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学生职业选择访谈研究

2015-05-11王凤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受访者毕业家庭

王凤娟

1.引言

选择职业是人生的一大课题 , 更是青年大学生的一大就职抉择(阴国恩,2000)。占全国大学生45%的女大学生,她们的的职业选择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杨贞,2011;李晓明,2006)。

有研究表明,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毕业后的短期职业选择时,更加突出“高稳定性”,择业心态更趋务实。有问卷调查发现,有61%的女生更倾向于去学校或国营企事业单位(高于男生7个百分点)。对薪酬福利的期望调查发现,85%的女生在职业选择中最关心的是薪酬福利,仅有3%不到的女生可以接受2000元以下的月薪。说明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功利化,忽略了职业的发展性和长期性。68.3%的女生选择在省会或其他地级以上大城市就业,反映出多数女大学生愿意在大城市、安稳、低风险的单位就业(魏文风,2013;田秀菊,2012)。在毕业后3-5年的长期规划方面,有调查研究显示:在283名女大学生中,仅有18%的女性有长期规划(郭旭颖.2013)。

在女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中,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受社会传统因素的影响,面临着比男性更多的职业问题,如招聘、晋升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家庭与事业的矛盾问题,这些都成为女性职业发展道路的障碍和难点(杨平,2010)。其中性别歧视是导致女大学生职业选择困扰的最主要因素。调查表明:有 70.1%女大学生认为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女性歧视(郭旭颖.2013)。长期以来,劳动力市场给女性的就业机会远远少于男性。一份民营企业用工条件表中所提供的307个岗位,提供给男性的有230 项,女性的只有77 项(魏文风,2013)。出现此现象的具体原因有两个:其一,女大学生将来面临结婚生子的现实问题,用人单位担心女性结婚后的怀孕、生产、哺育等正常的休假会中断工作,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成本负担。其二,生理上,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大多数女大学生在体力上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大学生。因此增加了单位的经营成本,从而企业减少对女性的选择(王晓萍,2009)。

以往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女大学生职业选择。很少有采用访谈法的方法。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问卷通常使用的是研究者自己的语言,向被研究者询问研究者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而访谈可以直接询问受访者对问题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和概念表达观点。如果访谈的结构足够开放,访谈者还可以通过让受访者讲故事或举例对自己的生活细节进行细致的描述(1999,陈向明)。并且以往研究所关注的仅仅是女大学生毕业后的短期选择,没有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角度来看女大学生在其毕业3-5年后的职业选择、当家庭与职业冲突时,所作出的职业选择等。此文采用访谈法研究当前与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有关的四个方面,分别是:短期选择,毕业3—5年后的长期选择,性别歧视是否影响职业选择、家庭与事业冲突时的职业选择。

2.方法

2.1研究对象

由于此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所以随机选择一所大学大三及以上年级的女大学生,分别是A、B、C三人,详细个人资料如下:

A:21岁,大三,际贸易专业;B:20岁,大三,建筑设计专业;C:21岁,大四,哲学专业。

2.2研究设计

研究需要知道的是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其相关的信息,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与被试进行晤谈来收集资料。下面的几个问题是次研究关心的,也是访谈的核心问题。

2.2.1毕业后的短期职业选择

大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是什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2.2.2毕业3-5年之后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如果结婚、休产假等一系列的事情与工作冲突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2.2.3你认为求职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是否影响你做出职业选择?

2.3研究程序

2.3.1.确定受访者,并告知受访者:访谈内容仅作研究之用,会对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2.3.2.正式进行访谈,访谈次数为一次,时间约为半个小时。

2.3.4.结束访谈,感谢受访者的信任,以及其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参与本次访谈。

3.结果

研究结果分四个部分呈现,依据研究问题分为:

3.1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做出短期计划

A、B、C三个受访者均对自己毕业后的去向很清楚。且结合个人自身情况,比如兴趣爱好、目前能力水平、专业前景等不同方面,理性做出毕业选择。A觉得自己能力还有所欠缺,所以选择在国内读研深造。目前已经确定好要报考的学校和专业。C已经做好了留学美国的相关事宜,并且也一确定好学校和专业。B计划毕业后直接工作,成为一名设计师。但并未确定工作单位。相较于A、C,B的短期计划稍显模糊。这可能由于其大学是读五年,毕业压力相对来说还较小,因此还未考虑如此细致。

3.2长期规划模糊,并未具体定位

在谈到3-5年之后的规划时,A、B、C三个受访者均表示还没有想得那么,都只是有一个大概的方向。A计划找一份与专业有关的职业,具体职业没有定位;B期待职业地位升高,薪资水平提高。但也没有确定是升高为哪一种职业,工资提高到多少水平。C更加模糊,仅为在美国找一份工作。

3.3. 存在性别歧视,但A、B认为性别歧视会影响职业选择的方向,C认为不会

当问及到“在求职中,男女是否存在性别歧视,并且是否会影响你做出职业选择?”。A、B、C三个受访者均认为性别歧视是肯定存在的,并且A、B认为会影响到其做出职业选择。但C认为,其实性别歧视不一定指用人单位不招女性,有的用人单位恰好相反,只招女性。比如迎宾人员、礼仪人员、服务员、护士等岗位。而且也不会影响到她做职业选择。究其可能的原因,是因为C曾经在实习时并没有因为是女性而遭到歧视。

3.4当家庭与事业冲突时,先家庭后事业

一旦女性组建家庭后,生育、抚养子女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女性特殊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结构,在这方面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时就要求女性在两者间寻求一种平衡或做出一方选择。如果家庭与事业有冲突,A会在家里雇一个保姆,同时继续原有工作。B会重新选择一份较为轻松的职业。C则表示,她会先放弃事业,照顾家庭。

4.讨论

从以上结果看,三位受访者在四方面的问题上表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都具有清晰的短期计划、模糊的长期计划,都认为女性求职中会受到性别歧视,并且当家庭与事业冲突时,先优先选择家庭。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一些差异,如B的短期计划不如A、C那么清晰,同时B也认为性别歧视不会影响其职业选择。虽然三人都表示家庭与职业冲突时,会先以家庭为重。但是看重家庭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最看重的是C,选择辞职,以照顾家庭。最不看重的是A,会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兼顾两边。中等程度看重的是B,会重新换上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照顾家庭。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个是个体差异。另一个则是女性地位地逐渐上升。现在照顾孩子与家庭的不再仅仅是女性的任务。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已经有所瓦解。女性在职场上发挥着比以往更重要的作用。

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因为要访谈四方面的内容,所以导致了每个方面所进行的访谈并不是特别深入。未来研究可以增加访谈次数,以得到更加深入细致的资料。同时应多关注女大学生的长期职业规划。已有研究和此次研究均发现,女大学生的长期职业规划十分模糊。除了高校教育应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改善策略外,学者们也可以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郭旭颖. 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Master's thesis, 长春师范大学).(2013).

3. 李晓明, 王欢.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初探.中华女子学院学报.5(18).(2006).

4. 牛芳, 王睿娜.男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性研究——基于对兰州大学90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品的分析.科学·经济·社会,28(4).(2010).

5. 沈伟晔, 赵晓慧, 王美玲, & 田榕.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究.江南大学商学院.(2012).

6. 田秀菊.“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就业指导对策”,南昌教育学院学报,(5),第65页.(2012).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受访者毕业家庭
认识亚健康
“民生清单”承载幸福期待
家庭“煮”夫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恋练有词
房价还会涨吗?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毕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