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红注射液、甲钴胺、α-硫辛酸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0例临床观察

2015-05-10吕海宏成建国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硫辛酸丹红传导

吕海宏 成建国

·药物与临床·

丹红注射液、甲钴胺、α-硫辛酸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0例临床观察

吕海宏 成建国

目的 评价丹红注射液、甲钴胺、α-硫辛酸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DPN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与甲钴胺、α-硫辛酸联合治疗, 对照组给予甲钴胺和α-硫辛酸联合治疗。两组分别连续治疗3周, 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丹红注射液与甲钴胺、α-硫辛酸联合治疗是DPN的有效治疗方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丹红注射液;α-硫辛酸;甲钴胺

DPN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 具有难治性、顽固性、复发性特点;常常累及感觉神经, 有时亦引起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病变, 出现多种多样临床症状;其机制十分复杂, 因之临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本研究对2012年9月~2014年5月本院内分泌科诊治的80例DPN患者应用丹红注射液联用甲钴胺和α-硫辛酸治疗, 取得了良好疗效, 现将临床疗效汇总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的80例DPN患者皆来自本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及DPN诊断按WHO 1999年有关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标准。DPN表现:①感觉异常:患者双手、足远端呈现针刺样疼痛, 远端手足指尖麻木感、烧灼感或冰凉感;②痛觉、压力觉或运动觉任一种异常;③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排除标准:所有临床病例否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 治疗组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53.4±8.5)岁;糖尿病病程(11.6±3.8)年;体质量指数(BMI) (22.3±2.2)kg/m2。对照组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58.5±7.8)岁;糖尿病病程(12.5±6.0)年;BMI(20.6±1.8)kg/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患病时间和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特殊性给予个体化治疗,除常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治疗及个体化糖尿病知识教育,并分别给予患者不同口服降糖药物或各种不同制剂类型胰岛素进行个体化降糖治疗。所选患者观察前3个月血糖控制达标[空腹血糖(FBG)<7.0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2 h PBG)<10.0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40 ml, α-硫辛酸600 mg分别加入盐水静脉滴注,甲钴胺500 μg肌内注射, 1次/d。对照组:α-硫辛酸600 mg静脉滴注, 甲钴胺500 μg肌内注射, 1次/d, 连续治疗3周。进行治疗期间隔日检查空腹及三餐后2 h PBG水平, 评估患者临床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 检查患者体征情况及常规实验室检验, 肌电图检测患者腓总和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双手、足针刺样疼痛, 远端手足指尖麻木感、烧灼感及冰凉感明显减轻或恢复, 痛觉、压力觉或运动觉异常好转, 腓总和正中神经MCV及SCV较前提高5 m/s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自感症状好转,运动觉、痛觉、压力觉任一种异常好转, 腱反射好转, 神经传导速度较前有增加。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 腱反射、深浅感觉无变化, 运动觉、痛觉、压力觉检查结果未见好转,检测MCV、SCV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显著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 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增加的更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1

组别例数时间MNCV SNCV腓总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正中神经治疗组40治疗前38.5±4.5 39.6±7.7 40.6±6.7 37.4±5.8治疗后 50.6±6.8ab47.9±8.2ab51.8±6.7ab49.7±6.4ab对照组40治疗前39.2±3.9 41.6±8.5 36.9±8.7 38.9±4.2治疗后 45.5±4.9a48.2±4.8a44.6±3.9a39.4±5.3a

3 讨论

2001年中国住院糖尿病患者一项调查发现, 61.8%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神经病变。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及年龄>40岁, 并且血糖水平控制较差的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的患病率更高[1]。DP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认为DPN是持续性高血糖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山梨醇旁路代谢异常, 神经营养因子缺乏, 炎症因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诱发氧化应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

近年提出DPN统一机制学说, 认为线粒体超氧化物产生过多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机制[3], 大量证据提示氧化应激导致周围神经损伤是DPN的主要原因。甲钴胺是维生素B12活性制剂, 主要用于营养修复受损周围神经。α-硫辛酸是抗氧化剂, 主要阻止蛋白质的糖基化作用, 抑制醛糖还原酶, 抑制山梨醇旁路代谢, 阻止葡萄糖转化成山梨醇,因此它能够抑制血糖水平过高及治疗高血糖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两者都对DPN治疗有较好作用, 与作者上述研究一致。

微血管病变学说认为, 神经营养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易导致脂类沉积, 糖基化终产物刺激基底膜增厚, 粘多糖沉积,反复增生及沉积导致血管腔狭窄;同时血糖升高引起血液粘稠度增高, 血小板容易聚集, 也引起血管狭窄, 最终导致神经周围血管缺血缺氧, 周围神经受损[4]。丹红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 清除自由基,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抑制炎症因子,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改善周围神经的缺血缺氧, 防止炎症因子损伤神经细胞, 有利于受损神经细胞的修复。作者研究显示联合应用丹红注射液后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体征好转, 检测神经传导速度也有显著提高。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 甲钴胺和α-硫辛酸联合治疗DPN,患者症状好转, 神经传导速度MNCV、SNCV均明显提高;联合应用丹红注射液后, 患者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 神经病变组织传导速度亦显著提高, 三种药物联合治疗总有效率为82.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丹红注射液、甲钴胺及α-硫辛酸三种药物联合治疗, 可能是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1991-2000年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病变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2, 24(5):447-451.

[2] Vincent AM, McLean LL, Backus C, et al.Short-term hyperglycemia produces oxidative damage and apoptosis in neurons.FASEB J, 2005, 19(6):638-640.

[3] Fernyhough P, Roy SK, Schm idt RE.Mitochondrial stress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neuropathy.Expert Rev Endocrinol Metab, 2010, 5(1):39-49.

[4] Patel N, Mishra V, Patel P, et al.A study of the use of carbamazepine, pregabalin and alpha lipoic acid in patients of diabetic neuropathy.J Diabetes Metab Disord, 2014, 27(13):6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5.092

2015-01-04]

730000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猜你喜欢

硫辛酸丹红传导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神奇的骨传导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强电场对硫辛酸分子性质的影响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的系统评价
丹红注射液对高糖引起腹膜间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
PI3K/AKT/Bcl-2凋亡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