21世纪初毛乌素沙地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2015-05-12王静璞张晓凤宗敏
王静璞 张晓凤 宗敏
摘 要:该文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2000—2012年间毛乌素沙地NDVI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NDVI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1)研究区植被生长呈现单峰型,月平均NDVI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8月和1月;(2)月平均NDVI与月平均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96**,与月平均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85**;(3)2000—2012年,研究区年平均NDVI值显著增加(R=0.85**),增速为0.1/10a,NDVI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R=0.53*);(4)受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研究区NDVI的空间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
关键词:MODIS NDVI 毛乌素沙地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X3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a)-0160-03
植被是大自然的“指示器”[1],调节着全球的气候和环境,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植被变化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长时间序列的植被指数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植被指数是描述植被数量、质量、植被长势和生物量等指标的重要指示参数[2-4]。
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的中间地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的特征[5-7]。对2000年以来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对于客观准确的评价21世纪以来我国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治理效果,并根据沙漠化发展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以空间分辨率250 m、时间分辨率16day的MODIS NDVI数据为数据源,研究毛乌素沙地2000—2012年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响应关系。
1 研究区概况
毛乌素沙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6°49′~40°11′,东经106°20′~111°。沙地年平均气温6 ℃~8.5 ℃,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南部的440 mm,向西递减至250 mm,全区最大降水量集中在7~9月,相较我国西北地区其他沙漠降水较多;地表水和地下水也较丰富,地表径流量达14亿m3;全年蒸发量1800~2 500 mm,是降水量的4~10倍[8]。
2 数据与研究方法
2.1 基础数据
毛乌素沙地鄂托克旗、伊金霍洛旗、盐池县、定边县、横山县、榆林县、靖边县和神木县8个气象站,2000—2012年逐日温度、降水量数据来自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该文使用美国航空航天局提供的MODIS数据集,时间分辨率16 d,空间分辨率250 m。对获取的2000—2012年研究区植被指数产品用MRT软件进行投影变换、格式转化,提取其中的NDVI图层,得到研究区2013年NDVI时间序列数据。该MODIS NDVI数据集己经过了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一系列校正,这些校正处理可以有效地消除噪音,去除云、其它大气气溶胶和冰雪等影响[9-10]。
2.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利用最大值合成法,把一年中分辨率16d的23期NDVI影像合成为1年12期的月NDVI影像,进一步统计出NDVI多年各月平均值、各年平均值来分析研究区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并在Excel表格中制成NDVI年内、年际变化曲线图和趋势图,进而分析植被指数的时间变化特征。为了分析毛乌素沙地NDVI的空间变化情况,在ENVI软件中利用掩膜方法,去除掉研究区以外的无用区域,并赋值为0。利用Band Math,计算不同期影像NDVI值的变化。
3 结果分析
3.1 NDVI年内变化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用均值法计算出毛乌素沙地2000—2012年各月的NDVI平均值,由此得到月平均NDVI值的年内变化特征曲线(图1)。毛乌素沙地NDVI的年内变化有很强的季节性,植被生长呈现单峰型。NDVI最大值出现在8月,为0.31;1月达到最低值0.12。12月到次年3月NDVI基本无变化,是由于冬季(12月至次年2月),研究区植被生长处于停滞状态;3月温度增加,降水量增多,植被开始返青,NDVI值小幅上涨;4月,温度稳步回升,降水急剧增加,植被进入快速生长阶段,NDVI增加迅速,8月达到最大;9~11月研究区植被进入黄枯期,NDVI快速下降。相对于春、夏季NDVI增加的速度,秋季NDVI下降速度较快,这是因为秋季降水量急剧减少,广泛生长在沙地的旱生植物受水分影响大,一旦水分不足,即处于休眠或假死状态,且秋季大风次数增加,沙地用于治沙固沙防沙的人工植被沙柳、小叶杨等,都属于落叶植物,强劲的风力加速了植被的落叶,使得秋季NDVI快速下降。2000~2012年,研究区月平均NDVI与月平均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96**(P=0.00),与月平均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85**(P=0.00),说明毛乌素沙地NDVI年内变化与气候因子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3.2 NDVI年际变化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采用NDVI均值法计算2000—2012年毛乌素沙地每年的NDVI平均值(图2)。2000—2012年,研究区年平均NDVI值极显著增加(P=0.00),从0.26增加到0.40,增速为0.1/10a,表明自2000年以来,研究区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态建设重点县[10]等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下,人工固沙防沙措施开展并保持良好,植被覆盖面积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漠化治理效果显著。这些地区气候条件较好,植被覆盖情况越来越好。2000—2012年,研究区平均温度明显降低,年均降水量呈自然地年际波动,有微弱的增加趋势。
为了进一步明确研究区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利用年均NDVI、温度和降水量数据,对这三者的相关性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年均NDVI和年平均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53*(P=0.03),随着降水量的增加,NDVI值明显升高,植被覆盖增加;年均NDVI和年平均温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这是由于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温度较高、日照强烈,在沙漠中生长的旱生植物、沙生植物对水分都非常敏感,降水量的增加促进了沙地植被的生长。
3.3 NDVI空间变化
2000—2012年,毛乌素沙地NDVI的空间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研究区植被复杂,主要有3类:一是在流动、半流动沙丘分布处生长的自然植被;二是被用于固沙治沙的人工植被;三是农田。研究区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广泛分布着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受风力影响,沙丘移动较快,速度为3.5~9.5 m/a,沙丘的快速移动会对自然植被造成掩埋,而且这些植物对水分非常敏感,生长情况易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变化性强、不稳定;研究区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榆林县和神木县开展了持续的固沙造林运动,大量适合在沙地生长的植物,被用于“前挡后拉”等固沙措施,以固定沙丘、改良沙地生态环境。由此可见,毛乌素沙地的植被不仅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大量的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植被的空间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
4 结语
2000—2012年,毛乌素沙地NDVI的年内变化有很强的季节性,植被生长呈现单峰型。NDVI最大值出现在8月,为0.31;1月达到最低值0.12;NDVI年内变化与气候因子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月平均NDVI与月平均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96**(P=0.00),与月平均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85**(P=0.00)。
2000—2012年,毛乌素沙地年平均NDVI显著增加,增速为0.1/10a,植被覆盖增加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随着降水量的增加,NDVI值明显升高。由于研究区植被类型复杂,包括自然植被、人工植被和农田等,不仅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大量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NDVI的空间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孙红雨,王长耀,牛铮,等.中国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基于NOAA时间序列数据分析[J].遥感学报,1998,2(3):204-210.
[2] 陈述彭,童庆禧,郭华东.遥感信息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8.
[3] 刘宪锋,任志远.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0):1954-1963.
[4] 徐兴奎,陈红,Levy J K.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科学通报,2008,53(4):456-462.
[5] Runnstr?m M C.Rangel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 Us Sandy Land in semiarid China: an analysis using Landsat and NOAA remote sensing data[J].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2003,14(2):189-202.
[6] 刘广峰,吴波,范文义,等.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的沙漠化地区植被覆盖度提取-以毛乌素沙地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2):268-271.
[7] 王博,丁国栋,顾小华,等.毛乌素沙地腹地植被恢复效果初步研究-以内蒙古乌审旗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237-242.
[8] 北京大学地理系编.毛乌素沙地自然条件及其改良利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4-6.
[9] Gua Yingxin,Wylieb B K,Bliss N B. Mapping grassland productivity with 250-m eMODIS NDVI and SSURGO database over the Greater Platte River Basin,USA[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3(24):31-36.
[10] 王仁德,吴晓旭.毛乌素沙地治理的新模式[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5):17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