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2015-05-09任杰杰
摘 要: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君子”一词,该词所塑造的君子形象及词汇内涵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以该词为出发点,在“才德”方面,对《论语》中“君子之道”的现代文化内涵加以探讨。
关键词:《论语》;君子;君子之道
作者简介:任杰杰(1989-),女,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01
《论语》首篇首章就谈到“君子”,该词也往往与“温文儒雅”、“文质彬彬”诸词汇连用,更被赋予诸多道德、品质内涵。那么何为君子?我们又该如何恪守“君子之道”?本文将选取《论语》中部分章节,探寻“君子之道”。
一、“君子”词义解读
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1]“尹”字,就像手握住兵器,“口”又比喻一般人。“尹”字放于“口”字之上,可理解为掌握兵权,地位高于常人。另一解释,说“尹”就像手拿着一支笔,“口”字又意味着平日可以发号施令,无需劳作,因此代表掌握权力,可治理政事。由此可见,“君”乃尊称,具备指挥、发号、统治之义。“子”在《说文解字》中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2]“子”是象形字,就像婴孩并拢双腿被包裹在襁褓中。“子”在古代也多用于对男子的尊称。综上,“君子”乃尊称,多称谓一些具有权势、地位之人。此处“权势、地位”并不依据政治因素划分,也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更多倾向于个人“才德”与“人格”,及由此所形成的道德地位、权势高度与人民大众对其尊崇感。
“考之《尚书》、《周易》、《诗经》中的文例,‘君子一词的初始含义应为君上位、子下民之人。简而言之,其理性意义为‘在位者之通称,其隐含意义为有德行之人。”(程碧英《<论语>“君子”词义辨析》)[3]《论语》中多次出现的“君子”虽在不同章节中有特定含义,但在本质上却有很大一致性。“隐含意义如果经常被使用,也会发展成一个新的词或义位。”(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4]由此可见,隐性的“才德之义”或许赋予“君子”以新定位。
二、《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语》中含有“君子”的章节分为四类(按出现方式划分):问君子;君子、小人对举;君子当如何;章句中含“君子”(除上述情况外)。下面各举例证,探寻“君子”内涵,解读“君子之道”。
(一)问君子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5]即孔子倡导的是先行后言,避免说空话。若能恪守此道,那么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言之艰”、“行之艰”的问题将变得简单。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6]君子修德,首当自省,内无愧疚之心,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当为无忧无惧。然日常之事琐碎复杂,现今之人多有忧虑之时,若非内心坦荡,不能有不忧不惧之心。
(二)君子、小人對举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7]义者,宜也。事之所宜,必辨其是非,故有舍生取义之说。倘若汲汲于利,则凡事必计其利害,想其私欲。两者之差,在于用心不同。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8]小人遇事求人,很难从自身出发做到自律自勉,所以多怨;君子遇事求己,有错就改,无则加勉,所以上达。
(三)君子当如何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9]厚重就显威严,内心坚定然后能学成;不诚无物,故以忠信为主;见贤思齐,友以辅仁;有错不改,错误便日渐滋长,因此不可吝于改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10]笃于志,志于学,学习心切,则无暇顾及其它,无谓饮食温饱、居处安稳;言行谨慎,取正有道,又能辨事理之宜,可以称得上好学。
(四)章句中含“君子”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11]君子“仁”以为君,不但贵贱取舍之中能安仁守仁,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中皆能如此。仁者之心,自然有之,无时无处不在,又于取舍存留间加以涵养,故谓君子。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12]君子修己有分,事上谨恪,治民以法度,又善利人,上下有服,可谓尽敦伦笃行之大节。虽未尽善尽美,如此当谓君子。
结语:
道,《说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13]所行之道,面之所向,行之所达。君子之道,所在何处?综上,君子行事循其所宜,遇事求之于己,先行后言;又修德自省,厚重向学,存仁者之心,尽敦伦笃行之节,可谓君子。可见君子之称,重在德行。“参乎!吾道一以贯之。”[14]“非也。予一以贯之。”[15]若“君子之道”,“一以贯之”,乃为德行。无论是个人修德自省,还是治人有道,恪循君子之风,即便现在,仍具重要的文化价值及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2][13][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2,309,42.
[3]程碧英.《论语》“君子”词义辨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0.(1).
[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6.
[5][6][7][8][9][10][11][12][14][15][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57,134,73,166,50,52,70,79,7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