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历时性研究:Grasp用法分析
2015-05-09孙宁宁孟钱梓童
孙宁宁 孟钱梓童
摘 要:“隐喻是抽象语言的核心”这个概念由莱克夫在他的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出。比如“Grasp”一词,在谈论对一件事的理解时通常会由紧紧抓住这个隐喻来实现。“Grasp an idea”这个词组是个典型的例子。借助美国最大的历时语料库COHA,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动词“Grasp”用法的历时演变,以此希望发掘出该词的用法在演变历程中所呈现的特定模式。对該词用法的研究将会回溯至早一些的的年代,来分析该词的用法在较早时期和现代美国英语之间的差别。由于较早时期的例子数量较少且大多具有代表性,而较为近的时期的例子则数量庞大且重复率较高,因此在研究后者时将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研究。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希望揭示本意为物理动作的单词是如何实现其隐喻性使用的,一窥其中的机制。
关键词:历时性研究;COHA;语料库;grasp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4
一.引言
在莱克夫著名的作品《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莱克夫和他的学生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个概念,并认为“不止在语言中,而且在我们所思所为中,皆有隐喻的身影” (Lakoff﹠Johnson,1980: 3)。事实上,这些隐喻使用太过频繁,如果不在语言中刻意寻找,几乎无法察觉到它们的存在。这个理论同时也反驳了那些认为隐喻在语言中是“边缘的、无关紧要的”,认为隐喻是语言的 “核心”(Deignan, 2005)。但是反对的声音认为莱克夫等人的学派属于“坐在扶手椅上做研究的语言学家”,因为他们的研究多数基于内省法和归化法,而缺少实践的支持,与自然语言脱轨(Wang, 2007)。因此,近年语料库语言学的快速发展则为这些隐喻语言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出发点,使他们的研究和实际结合更加紧密。2005年,A. Deignan发表了名为《隐喻和语料库语言学》一书。在书中,他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BOE为其语料库素材,研究了多角度的基于语料库的隐喻研究。
在书中Deignan解释了概念隐喻理论的五个原则,其中之一为“隐喻是抽象语言的核心” (Deignan, 2005: 13)。具体来说,很大数量的抽象意义是借由隐喻来表达的。例如,莱克夫和特纳认为 “理解”某件事情通常由紧紧抓住某样东西这个物理性动作来进行隐喻性描述,例如 “grasp an idea”以及“get a handle on something” (Deignan, 2005)。通过使用美国历时语料库,本文将研究在与“grasp”一词搭配的名词在历时性演变过程中的变化。在分析综合语料之后,本文将尝试找出动词“grasp”的隐喻性使用方法的演变。
美国历时语料库是研究美式英语历史演变的最大的语料库。由杨百翰大学创建,该语料库包含从1810到2009将近4亿词的语料库。同时,它的语料来源丰富,并且非常平衡地兼顾了五种题材:演讲、小说、杂志、报纸以及学术期刊。可以说是研究美式英语最佳历时语料库。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首先,收集语料。本文旨在研究动词“grasp”以及和它搭配的名词,因此在搜索框中输入“[grasp].[v*]”,然后在搭配条目中选择“noun.All”(此时搭配条目会自动生成为“[nn*]”)。同时在栏目选项里选择是,这样就可以显示语料的年代和类型。这样按下搜索键后,就可以得到历时性排序的语料。然后,需要人工筛选出那些隐喻性用法和非隐喻性用法,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来归纳出其隐喻性用法的历时性发展。最后,总结不同历史时期“grasp”的用法(从非隐喻性到隐喻性)。这样就可以对“grasp”一词隐喻性使用的历时性得到一些初步的研究。
二.分析和结果
1.从1810到1840
“grasp”的隐喻性使用实际上遵循了“理解即抓住某件事物”这个概念隐喻(Deignan, 2005)。“grasp”的字面意义为攫住或紧紧抓住一件事物,这个定义被隐喻性地转移到了理解某个意义这个目标域。在搜索了“grasp”的名词搭配后(见表一),我们得到了100个频率最高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出现最频繁的前10个结果中,“grasp”的原始意义使用和隐喻性使用平分秋色,各占50%(见表2)。
Table 1
Table 2
为了更为细致地展现本文的研究,本文将从COHA可以追述到的最久远的“grasp”的使用来研究,也就是从1810年至1820年。
1810年,和后面几年相比,不管是字面性还是隐喻性使用,“grasp”一词的使用频率都很小。1810年共有28次使用,而其中只有一例是偏向隐喻性的。如下:
1a. “Gentlemen should scorn to follow in this idle round, and sue for, through the tedious lapse of years, what in a moment, should be grasped at……”
在1810年,“grasp”的字面意义的使用颇为普遍,例如“grasp”手、手臂以及匕首等。尽管上述的那一个例外已经具备“grasp”一次隐喻性使用的雏形,但是其隐喻性还是比较隐晦,并非是完全隐喻性。
到1820年这10年间,“grasp”的隐喻性用法仍然频率很低(仅仅占2.2%)。然而“grasp”后面跟的名词开始从一些实际的物体转为抽象的观念。如下述三个例子所示,“他人的看法”、“问题的这一面”以及“一个重要的原则”都是抽象的思想,只能被理解,而不是物理性的紧紧抓住。
2a. After obtaining the views of others in detail, it was his custom to draw out, arrange, and note on paper the prominent points, that he might bring them into a compass, which his mind could more easily grasp.
2b. The mind wearied with doubt, instead of grasping that side of the question which, upon the whole, appears most correct
2c. ……but Mrs. Ewing added to those qualities a vigour of mind which could at once grasp a mighty principle in its magnitude……
另一个很明显但也非常有趣的发现是,在这些隐喻性的语料中,发出“grasp”这个动作的主语都是人们的思想,而不是人。这一点和“grasp”的现代隐喻性使用方法颇有不同。对这个现象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在19世纪前期,像这样的隐喻性的“grasp”的使用,即用一个形容物理性动作的动词来隐喻性表达理解,还没有为大众所熟知,或者还没有成为流行或通用用法。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在这些隐喻性用法中,通常都是具有强烈的修辞意义的(思想被拟人了,可以抓住某种思想)。在那段时期,对于大部人人来说,隐喻被认为是一种“想象的工具”以及“专门用于修辞的” (Lakoff﹠Johnson, 1980: 3)。
2.从1830年到1850年
The 1830s witnessed a great shift in terms of the metaphorical use of “grasp”. People, for the first time, became the subject of “grasp”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metaphorical usage only shared 1% of the whole.
1830年是“grasp”一词隐喻性修辞手法的使用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人第一次成为了“grasp”的主语,成为现代“grasp”用法的基石。尽管这一年“grasp”的隐喻性用法仅占了1%。如下:
3a. I replied, eagerly grasping at the idea.
3b. ……his head crowned with a lofty penacho, put on by the king's hand, and the glittering axe of obsidian received from the same quarter, and grasped a moment with a military air,
3c. It is involuntary; and were we able, by a single effort, to grasp every subject of thought in all its minute particulars, could we hold them up at once to the immediate vision of the mind
3d. It was matter of surprise to see, how easily he grasped the leading principles of a case,
从上述语料可以看出,在语料3a, 3c 和 3d中,动词“grasp”的发出者为人:“我”、“我们”和“他”。而且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变化。首先,“grasp”开始由特定的副词和名词词组来修饰,以此表达情感。例如在语料3a, 3c 和 3d中,“eagerly”, “easily”和“by a single effort”都用来形容“grasp”,来表达对特定想法、观念和原则的理解(紧紧抓住)。第二个变化是,似乎这三句语料的发出者将“grasp”的受体形容得尽可能的具体,这样人们可以更加明白他们要表达的意义。例如,在句子3c中,“我们”必须要“在每一分钟里緊紧攫住/理解这个想法的每一方面”。
1840年总共有18例隐喻性使用。为了简洁,本文不将它们全部列下,而是剔除重复的例子,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4a. The untrained mind can not grasp the idea of the effect of slowly-acting influences extending over vast periods of time.
4b. ……as if the idea were fairly grasped, he dilated into a torrent of utterance……
4c. It is this training and initiating of the intellect, which gives both insight to discern and comprehension to grasp the principles of things-which enables the mind to strip off the husk
4d. The imagination can hardly grasp so wide a subject as is embraced in the experience of a family chair.
在本文未列出所有条目中,“grasp”一词的修辞性用法(通常伴随拟人出现)其实占据了最大的比例。换句话说,在1830年“grasp”一词的隐喻性用法进入日常语言的大趋势在1840年有所降低。另一个发现则是,在1840年的语料中,“grasp”的修辞性使用似乎都在表明,“grasp”后面的宾语通常是非常难被理解的,通常人们需要具备特殊的条件或出众的智力才能够完全“抓住它们”。
1850年的情况和1840年类似。在12例“grasp”的隐喻性用法中,4句仍然将“grasp”隐喻性地用于修辞的场合。如下:
5a. I never recollect the time that my spirit was not travelling to grasp some grown idea, to fathom the mystery of my being……
而也可以看出,6例语料将人作为“grasp”动作的宾语,但也强烈地暗示,“grasp”的宾语,不管是事实或真相,都需要其主语具备超常的能力才能完全理解。例如:
5b. when once they are excited to intellectual activity, and have within their reach the means of coming at right views, then they will grasp the great principles of natural justice with a clearness of apprehension
3. 从1860年到2000年
从前面的研究以及语料可以看出,“grasp”的隐喻性使用强烈倾向于描述一些很难被理解的事物。也就是说,这些语料大多要么消极地暗示了人们很难有能力去“紧紧抓住”某个想法,要么暗示人们需要出众的能力来“紧紧抓住”这些想法。在分析过从1860年到1890年的数量庞大的语料库后,可以看出,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久。如下:
6a. You have grasped my meaning with an intelligence that does you credit..(1870)
6b. The intelligence of the masses was not great enough to grasp fully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freedom.(1880)
6c. You have perhaps answered my question already, and my stupidity has prevented me from grasping your meaning. (1890)
1900年是“grasp”作为隐喻性动词数量的井喷年。总共有141例隐喻性用法,在总共629例中占22.4%。可以观察到,“grasp”的隐喻性用法更为普遍。人们“grasp”的宾语已经变得更加普通,而不是那么有难度。
7a. A steward was remonstrating, and only vaguely at first, Field grasped the meaning of his words: -- “The captain said you were not to try to follow, Kennedy, at least not until Dr. Waller saw you. Wait till he gets here. He can't be three miles back now. ”
从19世纪初至21世纪,拿与“grasp”一词搭配频率最多的名词“meaning”来看,我们可以看出“grasp”都呃隐喻性用法经历了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变化,于1900年达到顶峰。拿与“grasp”一词搭配频率最多的名词“意义”来看,
Deignan (2005)对此现象的一个可能性解释是,“两种对立的力量共同造就了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一种力量是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对使用“抽象和富有新意的隐喻来”的需求;而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反作用力则是人们对无障碍沟通的渴望,这迫使他们重复使用特定顺序的表达方式(Deignan, 2005: 193)。
三.结语
借助美国历时语料库(COHA),本文通过研究“grasp”一词后搭配的名词,研究了动词“grasp”隐喻性使用方法的历时性演变。
仔细研究了1810年到1850年的數据后,可以看出,1820年和1830年是两个标志性时期。
具体来说,1820年的语料首先开始了“grasp”一词的创新式的隐喻性用法,将“grasp”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结合来达到“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对使用抽象和富有新意的隐喻”的需求。在这段时期,“grasp”一词的隐喻性使用仍然保持其新鲜性。
从1830年的语料开始,人首先开始成为了“grasp”一词的主语,作为动作发出者。同时,各种表达人们的情感或态度的修饰词也会出现在其中。
1840年之后,“grasp”的隐喻性使用仍然还是修辞性的,一个新的但对“grasp”的现代使用有巨大影响的现象出现了: “grasp”一词的宾语概念、意义或想法都倾向于非常难以理解,尤其对那些缺乏理解能力的人。
这个现象也许可以解释现代“grasp”的隐喻性用法中暗含的意义为“理解某件困难的事物”。随着“grasp”的隐喻性用法逐渐普遍,这个动词也用于表达理解一些普通的事物。然而,最后也可以看出,“grasp”一词从被热情高涨的使用,如今已经如同莱克夫所形容的,太过于频繁使用而逐渐被遗忘其隐喻性实质。同时“grasp”的现代隐喻性用法也走向衰落,人们开始寻求更加新颖的表达方式来代替它。
参考文献:
[1]Deignan, A. Metaphor and Corpus Linguistics.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 B.V, 2005.
[2]Lakoff, G &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Stefan Evert, Corpora and collocations. Institute of Cognitive Science, University of Osnabrück, Germany, 2007.
[4]Ana Frankenberg-Garcia, Lynne Flowerdew and Guy Aston, New Trends in Corpora and Language Learning,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11.
[5]Nadja Nesselhauf, Corpus Linguistics: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2011.
[6]Shan Wang, Sophia Lee, Chu-Ren Huang (2011).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Semantic Type System of Event Nouns: A Case Study on huìyì. University of Oregon, Eugene, 1, 18-34.
[7]Richard Xiao, Using Corpora in Contrastiv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1.
[8]Yunisrina Qismullah Yusuf (2009). A Corpus-Based Linguistics Analysis on Written Corpus: Colligation of “TO” and “FOR”.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Studies. 5, 104-122.
[9]王文娥, (2007). 隐喻研究在语料库语言学中的应用—评《隐喻与语料库语言学》. 《国外社会科学》,5, 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