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2015-05-11郭芳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德彪西奏鸣曲贝多芬

郭芳

引言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史称“乐圣”。 克洛德·德彪西,法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作曲家的代表。贝多芬和德彪西二人同作《月光》,但风格有较大的不同,笔者对两首乐曲的诸多因素以及演奏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为演奏者在乐曲理解和演奏技巧上提供帮助和借鉴。

贝多芬和德彪西《月光》创作背景的比较分析

贝多芬的《月光》创作于古典主义时期,是其早期创作的作品。18世纪中叶,欧洲处于巨大变革,整个欧洲除了英国都处于被压迫的境地。欧洲先后爆发了民族独立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启蒙运动的进步思想和美学原则直接影响了古典艺术的创作,艺术创作崇尚理性,主张真、善、美的统一。资产阶级革命的潮流使这一时期的音乐进一步转向世俗。传说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远处隐约传来他创作的钢琴曲声,贝多芬随着琴声来到了一间小茅屋前,月光如水,照着窗里正在弹琴的盲姑娘。贝多芬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便即兴演奏了这曲《“月光”奏鸣曲》。

德彪西的《月光》创作于20世纪,是大动荡、大变化、大发展的时代。《月光》这部作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诞生,音色处理得纤细、稀薄,并用特殊的演奏方法制造出新的音响效果,旋律敏感而坚定,和声丰富而细腻。通过和声与音色唤起人们的感官印象,侧重于映射和轻描淡写,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象。德彪西对传统作曲技法作了大胆的改革,他反对传统和声中典型进行,使用全音阶、中古调式、五声调式,减弱了音乐进行中音的倾向关系,以富于明暗色彩变化的和声取而代之,赋予作品流动的美感。

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在情感和创作心境上的比较分析

贝多芬的这部《“月光”奏鸣曲》包含着一种他之前的德奥音乐中从未有过的阴郁、愤怒和反抗的情绪。他力图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渴望发展精神“自由”、个性的解放,要求在社会地位上、人格上与贵族阶级“平等”。这首作品把贝多芬当时内心的情绪体现得淋漓尽致,音乐从宁静悲哀逐步发展到狂放不羁。社会不平等,信仰破灭,恋爱失败,身体状况不佳,在这样的条件下,贝多芬创作了《月光》,作品源自于其内心的哀婉和愤怒。第一乐章,贝多芬一开始用了长达四小节的缓慢引子导出悲剧性的主题,发展而成呻吟、呜咽的情感。右手的三连音伴奏音型均匀流动,仿佛就是内心那无言的伤痛。第二乐章短小却又精彩,被李斯特比喻为“夹在深渊下的小花”。此乐章展现了他那些甜美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第三乐章是激动的急板,贝多芬愤怒的情感在这个乐章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三个乐章抒发的情感从哀婉到回忆再到愤怒,所刻画的是他“静态”的内心世界。

我们在德彪西《月光》中欣赏到的是贝加摩地区的优美的风光。皓月清辉,远处山上积雪如银,夜空如黑色的天鹅,月光下树叶沙沙。这样美丽的景色,给德彪西创作的灵感,并且用他独具风格的音乐表现手法,完成了创作。表达了德彪西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这样的心情与意境跟贝多芬当时心中交织的痛苦与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拥有相同名字的两首钢琴作品,有着如此大的差别的原因之一 。德彪西《月光》中“外视自然景致”引起了印象的变幻,音符给人们充分的想象的空间,作曲家采用柔美纯净的和声以及丰富钢琴织体,描绘了月光如水般倾泄,洒在平静湖面上的美景。表达的是对美丽的赞誉,所写是“动态”的景致。

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演奏方法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这两首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笔者意识到要有不同的演奏方法。早期古典主义时期强调的是手指的独立弹奏,手指弹奏作为技术训练的关键。后期的古典主义钢琴作品中为了表现强烈的音乐矛盾冲突,加入了手臂力量,使音乐具有鲜明的强弱变化。装饰音的弹法比较自由,通过均匀、典雅、流畅的音色和旋律来演绎高贵气质的古典主义音乐。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戏剧性的对比,力度标记数量多,幅度大。贝多芬的作品无论从音量、音域还是速度上都达到了当时的极限,要求音色也更为雄浑。古典乐派的作品在踩踏板时要根据不同作曲家的风格特征来定,在贝多芬作品中踏板的运用要比海顿、莫扎特多得多,复杂得多,这是由他的音乐内容所需要的表现力决定的。在作品《“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第一小节中(谱例1),速度要求很快,音色要求华丽,如此灵巧的乐段在弹奏时不能把声音弹散。要求手指立在琴键上,不要有太大的动作以免导致拍键。左右手对齐,强调节奏进行,做到在弱的基础上保持清楚的颗粒感。左手跳音要有弹性、均匀,手腕手臂要放松,演奏动作尽量小,这样可使音符弹出来音色具有明亮和轻巧的颗粒性。

谱例1:

印象主义时期的弹法是轻巧、优雅、有序的,不必像弹古典主义、巴洛克作品那样用指尖触键,而是尽量用指腹的部位贴键且轻柔地演奏,随着旋律的整体结构去变化强弱力度。德彪西《月光》中,乐曲一开始(谱例2),可用左踏板,左手的双音一弹下去,就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德彪西所特有的音响色彩世界里。接着右手的三度和声开始,缓慢地下行,同时要注意去倾听左手的双音也在以缓慢程度向下移动。触键要求柔和,不能是敲击。弹奏时,手指要放平些,靠近琴键的根部“抚摸”琴键。德彪西的音乐似乎在旋律、和声、节奏上都不是那么明确,为了表达这种既模糊又清晰的感觉,踏板要掌握在介于清晰的连奏踏板和让和声完全混杂在一起的长踏板之间。

谱例2:

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对钢琴音乐发展的比较分析

《“月光”奏鸣曲》在创作上是一个新的探索与尝试,它摆脱了古典乐派奏鸣曲的快慢快的传统模式,对其后的奏鸣曲创作有了很大的帮助。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贝多芬与命运不断抗争的英雄情节,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完整地抒发出他的“英雄性”的情感,对乐曲情感因素的表达起了积极的作用。德彪西是处于音乐发展史转折中的重要人物,他站在浪漫主义的世纪之末,又是20世纪音乐的第一位大师。他的音乐预示着20世纪音乐的许多特征,冲破了音乐发展的逻辑形式和调性束缚,为20世纪的音乐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德彪西的《月光》继承并发展了优美、纤巧为特色的拉莫的传统,体现了拉莫时代钢琴作品的幽雅风格,从中还可以看出他对富于色彩性的表现因素——和声的探索和创造。《月光》的创作手法显现出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风格,在这部《月光》中,表现出的画面精致逼真,手法简练鲜明,有极深的感染力。

结语

贝多芬和德彪西作为钢琴音乐发展的先锋人物,在钢琴艺术史上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人力图将传统的创作风格加以革新,通过自己独到的艺术创作对传统的钢琴创作进行革新,作品更趋向于新时代特点和个人技法特点。分析二位作曲家的这两部经典之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历史和音乐成长史,更能从其诸多方面加以分析作者的创作原由和技法特点,从而更加精细地演奏其作品。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奥]卡尔·车尔尼.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诠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3.

[3][美]唐纳德·杰·格劳特.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1.

[4]于润洋.音乐美学史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

猜你喜欢

德彪西奏鸣曲贝多芬
手机上的奏鸣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春天的奏鸣曲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饥饿奏鸣曲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