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室感染因素探讨及预防措施
2015-05-09常桂芝
常桂芝
·卫生论坛·
内镜室感染因素探讨及预防措施
常桂芝
目的 探讨内镜室感染因素, 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比医院内镜室整体搬迁及更换全新清洗消毒中心前后各项细菌检测结果, 制定减少内镜室感染的有效措施。结.2013年内镜室整体搬迁、更换全新清洗中心前、后操作间空气细菌检测分别为47.14%、87.50%, 消毒后内镜细菌检测分别为88.75%、88.33%, 工作人员手细菌检测为93.3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内镜室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整体搬迁, 采用全新清洗消毒中心, 标准、规范化清洗消毒内镜, 认真组织学习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 能提高内镜室感染的合格率。
内镜室;感染因素;预防控制措施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内镜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介入人体内的精密诊疗仪器, 由于其性能的优越而对多脏器疾病的诊断明确、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1]。内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手段, 容易造成消化道黏膜的损伤。而内镜常常是多例患者轮流使用, 如果内镜的清洗、不彻底, 则容易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2]。在短时间内对内镜进行有效的消毒是对护理人员的考验。此外, 内镜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也至关重要, 是反映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3]。现通过对内镜室感染因素的分析总结, 及采取预防措施, 以提高内镜室感染的合格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2014年前, 本院内镜室的清洗、消毒及内镜存放安排在同一房间内, 且清洗设备为传统手动四槽清洗槽,储存柜为简易紫外线灯管消毒式储存柜。2014年1月内镜室整体搬迁后, 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版)中针对内镜室设置的要求, 设置医生办公室、内镜诊疗室、内镜清洗、消毒室及内镜储存室, 采用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最新五槽式半自动内镜清洗中心及内镜消毒、储存柜。内镜室医务人员5人, 电子胃镜, 电子结肠镜。1.2 检测方法
1.2.1 内镜室操作间空气细菌检测 检测搬迁前后内镜室操作间空气细菌检测结果, 细菌数合格标准为空气中细菌数<500 cfu/m3。
1.2.2 消毒后内镜细菌检测 随机将常规清洗、消毒后的内镜腔内的细菌进行检测。
1.2.3 工作人员手细菌 随机选择工作人员在内镜检查后、洗手前及洗手后,分别采样进行细菌检测。
2 结果
2.1 内镜室搬迁前后空气细菌检测结果 改进后的内镜室空气细菌检测合格率明显高于改进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内镜采用不同清洗、消毒设备消毒后内镜细菌培养合格率(%)。见表2。
2.3 内镜室工作人员手细菌检测结果 改进后内镜室工作人员手细菌检测的合格率为9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改进后的内镜室操作间空气细菌检测合格率(n, %)
表2 消毒后内镜细菌培养合格率(n, %)
表3 改进后内镜室工作人员手细菌检测的合格率(n, %)
3 讨论
很多医院的内镜室布局不尽合理, 将患者的检查室、内镜的清洗、消毒室以及内镜的存放均安排同一室内容易造成内镜污染以及清洗消毒的不彻底, 医院存在专业清洗设备不足, 导致实践中不能做到内镜的规范化清洗[3]。存在的种种不足, 均容易造成内镜室医院感染。
本院通过对内镜室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整体搬迁, 经本组研究证实, 内镜室搬迁后空气细菌检测结果明显改善。内镜直接接触患者消化道, 如果内镜的清洗、消毒不彻底, 则患者受到感染的风险会明显增大[4]。人工清洗消毒费时费力、时间不易控制, 难以做到操作规范也是清洗消毒效果不理想的一大原因。使用后的内镜黏有大量黏液、蛋白质、血液等有机物, 且由于其管身细软、管腔多, 材质特殊,精密度高, 结构复杂, 许多部件不耐高温高压、怕腐蚀、消毒灭菌难度大[5]。本研究证实, 采用全新清洗消毒中心, 标准、规范化清洗消毒内镜后, 内镜细菌培养合格率显著增高。同时, 认真组织学习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 能够明显减少细菌数量, 内镜室工作人员手细菌检测的合格率显著增高。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 本院内镜室的医院感染达标率为100%, 没有因接受胃镜检查而发生感染的病例发生。
综上所述, 通过对内镜室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整体搬迁, 采用全新清洗消毒中心, 标准、规范化清洗消毒内镜,认真组织学习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和手部卫生实施规范, 能提高内镜室感染的合格率。
[1] 穆丽芳, 王庆丰, 张征, 等.酶原液灌注与清洗内镜的效果比较.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5):555.
[2] 林贵先, 王荔.基层医院胃镜室医院感染控制及预防对策.重庆医学.2012.41(8):821-825.
[3] 吴利红.消化内镜医院感染的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6):1406-1408.
[4] 张志华, 郑金川, 张卫莲.胃镜室感染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627-629.
[5] 谢亮, 周哲华, 王恒辉, 等.2009-2011年嘉兴市6所医院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检测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9).4757-4758.
Investigation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infection factors in endoscope room
CHANG Guizhi.
Zibo City 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Zib.25504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on factors in endoscope room, and to establish 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he bacteria detection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integral moving and disinfection center cleaning of endoscope room.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infection in endoscope room were formulated. Results The air bacteria detection results in operating room were respectivel.47.14% and 87.50% before and after integral moving and disinfection center cleaning of endoscope room i.2013. After disinfection, the results of endoscope bacteria detection were 88.75% and 88.33%. The bacteria detection of staff’s hand was 93.33%.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ncreased pass rate of infection in the endoscope room can be realized by scientific planning, reasonable setting, and integral moving of endoscope room. It can also be provided by application of new disinfection center, standardized and qualified cleaning of endoscope, and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 criterion of learning hand hygiene by medical staff.
Endoscope room; Infection facto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6.200
2014-12-10]
255040 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