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水库运用后武汉天兴洲分汊河段演变规律及趋势

2015-05-10姚仕明岳红艳王国栋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三峡水库含沙量河段

王 博,姚仕明,岳红艳,王国栋

(长江科学院 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10)

三峡水库运用后武汉天兴洲分汊河段演变规律及趋势

王 博,姚仕明,岳红艳,王国栋

(长江科学院 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10)

利用武汉天兴洲分汊河段的水文与地形等实测资料,分析了水沙变化条件下本河段分流区水流动力轴线、流速与含沙量分布等变化特点,阐述了本河段水沙运动与河床演变的相互作用机制,预测了本河段的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本河段分流区水流动力轴线随流量增加而逐渐偏向左侧变化,其变化规律形成了左汊的有利进流条件与较长时间维持本河段分汊的河势格局,但因上游来沙的大幅度减少,右汊冲刷幅度较左汊大,有利于右汊继续维持主汊地位。

三峡水库;分汊河道;河床演变;来水来沙;水流动力轴线

1 研究背景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十分发育,其演变关系到防洪安全、航道通畅、岸线利用与保护等,尤其是位于城区的分汊河段沿程布设有众多的工业经济设施,分汊河道的演变关系到这些工业经济设施的正常运营。以武汉天兴洲分汊河段为例,汉口江滩综合治理、河道两岸的险工段与天兴洲洲头及右缘部分岸段的守护,基本限制了平滩河槽的平面变形,但河道内的低滩与中枯水河槽仍处于自然演变状态,尤其是分汊河道分流区的演变关系到左右汊的兴衰、航道条件的好坏、涉水工程的正常运行及局部河段的水生态环境等,加之三峡水库运用改变了水库下泄的水沙条件,对其下游分汊河段的演变也会带来新的影响。因此,开展水沙变化条件下分汊河道的演变规律及趋势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以往关于分汊河段的水沙运动及演变规律开展过较多研究。余文畴[1]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的水力输沙特性,认为流域的水文泥沙条件构成的河道水力、输沙特性是分汊河道形成的主导因素;姚仕明等[2]依据实测资料和数学模型,分析了分汊河道进口段的水沙运动及输沙特性以及对汊道演变的影响,基于平衡输沙原理,得出了分流分沙变化对分汊河道冲淤影响的关系式;邱凤莲等[3]利用水沙与河道地形资料,分析了武汉河段的来水来沙与河道演变特性,认为河势的变化是武汉河段演变的根本原因;卢金友等[4-5]对武汉河段的整治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分析论证了单一河道和分汊河道2个整治工程方案实施后对河势、防洪及航运的影响;陈泽方等[6]根据武汉河段1986—2002年河道地形资料,分析了河道深泓、洲滩和冲淤变化等。综上所述,以往围绕武汉河段的演变与治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水沙过程与汊道演变相互作用机制,尤其是来沙大幅度减少后对分汊河道演变的影响等方面研究不够。

本文以武汉河段天兴洲汊道段为例,利用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分汊河段的水沙过程与河床演变相互作用机制,探讨了分汊河道河床演变对来水来沙过程变化的响应机制,预估了演变趋势。

2 研究河段的基本情况

2.1 河段边界条件

武汉天兴洲分汊河段位于武汉河段的下段,自武汉长江大桥至阳逻,长约33.8 km。天兴洲分河道为左右两汊,目前天兴洲左汊为支汊,右汊为主汊。该河段沿程有武昌深槽、汉口边滩和青山边滩;左岸有汉江、朱家河及新河入汇;河段进口由龟、蛇二山控制,江面宽1 100 m,为本河段最窄处,河道出口受左岸十里长山与右岸青山制约 (图1)。60多年来,武汉河段实施了大量的整治工程,包括天兴洲青山夹右岸的护岸工程、汉江与长江汇流段的左岸龙王庙段除险加固工程、天兴洲洲头的守护工程、长江重要提防隐蔽工程武汉河段护岸加固工程及江滩的整治工程等[7]。

该河段由于沿江两岸受节点控制和洲头守护及护岸工程的实施,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河道边界条件基本稳定。本文是基于现有河道边界条件,通过原型观测资料分析水沙变化条件下该河段滩槽演变规律及趋势。

2.2 来水来沙条件

武汉天兴洲分汊河段有汉口水文站,下面以汉口水文站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后该河段水沙条件的主要变化特性。如表1所示。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前(1952—2002年),汉口站平均径流量为7 131亿m3,年均输沙量为3.98亿t,年均含沙量为0.565 kg/m3,悬移质平均中值粒径为0.010 mm。

三峡水库运用以来(2003—2012年),汉口站平均径流量为6 690亿m3,较三峡水库蓄水前有所减小,减小幅度为6.2%;年均输沙量为1.14亿t,较三峡水库运用前明显减少,减小幅度为71.4%;年均含沙量为0.171 kg/m3,较三峡水库运用前明显减少,减小幅度为69.7%。

根据汉口水文站近年以来的资料统计,汉口水文站最高水位29.73 m,最低水位11.70 m,最大水位变幅18.03 m。三峡水库运用前汉口站多年平均水位约为19.10 m,三峡水库运用以来其平均水位有所降低,约为18.72 m。

尽管三峡水库运用以来武汉河段的来沙总量有所减少,但悬移质多年平均中值粒径略有增加。三峡水库蓄水前悬移质多年平均中值粒径由0.010 mm增为三峡水库运用以来的0.014 mm。该变化表明三峡水库运用以来武汉河段悬移质已有所粗化。武汉河段上段床沙中值粒径由1999年的0.153 mm变为近几年(2003—2007年)的0.177~0.183 mm,武汉河段下段床沙中值粒径由1998年的0.102 mm变为近几年(2003—2007年)的0.129~0.156 mm。该变化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武汉河段床沙也有粗化的迹象。

图2 三峡水库运用前后汉口水文站月平均含沙量与流量对比值Fig.2 Changes of average monthly flow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t Hankou st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图2为三峡水库运用前后汉口水文站月平均含沙量与流量比值。从年内分配变化看,1—3月份三峡水库蓄水后流量有所增加,均增加20%以上,其它月份流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减少幅度最大发生在10月份,减少量约为7 100 m3/s,减小百分比约为26.3%。三峡水库蓄水前汉口站全年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份,汛期多年平均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3.2%,汛期月均径流量约占全年12.2%。三峡水库蓄水后径流量年内分配有所变化,汛期5—10月份的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为69.9%,汛期月均径流量约占全年11.6%。三峡水库蓄水后各月平均含沙量较蓄水前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4月份,三峡水库运用以来为运用前月平均含沙量的40%~60%;5—12月份,三峡水库运用以来为运用前月平均含沙量的24%~35%。

图4 汉口边滩10 m等深线变化Fig.4 Changes of the 10m isobath at Hankou point bar in recent years

3 洲滩演变特点

3.1 分流分沙变化

图3 天兴洲左汊分流比历年变化情况Fig.3 Variation of flow diversion ratio in the left braided channel of Tianxingzhou reach over years

20世纪50年代,天兴洲左汊道为主汊,枯水期分流比大于60%,分沙比大于分流比,此后左汊逐渐萎缩,分流分沙比减小;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右汊分流比已大于50%,成为主汊,至70年代后期,当流量小于10 000 m3/s时,分流比达90%以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左汊枯水期小流量时基本断流,但汛期分流比仍占30%左右[8](见图3)。由于天兴洲上游河道顺直,左汊与上游平顺衔接,汛期流量增大,水流动力轴线左移,左汊处于迎流状态,分流比增大的同时,水流挟带更多的泥沙进入左汊,分沙比增大,分沙比和分流比的大小较为接近。

从近年来天兴洲汊道分流分沙比来看,随着流量增大,左汊分流、分沙比均增大;枯水期时,左汊分流比大于分沙比,中、洪水期分流比小于分沙比,见表2。

3.2 洲体及滩槽演变

3.2.1 汉口边滩演变

汉口边滩位于天兴洲汊道进口上游的左侧,总体呈累积性淤长,且边滩向下游天兴洲洲头及左汊口门延伸。套绘历年汉口边滩10 m等深线(图4)可以看出,汉口边滩年际间的变化主要为滩体的上下移动,及滩宽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汉口边滩上段缩窄,下段展宽,最宽处有所下移,整个边滩向下发展,边滩10 m等高线与天兴洲右缘连成一片,从而在天兴洲左汊形成一道拦门坎,其演变特点是大水大沙年边滩冲刷缩小,中小水年淤长发展。

表2 天兴洲左、右汊分流、分沙比统计Table 2 Statistics of flow diversion ratio and sediment division ratio in the left and right braided channels of Tianxingzhou reach

3.2.2 武昌深槽演变

武昌深槽位于天兴洲河段上游顺直放宽段,套绘历年武昌深槽0m等深线(图5)可以看出,深槽常年基本保持稳定,武昌深槽年内主汛期冲刷展宽,汛后至次年汛前发生回淤,宽度减小。

图5 武昌深槽0 m等深线变化Fig.5 Changes of the 0m isobath at Wuchang deep groove in recent years

3.2.3 天兴洲洲体变化

天兴洲位于长江二桥下游约7 km。套绘历年天兴洲15 m等深线(图6)可以看出,自1970年代天兴洲汊道完成主支汊易位以来,天兴洲洲头、洲尾均呈下移趋势,洲体下移幅度较大,洲体中部左缘淤长,右缘崩退;年内汛期洲头冲刷洲尾淤积,枯季洲头淤积洲尾冲刷。天兴洲洲头守护工程于2004年实施后,天兴洲洲头及其右缘岸线保持了稳定,崩退现象得到遏制。

图6 天兴洲15 m等深线变化Fig.6 Changes of the 15m isobath at Tianxingzhou sandbar in recent years

4 河道演变机理分析

天兴洲分汊河道的演变主要受来水来沙条件、河段内的水沙运动特性和河床边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来水来沙条件变化会引起河道内的水流与泥沙运动特性发生变化,进而通过河床的冲淤而引起河道边界条件的变化,边界条件的变化对河道水流与泥沙运动又产生反作用。河道来水来沙条件、水流与泥沙运动特性与河道边界条件三者之间的变化总是可以通过相互耦合作用与自适应调整而趋向于新的相对平衡。

4.1 水流运动与河道演变的相互作用机制

根据以往流速实测资料,武汉河段内的主流位置在杨泗庙以上稳定居于左侧,过长江二桥后逐渐进入天兴洲右汊,在长江大桥至长江二桥之间主流汛枯期易摆动。主要体现为:汛期水流受上游顺直河道控导作用强,主流偏左;枯期武昌深槽吸流作用增强,水流一过汉阳港码头便以斜向水流自左岸向右岸过渡。

分汊河道分流区的水流动力轴线受来水条件与河床边界的综合影响,不同流量级条件下往往存在较大差异。由长江二桥下游37码头处的1#断面(断面位置见图1)流速分布随流量变化图(图7)来看,当上游来流量越大,断面平均流速越大;枯水期时主流居右侧,随着流量的增加,主流逐渐向左偏移,当流量在20 000 m3/s左右时,断面左、右侧流速接近,高水期主流居左侧。

图7 天兴洲汊道分流区断面流速分布Fig.7 Distribution of flow velocity at typical cross-section of Tianxingzhou reach

各个测次水文测验资料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天兴洲河段的流速分布特性较蓄水之前差别不大,其水流运动特性主要受来水条件及河床边界条件的制约。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水流运动特性及边界条件共同决定了本河段分流区的水动力特性。流量的大小决定水流的惯性作用强弱,汛期流量大时,水流惯性作用强,受上游顺直河道控导作用强,水流呈现趋直趋势,主流偏左;枯水期流量小时,水流惯性作用弱,河道边界条件改变其惯性作用相对容易,武昌深槽吸流作用增强,主流偏右侧。

4.2 泥沙运动与河道演变的影响机制

图8 不同流量级下典型断面含沙量等值线Fig.8 Contours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t typical sections under different flow rates

姚仕明等[10]研究认为:弯曲型分汊河道分流区段的挟沙因子在不同时期沿程变化不同,在高洪水期,挟沙因子沿程减小,主汊侧的挟沙因子大于支汊侧;在中水期,挟沙因子在分流区下端减小;在枯水期,挟沙因子沿程增加,主汊侧增幅大于支汊侧。

图8为三峡水库运用后天兴洲汊道段的典型断面在不同流量级情况下的含沙量等值线分布图。

由图8可知,随着流量的减小其断面含沙量也减小,其垂线分布均表现为上小下大,流量越大,其含沙量梯度变化也越大。就断面含沙量分布而言,在高洪水期,分流区支汊侧的平均含沙量为0.45kg/m3,主汊侧的平均含沙量为0.25kg/m3,分流区支汊侧平均含沙量要高于主汊侧,汊道段支汊断面的平均含沙量为0.45kg/m3,主汊断面的平均含沙量为0.3kg/m3,支汊平均含沙量高于主汊;在中水期,河段内含沙量明显减小,分流区支汊侧的平均含沙量为0.12kg/m3,主汊侧的平均含沙量为0.06kg/m3,支汊侧的含沙量仍然大于主汊侧,而支汊断面的平均含沙量为0.12kg/m3,主汊断面的平均含沙量为0.06kg/m3,汊道段支汊含沙量小于主汊侧;在枯水期,分流区支汊侧的平均含沙量为0.05kg/m3,主汊侧的平均含沙量为0.06kg/m3,分流区内主汊侧含沙量大于支汊侧,汊道段支汊断面的平均含沙量为0.08kg/m3,主汊断面的平均含沙量为0.1kg/m3,汊道段主汊含沙量高于支汊。

由以上分析,将天兴洲河段流量过程分为洪、中、枯3个区段,在洪水期,河段内平均含沙量较大,水流总体挟沙能力较强,但不同区域的挟沙能力差别较大,因此在这期间各区域的冲淤变化较为剧烈。就分流区而言,本河段的左侧含沙量高于右侧,由于高水期主流偏左,左侧水流挟沙能力较大,故左侧边滩在高洪水期容易被冲刷。由于右侧流速小,水深较大,故水流挟沙因子较小,所以右侧深槽可能会淤积。随着高水期支汊的分流分沙比的增加,天兴洲支汊也受到冲刷,主流沿深槽进入右汊后,流速较大,水流挟沙能力较强,贴主汊左岸下行,对天兴洲右缘产生冲刷。在中水期,河段内平均含沙量减小,左侧汉口边滩由于汛期冲刷,河床降低,水深较汛前增加,流速减小,从而左侧水流挟沙因子减小,故左侧边滩在中水期开始向淤积方向发展,右侧深槽处流速增大,水流挟沙因子增大,右侧深槽开始向冲刷方向发展。在枯水期,河段内分流区左侧含沙量小于右侧,但是左侧的挟沙因子较小,左岸边滩仍然淤积,由于主流居右侧,深槽继续被冲刷。

4.3 来水来沙过程变化对河道演变的影响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天兴洲分汊河段来水来沙过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枯水流量(Q<10 000m3/s)时间减少,中小水流量(Q=10 000~20 000m3/s)历时延长,中高水流量(Q=20 000~35 000m3/s)时间减少,洪水流量(Q>35 000m3/s)时间差别不大(表3);不同时期进入本河段的含沙量均大幅度减少,汛期平均含沙量减小幅度较大,枯水期减小幅度相对较小,其中以三峡水库消落期6月份与蓄水期的10月份的减幅最大(图2)。

据1971—2011年的流量统计分析(表3),三峡水库蓄水后中小水持续时间较蓄水前大幅增加,对河段的滩槽演变影响较大,中小水持续时间增加,有利于枯水河槽的冲刷发展。就天兴洲分汊河段而言,有利于分流区主汊侧深槽、右汊及汇流区深槽的冲刷发展,有利于汉口边滩、左右汊边滩及汇流区边滩的淤积延展,不利于左汊的冲刷发展。中高水持续时间较蓄水前多年平均值减少了31d,但含沙量减幅较大。就来流过程变化而言,可能会导致基本河槽的滩槽演变与冲淤幅度的减弱,但含沙量的大幅度减小会导致本河段的普遍冲刷。洪水流量持续时间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明显减少,但与1986—2002年期间差别不大,洪水期间含沙量的大幅度减少有利于水流对汉口边滩的冲刷切割及左汊的进流与冲刷发展。

表3 汉口站特征流量年均级持续天数Table 3 Annual durations (days) of characteristic flow at Hankou station

结合上述对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武汉天兴洲河段演变特点及机制分析,来水来沙条件变化是造成河段内滩槽演变的根本原因。首先,中小水流量级下,天兴洲河段主流整体偏右,加上中小流量级在年内持续时间的延长,使得分汇流区的深槽和主汊继续冲刷发展,河段内滩槽格局基本稳定;其次,来沙量减少后,河段内滩槽年内尽管依然延续三峡水库蓄水前的冲淤规律,但由于中小水时间的延长及洪水期左汊分沙比大于右汊分沙比等原因,引起右汊的冲刷动力占优,进而右汊的冲刷发展处于更加有利的条件。天兴洲分汊河段左右汊实测的冲淤变化情况为:2001年10月份至2008年10月份期间,左汊冲刷了663万m3,右汊冲刷了898万m3;2008年10月份至2012年10月份期间,左汊淤积了1 410万m3,右汊冲刷了260万m3[11]。由此可见,21世纪以来天兴洲分汊河段右汊冲刷幅度大于左汊。

5 河道演变趋势预估

三峡水库蓄水后上游来沙量大幅度减小,与三峡蓄水运用前多年平均值(1954—2002年)相比,蓄水后上游进入本河段的沙量仅为蓄水前平均值的28.6%;随着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的陆续建设运用,进入本河段的沙量会进一步减少。三峡水库对来流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蓄水期下泄流量的减少、枯水期及消落期下泄流量的增加及汛期洪峰流量的削减。总体而言,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沙条件改变主要体现在含沙量的大幅度减少、年内中小水历时的延长及中洪水历时的缩短。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沙条件的改变,主要影响河段滩槽冲淤及主支汊兴衰变化。

受天然节点和人工护岸的保护,天兴洲河段多年来形成的总体河势发生较大变化的可能性较小,其滩槽格局稳定,综合本河段的河床边界条件、河床演变机制和水沙条件的变化趋势,预估天兴洲河段的演变趋势为:从预测的水沙条件来看,年内中小水流量历时的延长,天兴洲河段主流整体偏右,有利于汉口边滩淤积,但是来沙量的减少不利于汉口边滩的淤积,同时有利于分汇流区的深槽及天兴洲主汊的冲刷发展;高水大流量条件下,水流的趋直与惯性作用有利于汉口边滩的冲刷与左汊的进流,左汊分流比增大较为明显,有利于左汊河槽的维持。同时,天兴洲汊道汇流区即洲尾至阳逻段,受十里长山与青山对峙节点控制,主流一直靠左岸下行,河势多年较稳定,因此未来天兴洲河段的滩槽格局仍将保持稳定。

未来上游的来水来沙条件有利于天兴洲右汊主汊地位的巩固与发展,左汊会处于缓慢衰退的趋势,枯水期断流流量会逐渐增加,但高洪水期仍能维持一定的过流能力。

6 结论与建议

(1)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进入武汉天兴洲分汊河道的水沙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来沙大幅度减少,仅为蓄水前多年平均值的28.6%,且高洪水期来沙量减幅更大,来水过程主要变现为年内中小水历时的延长及中洪水历时的缩短。

(2) 天兴洲分汊河段分流区主流随流量变化摆动明显,中小水时主流偏靠右侧深槽,高水时偏靠左侧边滩,水流动力轴线的变化特性有利于高水期间左汊的进流及汉口边滩的冲刷,同时进入左汊的含沙量也高于右汊,中小水则有利于主河槽的塑造与发展。

(3) 天兴洲分汊河段的水流运动特性及来水来沙条件变化是造成其滩槽演变的根本原因。预计未来上游的来水来沙条件有利于天兴洲右汊主汊地位的巩固与发展,左汊会处于缓慢衰退的趋势,枯水期断流流量会逐渐增加,但高洪水期仍能维持一定的过流能力。天兴洲河段的滩槽格局仍将保持稳定。

(4) 鉴于天兴洲分汊河段的演变关系到防洪、航运、水环境与水生态等众多问题,加上上游干支流其他水库的陆续建设运用,使进入该河段的水沙条件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建议加强该河段的演变分析与综合治理研究,以应对河势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1] 余文畴.长江分汊口门水流及输沙特性[J].长江科学院院报,1987, 4(1):13-25. (YU Wen-chou. Study on Water and Sediment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Bifurcation in Yangtze River[J].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1987, 4(1):13-25. (in Chinese))

[2] 姚仕明,张 超,王 龙,等.分汊河道水流运动特性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06,25(3):49-57. (YAO Shi-ming, ZHANG Chao, WANG Long,etal.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Movement in Branching River[J]. 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 2006, 25(3): 49-57.(in Chinese))

[3] 邱凤莲,吴伟明.武汉河段来水来沙特性与河道演变特性的分析[J].泥沙研究,1996,(2):56-60. (QIU Feng-lian, WU Wei-ming.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in Wuhan Reach on Yangtze River[J].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1996, (2):56-60. (in Chinese))

[4] 卢金友,黄 悦,张本义.长江武汉河段整治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6,13(4):15-23. (LU Jin-you, HUANG Yue, ZHANG Ben-yi. Study on Regulation of Wuhan Reach on Yangtze River[J].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1996, 13(4):15-23. (in Chinese))

[5] 卢金友,岳红艳.长江武汉河段河道整治方案浅析[J].泥沙研究,2008,(3):33-37. (LU Jin-you, YUE Hong-yan. Preliminary Study on River Regulation Schemes of Wuhan Reach[J].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08, (3):33-37.(in Chinese))

[6] 陈泽方,童 辉,姚丽娟.长江中游武汉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J].人民长江,2006,(11):49-52. (CHEN Ze-fang, TONG Hui, YAO Li-juan. Preliminary Study on River Regulation Schemes of Wuhan Reach on Yangtze River[J]. Yangtze River, 2006, (11):49-52. (in Chinese))

[7]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武汉天兴洲洲头整治工程河段河床演变及工程效果分析研究报告[R]. 武汉: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2006.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Report of Riverbed Evolution and Regulation Effect in Tianxingzhou Sandbar of Wuhan[R]. Wuhan: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2006. (in Chinese))

[8]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武汉白沙洲整治工程河段河床演变及工程效果分析研究报告[R]. 武汉: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2011.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Report of Riverbed Evolution and Regulation Effect in Baishazhou Sandbar of Wuhan[R]. Wuhan: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2011. (in Chinese))

[9] 谢鉴衡.河床演变及整治[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87: 77-92. (XIE Jian-heng. Fluvial Processes and River Regulation[M]. Beijing: China Water Power Press, 1987: 77-92. (in Chinese))

[10]姚仕明,余文畴.长江弯曲型分汊河道分流区水流泥沙运动特性[C]∥第六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YAO Shi-ming, YU Wen-chou. Characteristics of Flow and Sediment Movement in the Diversion Zone of Typical Curved and Braided Channel of Yangtze River[C]∥Proceedings of the 6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Basic Theories of Sediment Study. Zhengzhou: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Press, 2005. (in Chinese))

[11]潘庆燊,胡向阳.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PAN Qing-shen, HU Xiang-yang. Analysis of River Regulation on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M]. Beijing: China Water Power Press, 2011. (in Chinese))

(编辑:姜小兰)

长江科学院水环境所派员参加第3届国际生态学、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年会

2015年7月13日-16日,第3届国际生态学、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年会(3rd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y, Ecosystems and Climate Change)在希腊雅典召开。长江科学院水环境所总工黄茁教高、赵鑫高工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共分为生物生长的生态学机制、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与水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生态环境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等主题。

黄茁、赵鑫参加了气候变化与环境分会场的学术报告。赵鑫作了题为“A 3D Modeling for Eutrophication in the Daning River,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TGRA),China(中国三峡库区大宁河富营养化三维模拟)”的大会口头报告,介绍了三峡库区大宁河富营养化三维模拟的研究成果。参会代表就水资源管理最新方法、水污染控制的最新技术、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应对策略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讨论。

通过参加这次国际会议,一方面了解了水资源管理、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国际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展示了长江科学院的相关研究成果,增进了与国际同行的相互了解。

(摘自:长江水利科技网)

Regularity and Trend of the Evolution of Tianxingzhou BraidedChannel in Wuhan after Three Gorges Reservoir Operation

WANG Bo, YAO Shi-ming, YUE Hong-yan, WANG Guo-dong

(Key Laboratory of River Regulation and Flood Control of MWR,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10, China)

According to observed data of hydrology, sediment and topography of the bending braided channel at Wuhan’s Tianxingzhou reach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we analysed the changes of flow dynamic axis, flow velocity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varying flow and sediment. We also expound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and fluvial processes, and predicted the evolution trend.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flow dynamic axis in river diversion zone shifts to the left with the flow increasing, giving rise to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left branch and a long-term braided river pattern. But as the incoming sediment from the upstream reduces remarkably, erosion in the right branch is more severe than that in the left branch, favorable for the right branch to maintaining as the main branch.

Three Gorges Reservoir; braided channel;riverbed evolution;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flow dynamic axis

2014-02-16;

2014-06-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9018,1339001,51109167)

王 博(1988-),女,吉林松原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河流动力学研究,(电话)18510144886(电子信箱)wangbo881008@163.com。

姚仕明(1974-),男,安徽庐江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江湖演变与治理研究,(电话)027-82927490(电子信箱)yzhshymq@163.com。

10.3969/j.issn.1001-5485.2015.08.001

TV147

A

1001-5485(2015)08-0001-08

2015,32(08):1-8

猜你喜欢

三峡水库含沙量河段
长江中下游河段溢油围控回收策略研究
光电式含沙量测量仪器的校准方法及结果评定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三峡水库迎战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
0.6 H 层含沙量与垂线平均含沙量代表性探讨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石泸高速公路(红河段)正式通车
鞍山地区含沙量比测定线研究
视 窗
运河 (杭州段)引配水含沙量情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