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记住乡愁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2015-05-11许先军

职业·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乡愁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许先军

摘 要:学校作为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在知识传授之外,更承载着继承、传播、发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社会职责。本文以乡愁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乡愁

学校作为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在知识传授之外,更承载着继承、传播、发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社会职责。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下,传统文化教育日趋边缘化,背离了学校教书育人的初衷。可喜的是,2015年2月18日晚,拥有数以亿计庞大观众群的农历羊年央视春晚也锁定了一曲“最中国的声音”所演绎的《乡愁》。《乡愁》是央视热播纪录片《记住乡愁》的主题曲,而“记住乡愁”恰恰是习主席曾多次提到的关键词。“乡愁”的含义其实有着诸多层面——有对乡音、乡味不可磨灭的记忆,有对守护中国山山水水的期待,而笔者认为,引起亿万国人共鸣的《乡愁》归根结底唤醒了国人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共识。2014年,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明确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程,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那么新形势下,怎样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笔者试着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 明确传统文化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育学生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样,作为传授知识的语文教师,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对所教授的内容知其所以然。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先明确传统文化在学院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从学校的两大核心任务——教书育人来看,教书即传授知识,语文教师不仅只偏重完成既定的教学篇目,还应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向学生予以传播。

育人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而我们现在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在继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后的必然结果。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也必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文化所体现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说到底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与世界各国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基石。

中职学校学生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参与者、实现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准确地认识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涌入国内的不只是国外的商品,还有附加于商品之中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其背后蕴含的各国文化。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兼顾效率公平的矛盾同在,物资生活的极大丰富与精神生活的相对困乏交织,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活跃。与此同时,互联网及依附于手机的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介迅猛发展,且广泛为中职学生所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更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更加彰显个性与自我,但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和行为方式,对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部分学生上课低头看手机、下课埋头玩游戏,缺乏沟通与交流,以自我为中心等。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语文教师更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通过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找回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民族的悠久历史、语言文字、情感表达方式、为人处世之道,之所以历经5000年时空转换得到不间断的传承,一方面体现出了其本身蕴含的无限魅力和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中职学校的办学定位、中职学生的职业特点,选取传统文化中彰显家国情怀、感恩社会、体现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行传授。

一是开展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担当,既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也是党和人民事业的要求,更是社会繁荣进步的基础,于己、于家、于国意义重大。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培养,力争使其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如在开学第一堂课,要求学生进行思考——我到技师学院来做什么,我要做什么样的人,诚实守信了没有。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担当,如何担当,引发其对未来的思考。

二是开展兼济天下的社会关爱教育。社会是人的集合,作为个体的人,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青少年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着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单位、与社会、与大自然的关系,学会感恩、真诚对待他人、量力而行帮助老幼病残、关心时事、与自然和谐共处,培育关爱集体的精神和生态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三是开展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教育。根据目前通行的学制,中职生基本经过3年的在校学习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较大学生提前融入职业生活,步入社会。由此可见,中职教育有其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注重培养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的中高级技能人才。与其职业性、实践性特征相适应,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让学生从事人生第一份工作前,就能全面了解该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形成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四、分阶段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结合中职学校三年学制,中职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以及人的普遍认知规律,厦门技师学院提出了三年育人规划,即一年成型、两年成人、三年成才。那么,配合学校整体育人规划的实施,具体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推进。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这个阶段,绝大部分学生以初中毕业生的身份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成绩并不理想,且大多数学生对今后的人生道路走向并不明确。他们中部分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甚至养成了抽烟、酗酒、打架的陋习。配合一年成型的德育规划,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可以结合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如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义务劳动,根据学生爱好组建兴趣小组或鼓励他们加入学生社团;课堂教学和课余辅导时间,可以增加临摹名家书法、诵读经典诗词、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等艺术作品,使其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积极向上的学习、活动中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第二学年。这个阶段,经过了系列的养成教育,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基本达到中职学生守则或规范的要求。他们已达到18岁的法定成人年龄,但思想、行为、习惯等仍与成人相距较远。配合两年成人的德育规划,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以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了解为重点,让学生体会到《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从中汲取营养,从思考、行为、习惯上逐步成人。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这个阶段,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在进入工厂开展专业实习的同时,也在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努力。配合三年成才的育人规划,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偏重于应用文的写作和训练,使学生了解入职后常用的启事、条据、劳动合同、自我鉴定、计划、总结等文体的写作格式,并能根据不同情况熟练运用;此外,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古今中外成名成才的典型案例、邀请优秀校友讲述成才经历、聘请企业人事专员讲授企业文化,使学生感悟到职业对于人生的意义,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尊重,顺利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社会人的身份转变。

此外,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利用好校内已有的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校外现存的名人故居、历史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并通过各级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观看传统文化精品佳作,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

教师是教育之本,学校自身应加强面向语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同时积极聘请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语文教学,提高中职学校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作者单位:厦门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乡愁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