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熄风化痰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80例疗效观察

2015-05-10薛海菊魏志贤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抗血栓天麻疗程

薛海菊 魏志贤

熄风化痰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80例疗效观察

薛海菊 魏志贤

目的 观察止眩煎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血脂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40例), 治疗组给予止眩煎治疗, 对照组给予叮咯地尔治疗。两组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及根据合并症分别控制血压、血糖等。两组均于用药1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治疗后血脂与纤维蛋白原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止眩煎对血脂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机制之一。

眩晕;后循环缺血;血脂;纤维蛋白原

后循环缺血导致的眩晕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常反复发作, 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 甚至导致严重后果。作者以止眩煎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5年10月~2011年10月门诊及住院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40例), 治疗组中男45例, 女35例;年龄49~77岁;病程3~12 d, 其中高血压52例, 糖尿病10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46~76岁;病程3~14 d, 其中高血压24例,糖尿病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眩晕停汤剂, 方药组成钩藤(后下)、半夏、牛膝、茯苓, 各12 g, 天麻、白术、丹参、川芎、菖蒲, 各10 g, 红花、竹茹, 各6 g, 山楂20 g。水煎取汁400 m l, 1剂/d, 早、晚饭后服用, 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叮咯地尔150 mg静脉滴注, 1次/d, 14 d为1个疗程。两组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及根据合并症分别控制血压、血糖等。两组均于用药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指标测定方法 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 分离血清, 分别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1]。痊愈:眩晕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 或眩晕轻微但不伴自身及景物的旋转, 可正常工作或生活。有效:眩晕减轻, 仅伴轻微的自身及景物旋转, 晃动感, 工作和生活受影响。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纤维蛋白原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纤维蛋白原比较

注:与疗前比较,a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例数TC(mmol/L) TG(mmol/L) LDL-C(mmol/L) Fib(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80 5.60±1.21 4.80±1.12ab2.83±1.05 1.98±0.87ab4.27±0.95 3.25±1.15ab4.12±1.01 3.29±0.87ab对照组40 5.70±0.97 4.87±1.02 2.67±0.95 2.58±0.90 4.19±1.01 4.20±1.10 3.95±1.13 3.86±1.07

治疗组80例, 痊愈48例, 显效15例, 有效9例, 无效8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40例, 痊愈13例, 显效9例, 有效9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77.5%, 经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后循环缺血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病变, 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 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前循环相似。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 最常见发病机制是栓塞约占40%[2]。后循环缺血导致的眩晕属中枢性眩晕, 在祖国学中属“眩晕”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中强调无虚不做眩。其病机有虚实之分, 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 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方中天麻熄风化痰,现代医学研究, 天麻具有镇静、安眠、抗眩晕、降压作用[3-5]。钩藤平肝熄风,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丹参、红花、川芎活血, 其中丹参具有降脂、抗凝、促纤溶作用;红花具有抗凝、抗血栓、保护脑神经元及降压、调脂作用。山楂具有降脂、降压作用。半夏燥湿化痰, 白术、云苓健脾渗湿, 竹茹治热痰, 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 菖蒲化痰浊、安神。诸药合用具有抗凝、抗血栓、降脂等作用, 故临床治疗眩晕疗效显著。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4.

[2] Lee J , Han S , Yun Y, et al.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 in Korean popul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006, 13(7): 742-748.

[3] Lee JH, Han SJ, Yun YH, et al.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Emerg Med Clin North Am, 2012, 30(3):681-693.

[4] 黄彬, 石京山.天麻对大鼠脑内多巴胺含量与释放的影响.贵州医药, 1993, 17(1):135-137.

[5] 虞磊, 沈业涛, 缪化春.天麻多糖与蜜环菌多糖抗眩晕症作用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 13(8):29-3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5.127

2014-09-13]

054056 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内二科

猜你喜欢

抗血栓天麻疗程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红花二米粥能抗血栓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HPLC-RID法同时测定天麻丸中3种成分
广西莪术乙酸乙酯部位的抗血栓作用
红花二米粥抗血栓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RP-HPLC法同时测定7个产地天麻中5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