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2015-05-10姜兴姜麟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危重锁骨成功率

姜兴 姜麟波

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姜兴 姜麟波

目的 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急危重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38例急危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穿刺导管, 观察组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42.11%,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36, 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53%)较低, 与对照组(47.37%)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53, P<0.05)。 结论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能够显著提高急危重症患者一次置管的成功率,大大减轻患者痛苦, 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是一种值得广泛临床推广和使用的治疗方法。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急危重患者;应用

很多急危重症患者, 病情危急、复杂, 不仅需要住院的时间较长,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多次进行静脉注射, 因而需要进行多次穿刺, 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1]。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很容易出现留置针移位、脱落等现象, 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2]。本院本组试验对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在急危重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本院接诊的38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其中包括男20例, 女18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2~73岁, 平均年龄(53.29±6.75)岁, 对照组患者的年龄24~75岁, 平均年龄(56.28±6.4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组试验的所有患者均了解本组研究的全部过程和目的, 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静脉留置,并进行深静脉留置。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经外周中心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穿刺时患者取头低肩高位或平卧位, 头转向对侧, 取锁骨中点内侧1~2 cm处或锁骨中点与内侧1/3之间锁骨下缘作为穿刺点。局部麻醉后在选定的穿刺点进针, 针尖指向头部方向, 与患者胸骨纵轴呈45°, 与皮肤呈10~30°, 进针时针尖先抵向锁骨, 然后回撤, 抬高针尾,紧贴患者锁骨下缘负压进针, 深度为4~5 cm, 若通畅抽出暗红色血液则移去注射器, 导入导管钢丝, 插入深静脉留置导管。在静脉导管留置期间, 需要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管,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情况进行记录,了解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94.73 %)高于对照组(42.10%),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36, 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0.52%)较低, 与对照组患者(47.36%)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53, 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急危重症患者, 通常病情比较严重, 其用药治疗存在着复杂性, 需要对其进行长时间的脱水治疗, 其中脱水药物能够给血管和局部组织产生较大的刺激[3], 且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为了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痛苦, 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可以采用导管留置的方法。临床应用发现导管留置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且穿刺技术简单,穿刺成功后, 保留时间长, 可满足患者中、长期进行临床治疗的需要, 可有效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临床治疗常用的导管留置方法有锁骨下静脉行深静脉留置、颈内静脉留置、常规静脉留置等[4]。常规静脉留置属于外科严重患者常用的置管方式, 对于皮下脂肪多的患者, 导致穿刺径路较长, 大大增加穿刺失败的几率。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穿刺成功率较高, 在进行穿刺过程中, 创伤较小, 且操作的时间短, 不易脱落, 有效节省时间和人力[5],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在本院本次试验中给予对照组常规静脉留置, 给予观察组患者锁骨下静脉导管深度静脉留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较高, 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试验结果表明给予急危重患者锁骨下静脉导管深度静脉留置,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效减轻患者痛苦,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1] 王艳, 杨燕玲, 姚洁.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急危重患者的应用.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5, 12(5):289-291.

[2] 黄秀红, 赵莉, 赵金彩.PICC原位置换导管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7(1):1119-1125.

[3] 王秀荣, 蒋朱明, 马恩陵.640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回顾.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12, 35(2):133-134.

[4] 崔盈盈.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急诊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7):1183-1184.

[5] 李德珍, 邓世红, 刘家喜, 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体会.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 2012, 16(4):156-16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5.185

2014-12-30]

842000 新疆库车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猜你喜欢

危重锁骨成功率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呵护锁骨皮肤
不掉到锁骨都不敢说是“矩形耳环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