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难题及其破解研究
2015-05-12莫秀凤王佩瑶
莫秀凤 王佩瑶
【摘 要】分析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必然性,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如用人体制、招生工作以及与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竞争等方面的难题,提出地方部分本科院校向职业院校转型、加强教材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注重国际交流等破解难题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 国际化 发展难题 破解思路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010-02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必然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职业教育也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及2014年6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文件。两个文件标志着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必然凭借其经济和文化等优势,进入我国办学市场,扩大境内办学。再则,目前适龄学习人口的数量在大规模减少。因此,职业教育必然在生源和人才市场方面面临严肃挑战和巨大压力。
在政策机遇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入境竞争的挑战下,我国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要服务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培养出大批优秀职业教育人才,获得健康、快速、长远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还要拓展服务领域,为新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输送大量职业人才,以此做到服务大局、服务产业振兴、明确就业导向、育人为本、多元办学、分类指导、办学特色以及覆盖全面。在国际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应注重品牌建设,即培养出“懂英语”、“懂专业”的双技能人才,培养“诚实”、“勤奋”和“创新”的人才。同时,还应确立“国际接轨”、“强化英语”、“宽进严出”、“成果共享”的独特的办学理念。
二、职业教育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一)职业教育用人体制方面面临的难题
职业教育是一种侧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事业。没有相应技能的教师队伍,是无法培养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因此,要完善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也要有一批在企业里工作的能工巧匠,让这些能工巧匠也深入到教学实践中,以此达到“学”、“思”、“做”并重。而在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很难获得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在完善用人体制的过程中,职业院校也面临着一定的艰难与困惑。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观念还存在着歧视的态度,特别对于民办的高职院校更是歧视不已。所以在用人上,学校往往很难招到急需的人才。
(二)职业教育招生工作面临的难题
当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很多人认为读职业院校没有读正规的大学好,特别是民办的高职院校更不能读。这些认识使得很多家长、学生对职业院校不怀好感,更不用说民办高职了。在这样一种思想认识下,许多职业学院遇到招生困难的问题。以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为例,该院在办学中就面临招生方面的困难。高考分数高的学生往往都选重点大学或一本、二本甚至三本就读,很少有放弃大学而来高职。一些高职学院制定新的招生政策,如奖助学金政策等。这些奖励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虽然扩大了招生数额,但从民办高校的发展来看,无疑是一笔很大的成本。资金方面的问题因此成为职业学院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三)职业教育在与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竞争中面临的难题
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虽然各具特色,但也有共同的地方,如都很重视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也都很强调操作性与实践性。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双元制”、“学徒制”教育。其中,“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在企业和职业院校中同时进行,是同时在两个地点,两个施教主体。而“学徒制”教育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要求职业人才直接掌握一门技术,被企业雇佣,同时又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见,德国职业教育在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上,显示了很强的优势。对于中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国际化之后,可能涌入的发达国家的先进职业教育,无疑将导致激烈的竞争,带来一定的冲击。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也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可是大量的能工巧匠还是不愿意到学校来讲学,而学生也不愿意进入企业去实习实践。“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空中楼阁。这样将使职业教育在与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难题的破解思路
(一)地方部分本科院校向职业院校转型
当前,地方部分本科院校存在着学科专业无特色、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即要求地方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这也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同时也是加强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更是打造我国高素质劳动力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劳动者素质这块,如何实现劳动者素质的国际化却是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对此,要解决好劳动者素质的国际化问题,首先应实现语言上的国际化,即学生要懂英语,并能用英语来学习与交流。英语是高职生的一种技能,学好这一技能,能够为高职生将来进入外企做好一定的铺垫。地方本科院校向职业院校转型,首先要求本科院校必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联系。由此,高职院校必须确定好正确的办学理念,并确立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
(二)加强教材资源及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材资源建设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培养外企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教材资源必须国际化。职业学院可考虑使用全英文教材,并采用全英文的上课方式。采用全英文教材进行教育教学,对于培养“懂英语”、“懂专业”的人才是很重要的。
同时,师资队伍建设也非常重要。任何阶段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教育同样也是。为了办好具有“英语特色”的国际性高职院校,保证教学的高质量,职业学院应放宽视野,申请《聘请外国专家单位资格认可证书》,可考虑从美国、英国以及东盟国家聘请外教,重金投入,打造一支素质较高的、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三)注重国际交流
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应加强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并以此为借鉴。在国际化背景下,学院应多举办职业中西方文化交流会,如中英、中美、中加(加拿大)和哈佛专场交流会,通过交流让让教师了解中西方职业教育的差异,懂得如何在国际化背景下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莫秀凤(1977-),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思政部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王佩瑶(1987-),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董事会助理,助教,研究方向:实用翻译文学。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