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高校的亚文化
2015-05-12杨杨
杨杨
近年来,以快闪、COSPLAY为代表的亚文化逐渐在大学校园内传播,其依靠特立独行的行为表现和语言符号,夹杂着反叛和颠覆的属性,成为大学生表达情感、张扬个性的途径。亚文化在校园中与主流文化交融和碰撞,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引发了校园管理的争议。
有关高校的调研显示,高校亚文化中存在的消极元素,加上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人生价值变得模糊,与传统产生间隔,尤其是一些对主流文化的颠覆,更是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如对董存瑞炸碉堡、雷锋精神的非主流观点,热衷于贾君鹏、凤姐等网络无聊事件,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强烈反智情绪等,都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异化。当然,我们应当看到,不断推陈出新的亚文化为大学生所接受、学习和模仿,其内涵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如社团组织的各式文化艺术节,这发展和充实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因此,高校应当如何引导亚文化,使之与主流校园文化相契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首先,在亚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亚文化并不代表恶搞与吐槽,其在传播正确价值观方面也能够发挥强大的作用,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的亚文化,发掘亚文化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元素,体现更多的包容性,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例如,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改编热门歌曲《爸爸去哪儿》的《新雷锋之歌》,经过该校大学生的精彩演绎,在校园内掀起传唱热潮,无形中传播了助人为乐的品质和精神。
其次,将引导亚文化与校园的社会实践融入一体。当前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通过各种活动表达自我,富于实践精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自治性,引导学生通过组织各类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释放,让亚文化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健康发展。例如,许多高校都竞相开展类似“女生节”的活动,各种COSPLAY也让师生大饱眼福,还有结合流行元素的各类STYLE和“小苹果舞”,临近毕业季校园内的“民国风”等,这些“非主流节目”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为丰富,促进了学生间健康的交往,也让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再次,教师主动接触和学习亚文化。大学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接纳学生的亚文化传播,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保护他们创作和表达的热情,要让大学生感受到校方对他们所尊崇的亚文化的支持。对于教师而言,要主动接触和学习亚文化,吸取其精华,要与学生产生语言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教师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对学生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在课堂内一个教学案例的引用,无意中吐出的一句“非主流”话语,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产生强烈的“自己人效应”,从而促进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和主动性。
最后,对学生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在青少年可塑性极强、价值观未定型的大学生时期,要加强培养他们的新媒介素养,帮助他们在“自媒体”高度发展、冗余信息海量的背景下,形成理性、客观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提高抵御污秽信息的能力,从而净化在校园内传播的亚文化。例如,要让学生知道在未取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将老师的照片上传网络并冠以“最××教师”,或以“言论自由”为托辞,在网上恶意传播、夸大、曲解学校政策,以达到吸引媒体关注的行为,都是缺乏信息素养的表现,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各个层面的损失,而这些都不是健康亚文化的应有之义。
总之,亚文化体现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心理特征,蕴含着他们的审美观,高校应当为大学生提供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引导他们对亚文化的正确理解,抵制低俗文化,努力将亚文化打造成校园文化的亮点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