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衔接研究现状综述
2015-05-09吴磊
吴磊
摘 要:本文基于国内外关于词汇衔接的研究现状,梳理了其在语篇中的分布类型和研究方法,阐释了核心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词汇衔接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可从情感态度意义的衔接作用及利用小句核心概念上作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词汇衔接;小句核心;功能语法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2
1. 引言
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出现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对功能研究的热潮,其中《英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极大促进了人们对衔接和连贯理论关注度。“自此人们便把目光转移到语篇的衔接机制对语篇连贯的作用上。虽然语篇连贯不仅仅是形式问题,但语言研究不能离开形式,必须通过形式的表现来寻找求控制语篇连贯因素的踪迹。”(张德禄 2003:前言)。作为衔接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词汇衔接的研究不断获得发展。“词汇衔接研究旨在探讨语篇中词汇衔接特征如何组成语篇,从而使得人们更清晰地观察语篇的构建方式,在如何储存和处理与理论语言学家相关的语言信息方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Hoey 2000: 3)。
2. 研究现状
衔接的研究,前期大都集中于语法层面,词汇衔接的研究依然较少。近期,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催生了一大批就词项(Lexical item)问题研究的热潮。陈鹏,濮建忠(2011)针对意义单位(Unit of meaning)与词汇衔接的实现研究,运用语料库的方法,探讨了词汇项中的共现(co-occurrence)特征。词汇共选表现为共现模式,是语篇表层衔接的重要保证,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这种横组合模式(搭配)远比传统语法所讲的复杂: 它跨越了词和短语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语篇衔接机制。该研究的亮点在其结合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表述和语料库的方法,探讨了一直备受争议的搭配(collocation)衔接机制。
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韩礼德和哈桑仅探讨了非结构性衔接机制,未提及语篇衔接机制能否决定语篇连贯。该书着重阐释了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共五种衔接机制,前四种被称作语法衔接。韩礼德指出,“无论一个语篇的语法衔接多么复杂,如果没有词汇衔接模式的参与也无法称其为一个完整的语篇”(Halliday & Hasan, 2001:292)。词汇衔接又划分为重述(reiteration)和搭配(collocation),前者包括重复词(repetition)、同义词(synonym)、近义词(near-synonym)、上位词(superordiante)和概括词(general word)(同上:278),后者“通过经常共现的词项之间的联系”(同上:284)得以实现。此外,该研究更多关注词汇在经验功能意义上的衔接作用,忽视人际意义方面的考察。词汇中相近或相反的态度和情感意义间的联系同样赋予语篇衔接的功能。词汇衔接作为语篇非结构性衔接机制的形式表征对语篇整体的行文构架至关重要。
Maria(2011)就多方会话(multiparty conversation) 的词汇衔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该文在Tanskanen(2006)关于搭配研究和Thompson(1994)就独白性语篇词汇衔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词汇衔接机制如何同语类和语域分析相结合,确保语篇意义的连贯性。Reza Khany(2014)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词汇衔接范式的认知程度和性别对翻译效果的影响。该研究考察被试处理不同词汇衔接范式语篇的差异,同时关注性别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Hasan(1984)在其文章中对此处重述的归纳作出了重新定义并添加实例(instantial)作为补充,即概括范畴(general category)和实例范畴(instantial category)。Hasan在此处虽作出了新的定义,却直接回避了对搭配的讨论,正如她自己坦言,“考虑到搭配的主观性,在研究中最好回避这类范畴”(1984)。Hasan(1984)研究的亮点在于提出语篇中衔接成分的成链属性以及对三类衔接机制的划分。
Hoey(2000)强调词汇模式对语篇连贯和意义的影响。“词汇衔接是唯一一种可以形成多重关系的衔接类型”(Hoey 2000:10)。根据词汇衔接方式的不同,其被划分为:简单词汇重复(simple lexical repetition)、复杂词汇重复(complex lexical repetition)、简单释义(simple paraphrase)、复杂释义(complex paraphrase)、替代(substitution)、共指(co-reference)、省略(ellipsis)和指示(deixis)。 Hoey关注词的成文(text-forming)属性,根据语篇中句子间纽带(bonds)的数量以及由此形成的网络(nets),将句子划分为边缘句和中心句,并据此为线索,挖掘出特定语篇中与语篇主题最相关的句子类型。该项研究主要应用在为自动产出高质量文章节略提供理论基础。Hasan(1984)的研究中,其分析文本多集中于叙述文(儿童写作)中,Hoey(2000)在该方面做出调整,将语篇类型扩充至非叙述文文本(non-narrative)。“语言中任一对存在联系的词项总有衔接的可能”(Halliday 2001: 285),其佐证了Hoey(2000)在构建词汇衔接机制中采用的策略,即规避了对搭配的研究,并将部分原属于搭配范畴下的衔接机制重新划归入复杂释义中。
Mann & Thompson(1988)提出修辞结构理论。“该理论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层次和级阶理论,把语篇看作由不同层次的功能块组成。”(张德禄 2003:5)。Mann & Thompson所作的研究与Hoey(2000)关于边缘句和中心句的划分有相似之处,即此处功能块被划分为核心句(nucleus)和卫星句(satellite)。
先前的词汇衔接研究大都从“单文本视角”将研究重点局限在句子或句子之间,鲜有从读者的角度考虑词汇衔接与语篇主旨关系的研究。李元科(2012)在其文章中以80篇硬新闻语篇为研究语料(语料及摘要取材自DUC(Document Understanding Conferences)),探讨语篇中哪些重复性小句核心(nucleus)为读者认定成语篇主题。李元科(2012)利用韩礼德功能语法中小句核心概念,通过对比分析语篇中重复性小句核心与标题中对应关系的分布情况,初步阐明了硬新闻语篇更具直观性的表征。
3.结语
词汇衔接作为一种非结构性衔接手段,在理论语言学界久经研究并已取得诸多富有成效的成果。其关于情感态度意义的衔接作用以及利用小句核心概念进行研究的方法可作为今后词汇衔接研究借鉴的实际路径。
参考文献:
[1]Hasan, R. 1984. Coherence and cohesive harmony. In J. Flood (ed.), \Understand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M].Delawar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181-219.
[2]Halliday, M.A.K. & Hasan, R.1989.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Halliday, M.A.K.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2nd edition).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Halliday, M.A.K. & Hasan, R. 2001.Cohesion in English. Beij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Hoey, M. 2000. 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Hoey, M. & Li Yuanke. 2014. Strategies of writing summaries for hard news texts: A text analysis approach [J]. Discourse Studies. 2 : 89-105.
[7]Kintsch,W & Van Dijk,T.A. 1983. 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J]. Psychology Review 85:363-394.
[8]Li Yuanke. 2012. Cohesion in Text and Text Aboutness. [M]. Zhongshan University Press.
[9]Mann, W & Thompson, S. 1988b.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Toward a functional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 [J]. Text. 8 (3): 243-281.
[10]Reza Khany. 2014. Translation Students Knowledge of Lexical Cohesion Patterns and Their Perform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Texts [J]. Procedia. 98: 925-931.
[11]Tanskanen, S. 2006. Collaborating Towards Coherence: Lexical Cohesion in English Discourse [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2]Van Dijk,T.A. 1988. News as Discourse. [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13]陈鹏 濮建忠,2011,意义单位与词汇衔接的实现—基于本族语者和学习者语料库的对比研究 [J].外语教学与研究(3):375-286。
[14]张德禄 刘汝山,2003,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