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谷子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启示
2015-05-11李顺国王艳青刘斐王慧军
李顺国 王艳青 刘斐 王慧军
摘要:文章选择政府推动型(河北武安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山西沁州黄模式)两个谷子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将两个模式发展历程分为自然发展阶段、政府推动阶段和企业主导阶段,得出了政府推动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科技支撑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多元化参与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市场为导向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挖掘历史文化是提升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等五点可供各地发展谷子产业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谷子产业 发展模式 探索 启示
谷子是起源于我国的特色作物,在历史上曾长期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1]。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小麦、玉米产量的大幅提升,我国谷子种植面积逐步萎缩,种植区域进一步转向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丘陵山区,种植面积由解放初期的1000万公顷下降为目前130万公顷左右[2],但仍然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老少边贫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谷子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在政策方面没有国家层面的补贴制度,没有最低收购保护价制度,时常导致增产不增收;二是在科技支撑方面,由于长期的抓大放小,科技经费、科技人员大幅减少,导致谷子科技创新落后于小麦、玉米等大作物,长期缺乏轻简化生产技术、适合市场的优良品种[3];三是产品形式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档次较低,家庭小作坊多、规模化龙头企业少,品牌、文化意识较差,产业效益低。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贵病的增加,以及北方气候干旱的日趋严重,引起人们对膳食结构和环境友好作物的重新定位与认识,谷子等特色杂粮作物的需求快速增长。在国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形式下,如何加快谷子产业化进程,如何充分利用好谷子营养保健、抗旱耐瘠、环境友好、文化深厚等突出特点,采取何种途径与模式发展现代谷子产业,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笔者选取政府推动型(河北武安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山西沁州黄模式)两个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为各地区探索谷子产业发展模式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河北武安谷子产业发展历程及成效
(一)河北武安谷子产业发展历程
河北省武安市是我国谷子的发源地,武安市的磁山文化表明我国谷子种植历史已有8700多年[4]。武安市也是全国谷子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市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30万亩左右。经过多年发展,武安市谷子产业组织初具规模,企业、合作社、政府、科研单位等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组织化水平和产业效益得到显著提升。根据各阶段的参与主体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可将武安市谷子产业发展阶段划分为:自然发展阶段、政府推动阶段和企业主导阶段。
1、自然发展阶段(2004年以前)。2004年以前,武安市谷子生产处于自然发展阶段,几乎没有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政府对谷子产业发展不够重视。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政府对谷子产业的投入少;谷子品种杂乱,品质优劣不齐,单产不足200公斤/亩,产后加工基本是空白。谷子主产区没有转为优势产区,生产优势不能有效转化产业优势。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武安市政府部门对谷子产业发展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谷子产业可以发展成武安市的特色产业。二是由于经费短缺、示范项目少,科研单位没能在武安市开展有效的科技服务,缺乏有效组织和技术支撑,谷子生产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
2、政府推动阶段(2005—2011年)。随着武安市经济的转型以及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对谷子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主导,重点从三个方面推动谷子产业发展。第一,与科研单位合作,寻求技术支撑。市政府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合作,从品种引进、筛选、配套技术等方面开展试验、示范,谷子所把武安作为重要示范基地,将多个项目整合,放在示范基地。同时谷子所组成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全方位服务谷子生产,并且有针对性地研发适合武安市的谷子生产技术和品种,对谷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第二,武安市农业局牵头完成了武安市谷子绿色基地认证、有机基地认证;配合质监局申请了地理保护标识产品,制定了地理保护标识产品谷子栽培技术规程等,为提升武安市谷子产业发展水平奠定了基础。第三,政府加大谷子产业补贴力度,市政府将谷子产业列入武安市三大农业支柱性产业之一,每年市财政拿出200万元应用谷子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第四,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组织农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对接,实行订单生产,促进产业组织发展。
3、企业主导阶段(2012年至今)。2012年以后,由于政府财政原因,武安市对谷子产业已无补贴,但是龙头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由于经济效益的提升对发展谷子产业的愿望持续提高。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企业自建基地、加大对谷子产业的投入,实行“公司+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订单农业;政府对谷子产业投入减少,只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河北仓盛兴粮油工贸有限公司、河北华瑞农源有限公司两个龙头企业自主建立了优质谷子生产基地,企业出资同意购买优质谷子品种、和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由于企业的带动,武安市基地谷子收购价比市场每公斤高0.2—0.8元,农民的种植谷子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武安市农业局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合作继续进行新技术研发与示范,示范了农机农艺结合生产技术、富硒谷子栽培技术、丘陵山区谷子地膜覆盖高效集雨技术。通过上述技术集成与配套,有效提高了谷子生产效益,形成了企业主导、政府科研单位助推、农户参与的谷子产业组织发展模式。
(二)武安市谷子产业发展成效
在政府推动、科研单位技术支撑、龙头企业带动下,武安市谷子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谷子品种全面更新,品质和产业得到提升。经过品种筛选与示范,逐步形成了以优质谷子品种冀谷19、优质简化品种冀谷31为主的品种布局,良种普及率达到99%。全市谷子亩产由几年前的200公斤上升到现在的300公斤,示范方谷子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二是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种植优势明显。逐步形成“六沟五梁六面坡”的优质谷子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10265亩通过绿色谷子生产基地认证,1274亩通过有机谷子生产基地认证,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武安小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建成两大年加工能力1.5万吨的小米加工龙头企业,注册了“晶秋”、“磁山粟”、“洺水源”等商标,创出了自己品牌的武安小米,不仅走进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且飘洋过海远销东南亚。四是种谷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旱地谷子亩产值达到千元以上,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山西沁州黄谷子产业发展历程及成效
(一)山西沁州黄公司发展历程
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沁县,是开发我国历史“四大名米”最成功的企业。公司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科研开发、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山西省优势农产品谷子基地示范企业,全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实施单位。公司成立于1989年,2001年改为股份制,2002年组建集团,下设5个控股子公司,注册资本1.15亿元,现有员工350名。
1、自然发展阶段(1988年以前)。1988年以前,山西沁县谷子产业发展处于自然发展阶段,没有专门开发谷子的企业。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农民自发经营、效益低,优势不能发挥。据史料记载,沁州黄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成了宫廷贡米。到清朝康熙年间,当朝宰相沁州籍人吴琠将家乡糙谷米带进宫内敬奉康熙,康熙食后,神清气爽,龙颜大悦,当即赐名“沁州黄”。《沁县志》记载:1915年,沁州黄小米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解放后,由于科技手段跟不上,沁州黄种植面积越来越小,产量越来越低,沁州黄品种退化较为严重。
2、政府牵头阶段(1989—2000年)。沁州黄小米的种植生产情况,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视,沁县科委牵头成立了科研小组,联合山西农大、山西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开展沁州黄谷子品种研究。以1989年成立“沁州黄谷子研究协会”,注册登记“沁县沁州黄谷子开发服务部”为标志,是政府牵头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政府牵头,开发企业为国有性质,职工为国营企业身份。1990年向工商局提出申请注册商标“沁州黄”。1992年国家工商局正式批准使用“沁州”注册商标。1997年县委、县政府挂牌成立了“山西沁县沁州黄集团”。但这一阶段,由于国有企业缺乏活力,企业发展依然较为缓慢。
3、企业主导阶段(2001年至今)。以2001年企业进行了体制改革,重新注册登记成立了沁县沁州黄小米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标志,沁州黄谷子产业发展进入企业主导阶段,企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企业资产、员工身份进行了置换,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成为股份制民营企业。此后,企业活力增强,形成了政府支持、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2002年企业进行二次改革,组建成立了“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重新变更登记注册了母公司“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企业实行了公司+农户+基地+标准化+品牌的运作模式;采取了“统一规划地块、统一品种种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施肥标准、统一收购价格”的“五统一”基地管理办法。
(二)山西沁州黄公司发展成效
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以打造小米产业第一品牌为目标,坚持不懈抓科研、建基地、上项目、塑品牌、拓市场,取得显著的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全县13个乡镇发展沁州黄绿色标准化基地6万亩,年产优质沁州黄谷子15000吨,带动26000多农户户均收入3000元,成为老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公司产品销售市场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会城市和180多个地级城市,终端销售店达到2300多个。2000年以来,沁州黄小米连续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QS认证,被评定为“山西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中国优质产品”;“沁州”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十二五”期间,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深度开发沁州黄小米,延伸小米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单一的传统产业向集约、低碳、多元循环发展转变。投建建设年产20000吨“谷之爱”中老年营养小米粉生产线,20000吨沁州黄谷子窑洞式储藏库;年加工20000吨沁州黄小米加工生产线;年产40000吨的秸杆草粉颗粒饲料加工项目。沁州黄集团先后成立山西沁州黄集团谷之爱食品有限公司、山西沁州黄小米加工公司、沁县科达农资公司成立、山西沁州黄基地公司等四个全资子公司,形成对沁州黄谷子的全产业链开发。
三、提供的借鉴与启示
(一)政府推动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政府的有效推动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在政府的推动、引导、协调、扶持和监督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方向才不会偏离轨道,才能完成好产业发展规划、地理标识认定、基础条件建设、产业政策补贴等基础性、公益性工作。武安市政府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布置各项工作,和科研单位合作,引进优质品种和技术,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良种补贴、扶持龙头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相关政策;积极组织进行有机、绿色基地认证、地理标识保护等工作,对武安谷子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山西沁州黄集团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沁县科委牵头成立科研小组,对沁州黄谷子品种提纯复壮、品种选育进行了研究,组织实施了沁州黄品种基地建设等系列项目,成立了沁县沁州黄谷子开发服务部,申请注册了“沁州黄”商标,奠定了沁州黄谷子产业发展的基础。
(二)科技支撑是产业发展保障
国内外经验表明: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科技的支撑,科技支撑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根本保障。武安在谷子产业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从品种引进、筛选、试验、示范到标准化种植,从常规栽培到轻简化生产技术集成再到集雨高效栽培的技术升级,科技支撑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沁州黄集团公司成立研发部,紧密与国内科研单位联合,对沁州黄种子进行等离子处理、提纯复壮、抗病植株培育等一系列科学研究和杂交试验,培育出“沁03049、沁04108、沁07011、沁07012”等七个沁州黄优质新品系。在产后加工方面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引进了营养米粉生产技术,建设了2万吨谷之爱中老年营养小米粉生产线、1万吨谷之爱孕产妇营养小米粉生产线,延长了产业发展链条。
(三)多元化参与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效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让参与各方都到实惠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求。政府部门需要当地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科研单位的需求是自己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的显示力度增强,提高单位的社会知名度;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户需要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武安模式和沁州黄模式共同特点是各方均得到了各自的利益,调动了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农户的积极性。谷子产业的发展既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又改善了其生产生活条件,既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拓展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四)以市场为导向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个产业发展只有适合市场需求,才能够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武安市谷子和沁州黄谷子产业发展成功的根本因素是抓住了当前社会膳食结构需要调整,优质小米等杂粮需求旺盛,以及干旱半干旱的丘陵山区发展谷子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优质小米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等特点。实践证明,近年来谷子(小米)市场需求持续提高,谷子价格由2005年的2.6元/公斤上涨到目前的6.5元/公斤,农户种植谷子达到了旱地谷子亩产千元的目标,企业优质小米开发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五)充分利用资源禀赋,挖掘历史文化是提升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
农业产业是否可持续发展主要决定因素在本区域资源禀赋、市场条件,充分利用好各地资源禀赋,挖掘丰富谷子历史文化是提升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武安旱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7%,种植谷子历史悠久,粟文化源远流长,当地农民种植和食用小米习惯久远。武安市充分利用当地了资源禀赋,有效引导农户科学种植,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规模效益。沁州黄小米为我国四大名米之一,产于山西省沁县,栽培历史悠久,康熙年间成为宫廷贡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沁州黄公司自成立以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走出了一条文化推动产业发展的路子。一是挖掘整理沁州黄小米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注重对文献、典籍、史料以及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建立了沁州黄小米史展厅。二是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打造公司文化。公司设计使用的米、鼎形司徽之中,则蕴含了沁州黄小米天下至尊、品质第一,集团公司诚信经营、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三是把文化渗透于一切经营活动之中,把文化运用在包装设计、营销宣传、各项社会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谷子产业发展中,各地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开发各具特色的小米产品,充分发掘本地区有关谷子的历史文化、典故,用文化促进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刁现民. 中国谷子生产与发展方向[A].2010
[2]李顺国,刘猛,赵宇,刘斐,王慧军. 河北省谷子产业现状和技术需求及发展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5):286—289
[3]程汝宏.我国谷子育种与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J].河北农业科学,2005,9(4):86—90
[4]Houyuan Lv,Jianpin Zhang,
Kam—biu Liu,et al.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common millet (Pa-
nicum miliaceum)in East Asia extended to10,000 years ago[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9 106:7367—7372
﹝本文系农业部/财政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CARS—07—12.5—A18),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课题“山区谷子产业发展模式研究”(A2012030106)部分研究成果﹞
(李顺国,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河北省杂粮研究实验室研究员,研究方向:杂粮产业经济。王艳青,石家庄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产品贸易。刘斐,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河北省杂粮研究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杂粮产业经济。王慧军,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杂粮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