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洋华侨与福建基督教会经费自主模式探析

2015-05-09谌畅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2期
关键词:经费基督教华侨

摘  要:福建作为“侨乡”,在国家对外交流和经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尝试简略勾勒民国时期福建教会经费自主模式和其壮大和发展过程,探讨福建基督教会与南洋华人教会组织和信徒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当时时代背景下,二者互动中,对以基督教为纽带发轫的一系列交流与合作做一个更好地探寻。

关键词:华侨;经费;基督教

作者简介:谌畅(1991-),江西南昌人,暨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非基督教”运动伴随着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高涨呈风起云涌之势。为应对时局,中国基督教会发起了“三自”运动。经费自主作为“三自”的先决条件,对本土教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福建教会凭借“侨乡”优势,紧密与南洋教会联系,使改良教会经济成为可能。当下研究中,李双幼,朱峰,李少明,张钟鑫,颜白瑜等人的成果或多或少与近代闽南教会和东南亚华人教会有关[1],但关于福建教会探寻经费自主模式与南洋华侨联系尚留有空白。笔者试图通过史料分析,利用一手档案资料,对福建教会经费自主模式进行考察,尤其重视探讨福建教会与南洋华侨的关系,以期对整个基督教会在华发展状况有全面了解。

一、福建教会的重要地位

基督新教于1842年首传福建厦门,此后大半个世纪,虽然历经坎坷和挫折,但作为西教东来最早的几个地区之一,在西方差会和中国本土教牧的共同努力下,福建教会在信徒人数、教牧数量、教堂数目上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山地阻隔、语言不通、经济落后、思想保守等原因,闽西地区的教会事业发展举步维艰,与闽南闽中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这导致了福建教会发展的不平衡。瑕不掩瑜,“就基督教势力而论,本省被认为最兴旺之省区,全省各县均有基督教宣教事业,1/3的县都有一个以上的差会。据报告,到1920年,福建全省基督教正式教堂的总数已达到965座,而同年全国基督教正式教堂总数为4726座,全省只有六个县无正式教堂。”[2]细分来看,福建受餐信徒共计38584人,占全国第三位,受薪人员中,西传教士为454人,中国职员为外国职员八倍。[3]

因此,探究福建教会追求自立、壮大、发展的过程,就是试图发掘闽教会典型性,以便达到先进带动后进的历程。同时,由于福建教会在国内教会中居于重要地位,探求其经费如何自主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福建教会追求经费自主的努力

如何使异质的基督教会融入中国主流社会,做到经费自主,一直是西方传教士和中国本土牧师的共同追求。

闽南教会牧师蔡受恩在1932年提出,“教会经济何以无法筹备?不是全由教友不明受托责任,不肯捐钱;乃是因为多数教友过于贫苦的缘故。救济之法,献策如下:1.教友须各有职业,教会故当倡设半工半读学校。2.教友有职业者须输十一捐于教会。3.教友须送子弟入教会学校读书,其出路为传道、教员、医生、农工商业。欲为青年求出路,务须培养训练他们的才识。4.教友中资力较厚者,须量能设立各种机器厂或工业学校,多容纳教友工作,一面也可以训练子弟。”[4]

同年闽南闽中联合修养会上,一些利于教会经费自主的方法也由与会代表提出,主要可以归纳为培养教会领袖,开大演讲会,由会友收入中抽取自养基金,多设义务传道等几个方面。[5]

西方差会也审时度势,将教会资产和财政自主权逐步移交给中国本土教会。以美国公理会为例,其在1928年的《美国公理会工作移交与闽中大会》中,明确表示将闽中区域内该会产业近乎无偿移交与闽中大会,作为条件,闽中大会必须将差会移交的产业,开展与基督教相关的教育、医疗和传道等事业。[6]

为减少福建教会内耗,避免不同教派之间的纷争,保存教会经费自主的成果,教会人士提出不少建议, “1.我们真要建设我们的本色教会;2.教会联合统一,消除门户宗派之见; 3.为建设新中国而工作;4.我们应有耶稣批评伪善、斥责罪恶、清洁圣殿的精神;5.我们不要徒托空言,一定要实行耶稣的教训;6.我们要为大众而工作,为劳苦的大众而工作。”[7]

可以肯定的是,正是有了中国牧师的献计献策,使得整个福建教会的经费自主取得了很大进展,西方差会的配合也利于闽教会工作的开展。闽教会化除畛域,更使教会经费自主落到实处。

一言以蔽之,福建教会追求经费自主的过程中,虽然历经坎坷,但仍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它并不把视野局限在国内,积极与外界沟通协作,巧妙借助外力来发展自身。

三、福建教会与南洋教会的交流与合作

众所周知,福建作为我国近代著名侨乡,福建华侨从没割舍与家乡的联系。他们像广东五邑的很多金山客一样,将积攒的血汗钱寄回家乡,用于帮衬亲人生活,并且积极参与侨乡的各项建设。据厦门大学林金枝教授研究,福建侨汇在民国年间一直保持着一个较高水准,在整个福建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8]华人教徒在这一方面走在了前列,他們以教会为纽带,以基督教为媒介,为福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首先,南洋基督教会在如何增加教会经济,增强教会活力上为闽教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叶谷虚在1941年中华基督教会马来亚大会上表明,“……已筹款购进柔佛州附近市区肥沃耶园二百十八英亩,预算月产椰果三万枚,依现价可售四千余元,除开支费外,全年可得净利刀币三万元左右,以供自养经费……”[9]叶牧提到的这种具体增加教会收入的方法做到了因地制宜,为闽教会筹集经费提供了实例。此外,南洋教众还在经济上直接给予闽教会支持, “马来亚大会前任主席,郭老牧师来函称,因时局关系,五月[宣教主日]专号的公报,延至七月始收到。大会遂即通知各堂会,学校,订于八月七日分别举行宣教主日,收绩颇宏,所有献款,均得按时汇至总会。”[10]泉州教会主席许锡安表示,“一年中对外对内所有措施,及向南洋信侨募捐救济泉城贫苦会友情形,区会纳吴炳耀举议,应令各堂照前二十六年议案缴常年捐以充会费。”[11]反映当闽教会在遇到困难,教徒遭受不幸时,南洋教会始终是其坚强后盾。

同时,福建教会竭尽全力,将所属牧师派往南洋,进行宣教活动,并将国内合一教会的组织、结构、规章等传入南洋,尽力整合南洋基督教势力。

由此可以看出,在民国时期,虽然闽教会与南洋教会的交流虽很大程度上居于被帮助的位置上,但福建教会也将其一些经验输出南洋,二者的互动是双向的。

四、小结

福建教会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在积极依托南洋教会完善自身,探尋教会经费自主模式的同时,不忘向南洋教会输出自己的理念,以图达到依靠南洋教会,又能反哺对方的目的。探寻二者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当下我们制定侨乡宗教政策有一定借鉴意义。

注释:

[1]具体参见李双幼:《近代闽南基督教会研究》,李少明:《近代福建基督教的两大重要地位》,张钟鑫:《本土化与信誉重建—泉州地区基督教会研究(1857-1949)》,《新加坡华人基督教史初探(1819-1949)》,朱峰:《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浅析》,《殖民地处境下的华人基督教——以近代东南亚华人社会为例》,颜白瑜:《近代福建基督教传教策略的转变探析》。

[2]基督教中华续行委办会编:《中华归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173,1190-1191页。

[3]基督教中华续行委办会编:《中华归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上册,第169,171页。

[4] 蔡受恩:《建设自立教会的一个小献议》,参见《公报》,1932年,上海市档案馆所藏教会档案,U102-0-68。

[5]《闽北闽中联合修养会之讨论结果》,《公报》,1932年,上海市档案馆所藏教会档案,U102-0-68。

[6]《美国公理会工作移交与闽中大会》,《公报》,1928年,上海市档案馆所藏教会档案,U102-0-67。

[7]《新坛》第二卷第五期,1949年,上海市档案馆所藏教会档案,U102-0-62。

[8] 参见林金枝:《略论近代福建华侨汇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03期。

[9]《公报》,第二十卷,第八期,1948年,上海市档案馆所藏教会档案,U102-0-74。

[10]《公报》,第二十一卷,第八期,1949年,上海市档案馆所藏教会档案,U102-0-76。

[11]《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常委各区会议录》,1940年,上海市档案馆所藏教会档案,U102-0-50。

猜你喜欢

经费基督教华侨
我的华侨老师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继续推进经费标准一体化改革
远东运动会募捐机制探析
图书馆纸质文献采访工作的思考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