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归因风格的分析与对策
2015-05-11张玉娜
张玉娜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职业归因风格是指在进行职业探索、选择和进入职场等阶段中,对发生在工作中的各种事件,进行归因时所表现出的个体归因倾向的差异[1]。对职业归因风格以及职业成熟度的研究对象大多数是青少年学生,这些调查群体以大学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居多,而对高职生的研究很少。如李翠玉(2012)的研究以大学女生为被试[1];马兵兵和陈朝阳(2011)以大三和大四的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2]。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职生职业归因风格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职业归因,以便做出正确的职业抉择,并且还有助于在实践中提高就业工作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研究方法
1.1 被试选取
抽取某高职院校的大一至大三的学生1200人,选择的被试在性别、年级和学科类型等方面尽量人数均等,最后获得1084份有效问卷。
1.2 研究工具
采用的是《职业归因风格问卷》,由胡艳军进行修订[3],该问卷由48道题的两个分问卷组成,即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分问卷。该问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状分析
此研究用的职业归因调查问卷使用的评分等级都是五级,以3为中数,进行比较各个维度的样本得分。高职生总的职业归因风格均值为4.006,在其八个因子中,积极分问卷和消极分问卷分别根据倾向性、稳定性、普遍性和控制性这样的顺序,其平均得分以此为:2.395、2.445、2.778、2.704、3.621、4.557、4.502、2.583,因此可以看出积极分问卷的四个因子及消极分问卷中消极倾向性和消极控制性得分均低于总分均值,其中积极倾向性得分最低,消极稳定性得分最高。在积极事件分问卷中,各维度平均每题得分均低于临界值3,在消极分问卷中,只有消极控制性平均每题得分低于临界值3,其余各维度得分均高于临界值3。
2.2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在职业归因风格的总体得分(F=7.888,P=0.005)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与男生相比,其总体得分高于男生;在积极倾向性(F=8.417,P=0.004),积极稳定性(F=8.657,P=0.003)以及积极控制性(F=1.364,P=0.002),和消极控制性(F=9.532,P=0.002)方面,性别差异非常显著。
表1 高职生职业归因风格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1中看出高职生在积极倾向性、积极稳定性、积极普遍性以及积极控制性和消极控制性以及总归因风格上,存在年级方面的差异。多重比较发现,在积极倾向性、积极稳定性、积极控制性和消极控制性因子以及总归因风格上,大三高职生得分低于其他年级高职生,在积极普遍性因子上,三个年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年级之间的得分大小依次是二年级>三年级>一年级。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高职生归因风格总体得分(F=7.491,P=0.006)存在学科类型的差异,不同学科高职生在积极普遍性因子上(F=60.317,P=0.000)差异极其显著,在消极普遍性因子(F=8.284,P=0.004)上差异显著。在积极和消极普遍性以及总归因风格上,理工科学生得分高于文科生。
3 讨论
3.1 现状分析
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职业归因风格积极事件分问卷中,各维度平均每题得分均低于临界值3,在消极分问卷中,只有消极控制性平均每题得分低于临界值3,其余各维度得分均高于临界值3,因此高职生的职业归因风格是倾向于积极的,但是如果高职生过多的将找工作归因于依靠关系网、走后门等的消极事件中的外部原因,依照这种方式进行归因可能造成高职生形成向外部而不向自身方面找原因的归因倾向,以至于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出现怨天尤人,有的还出现抱怨自己的父母没有关系,自己不是富二代,父母以及亲戚朋友不能帮助自己等伤害父母的话语。这些职业归因风格一方面可能使高职生产生焦虑、抑郁等的不良情绪,进而出现其他的心理问题,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还可能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产生影响,父母因子女不能理解自己而苦恼。因此不仅要对高职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而且家庭中父母定期进行谈心也有助于其子女不良情绪的释放,还可以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2 人口统计变量的分析
性别、年级和学科类型在高职生职业归因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总体得分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总体得分低于女生;在积极倾向性、积极稳定性、积极控制性和消极控制性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这说明男生与女生相比在积极事件上更倾向于内部的、稳定性、可控性的归因。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期望,这种对成功的高期望使男性在遇到困难和处理一些问题时表现出较大的坚持性,他们总认为外界困难是暂时的,失败是偶然的,因而男生比女生在积极事件上更善于在自身方面找原因,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心理承受能力较高。
不同年级的高职生在积极倾向性、积极稳定性、积极普遍性、积极控制性和消极控制性上以及总归因风格上差异非常显著。这个结果与李翠玉的研究结果不同。出现这种结果可能是选取的被试是高职生,而不是本科生的缘故。很多人认为高职生综合素质不高、学历层次也很低,但是他们不仅有专业性实用性强还有定位准确的优势。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积极倾向性、稳定性、控制性和消极控制性因子以及总归因风格上,大三高职生得分低于其他年级高职生,在积极普遍性因子上,三个年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年级之间的得分大小依次是二年级>三年级>一年级。这说明高职三年级学生倾向于作内部的、稳定性的、可控性的归因,而高职一年级学生对积极事件倾向于做普遍性的归因。
不同学科的高职生在积极普遍性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在消极普遍性上差异显著。在积极普遍性和消极普遍性两个因子上,理工科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这说明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相比,不论是积极事件还是消极事件都倾向于作普遍性的归因。
4 对策
一是对高职生进行归因训练,可以增强高职生求职的自信心。有些高职生有些错误的归因方式,习惯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外归因,不向自身方面找原因,这就可能导致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怨天尤人的情况,导致自身受到挫折,使他们对求职失去信心,进而使自身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经过归因训练后,个体的归因将更加倾向于积极的方面,而且将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原因,而不是外部因素,从而对自我进行积极的评价,在职业行为中更加自信,在碰到职业困境时他们会寻求各种途径和解决的方法。
二是职业生涯个体化教育。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但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却很少考虑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以及所学专业的差异,即没有考虑个体化差异的因素。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建议对于不同职业归因风格的高职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学生在所学专业、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职业兴趣等的不同,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针对高职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个体化教育,使其尽快地完善自我,规划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4]。
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职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会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有的高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导致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的抑郁心理。还有些大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当一些大学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意志麻木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便听天由命,出现逃避现实的行为。高职院校应重视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等,指导高职生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不断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李翠玉.女大学生职业归因风格与择业心理的关系[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3.
[2]马兵兵,陈朝阳.不同毕业取向大学生职业归因方式与择业效能感的比较[J].校园心理,2011(5):311-312.
[3]胡艳军.父母支持与职业归因风格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3.
[4]李 萧,史新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探析[J].科技信息,2013(4):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