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的路径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

2015-05-09凌经球

广西民族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石漠化片区城镇化

凌经球

“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是新阶段我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基本思路。2012年7月《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批准实施以来,学者们对如何促进片区的扶贫开发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陈厚义以县为单位,在对贵州省三个不同连片特困地区 (乌龙山区、武陵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65个县 (市、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应区分不同发展水平区域,采取不同发展策略的观点;[1]廖锦城等以广西河池市为例,全面分析新阶段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的特点、问题与困难、有利条件和机遇,提出了全面推进片区扶贫开发的对策;[2]李英勤以贵州人口较少民族为例,探讨了石漠化地区区域发展、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三方耦合联动的对策;[3]杨旭东及史伟和许凌志则分别从林业扶贫[4]、智力扶贫[5]等方面探讨加大行业扶贫的力度问题,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推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的对策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现有文献来看,鲜有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开展研究。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对有效推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作如下探索。

一、新型城镇化内涵及其促进扶贫开发的作用机理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特有的,区别于传统城镇化道路的概念。学术界对新型城镇化概念有多种解释,张荣寰是较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6]

综合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人本化。李克强总理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7]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把落脚点放在“人”上,必须以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环境,扩大城乡就业空间,增加城乡居民福祉为归依。二是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代价,而是涵盖农村、着眼农民的城市化,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三是协调化。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求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协同推进,同时还要求城市群与城镇带、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等方面相协调。四是融合化。新型城镇化必须更加注重产业的集聚,尤其是注重以特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带动人口的聚集,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得益彰,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五是文化化。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其特色发展,而特色则根植于地域文化,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促进城镇经济社会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发展,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题中之义。

(二)新型城镇化促进扶贫开发的作用机理

连片特困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促进扶贫开发的作用机理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新型城镇化的产业集聚功能,助推石漠化片区优势资源的开发。与农村相比,城镇具有人力资源、资本技术、交通运输、信息交流、居住环境等诸多比较优势,有利于吸引大量的生产要素不断聚集,使得城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进而促进产业发展。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属于资源富集地区,以地处桂西地区的广西百色市、河池市和崇左市为例,该区域的资源特点:一是矿产资源优势突出。片区内百色市的铝土矿、铜矿、水晶、褐煤等储量居广西首位,特别是铝土矿储量达到10亿吨以上,占全国储量的一半;河池市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锡金属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居全国之首,铟金属储量名列世界前茅,锑和铅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二;崇左市被誉为中国“锰都”,锰矿储量达1.49亿吨,居中国之首 (占全国的25%),占广西的62.72%,膨润土储量6.5亿吨 (占世界储量的五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二是水电资源蕴藏量大,被誉为中国水电资源“富矿”地区、“清洁能源宝库”。三是农林资源特色鲜明,南方河谷平原、丘陵地带、土山区和石山区等亚热带农林特色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著名的粮食、蔗糖生产基地、亚热带名优水果生产基地、经济林木生产加工基地。四是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既有以百色起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又有以巴马为代表的长寿旅游资源,既有以乐业—凤山的世界地质公园为代表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又有以歌仙“刘三姐”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等等。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四化”同步推进,可以促进以中心城市、县城和交通干线上的小城镇为载体的区域产业集聚,全方位推动该地区的优势资源开发,促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产业发展。

2.新型城镇化的人口集聚功能,助推石漠化片区人口的就地转移。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有人流,才有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内涵丰富,涵盖面广,但其核心是由人口集聚而引发的财富集聚、技术集聚、服务集聚的过程。从其本原来说,城镇化就是伴随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不断上升,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和强化的过程。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既创造服务,也创造需求,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人口集聚越多,各种服务需求也越多,由此催生了产业分工的细化和深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反过来进一步吸纳人口的集聚。加快石漠化片区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序地将部分贫困人口适度向县城、中心镇集聚,实现贫困人口的就地转移,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石漠化地区生态压力,促进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新型城镇化的城乡一体化功能,助推石漠化片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当下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课题。新型城镇化要求在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理念之下,在注重城市开发建设和功能完善的同时,更加重视农村地区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善,尤其是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合理有序地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农村,带动农村产业发展,进而缩小城乡收入、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功能的发挥,将极大改善石漠化片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等问题,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片区贫困人口。

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特殊困境及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特殊困境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涵盖了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横跨十五个市州、91个县 (市、区),区域内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 (市、区)80个,民族自治地方县 (市、区)83个,革命老区县(市、区)34个,边境县8个;区域总面积22.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427.2万人 (2010年末),分别占三省区总面积和总人口的28.28%、25.88%,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129.3万人,占片区总人口的62.12%。[8]石漠化片区的区域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贫困面广。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中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67个,占73.62%。按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计算,2011年区域内贫困人口达到816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31.5%,比全国高18.8个百分点。贵州省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50个,其中34个县在石漠化片区,占全省的68%;广西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8个,26个县落在石漠化片区,占全自治区的92.85%。纳入石漠化片区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8个县 (市、区)均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8]

2.贫困程度深。贫困程度深也叫作“深度贫困”,是指家庭特别困难、生活极为贫困的状况。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为例,按照2011年新扶贫标准进行贫困识别,2013年文山市共有贫困人口1.46万户5.38万人,低于人均纯收入785元的深度贫困人口有1840户6195人,涉及全市17个乡镇 (街道)137个村 (社区)。在这些深度贫困人口中,因生存环境恶劣致贫有767户2620人;因发展基础薄弱致贫596户2017人;因灾因祸致贫220户808人;因智障残疾致贫136户385人;因素质偏低致贫121户365人。[9]

3.生产生活条件差。一是石漠化范围广。片区岩溶地貌面积11.1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7%,其中石漠化面积4.9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1.49%,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占14.47%,是全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有80个县属于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二是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片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9亩,有的甚至不足0.5亩。更为严峻的是这些所谓的耕地不过是散落在千山万间的“石缝地”,“九分石头一分土”是片区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这些耕地土层很薄,涵养水分差,只能种些玉米、黄豆等作物,经济产出率很低。三是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生态条件脆弱。笔者调研的田东县作登瑶族乡梅林村地处石山地区,地表无溪流,而且每年几乎有5个月的干旱期,只能靠天吃水,该村目前建有家庭水柜350座,占总户数的89.7%。正常年份水柜可以勉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但一遇像2010年那样的特大干旱,只能依靠从乡政府所在地运水来解决。四是交通条件差。仍以梅林村为例,该村距田东县城平马镇38公里,距乡政府也有16公里,全村16个村民小组,390户1876人,全部居住在大石山区。该村的基础设施状况见表1。

表1 田东县作登瑶族乡梅林村基础设施状况表

从表1可知,梅林村建有新楼房的户数仅占总户数的21%,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备的覆盖了四分之三的家庭,而全村通水泥路的自然屯不到三分之一,未通路占到四分之一。凡是建新房较多的自然屯几乎是通水泥路的,未通路或只通简易路的自然屯,建新房的相对较少。可见,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贫困村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二)城镇化发展滞后

1.城镇化水平低。过去30多年,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城镇化率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马晓河在对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结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按1978年不变价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24.5元,而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则增加到670元;[10]剧锦文认为,在近10年中国经济年均近10%的增长份额中,城镇化的贡献度达到了3个百分点。[11]由此可见,城镇化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具有正相关效应。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

表2 2012年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从表2来看,人口城镇化率最高的是广西的桂林市为57.21%,其次是南宁市为56.28%,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再次是柳州市41.75%。而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核心区域的广西百色市、河池市、贵州省的黔西南州和云南省的文山州 (这几个市州是三省区的结合部)分别仅为29.81%、30.36%和29.7%、33.05%,处于城镇化最低或较低水平,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2.76、22.21和22.87、19.52个百分点。再从非农人口城镇化率来看,片区各市州均低于全国36%的平均水平,最高的是柳州市也仅为32.8%、其次南宁市28.36%、再次是桂林市25.42%,第四为贵州的六盘水市25.34%;位居倒数前三位的是文山州8.8%,曲靖市11.38%和黔西南州12.5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巨大。

上述分析表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城镇化水平总体来看大大滞后于全国发展水平,绝大多数市州还低于所在省区的平均发展水平,像广西百色市和河池市、云南省的文山州、贵州省的黔西南州等,几乎是所在省区 (也是整个片区)发展水平最低的市州。

2.中心城市规模不大。衡量城市规模的指标有人口数量、产业规模、城市面积等指标,在此以城市建成区面积来分析。以百色、河池、崇左三市为例,截至2012年末,三市建成区面积分别为35平方千米、22平方千米和19平方千米,占各市总面积的0.09%、0.06%和1.09%,占全广西区辖市建成区总面积的3.56%、2.23%和1.93%,位居广西的后列,分别仅是广西首府南宁市的14.46%、9.09%和7.85%。

3.城市基础设施薄弱。仍以广西百色市、河池市和崇左市为例,2012年年末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2012年广西石漠化片区核心地带城市基础设施状况

2012年广西区辖市城市道路面积密度 (城市道路面积/建成区面积)为12.04千米,百色市为12.2千米略高于广西平均水平,而河池市仅为7.59千米、崇左市为9.78千米,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63%和81.2%。区辖市每万人拥有排水管道长度为8.12千米,河池市超过了广西平均水平;百色市为7.79千米,为广西平均水平的95.93%;崇左市为2.67千米,仅为广西平均水平的32.88%。

4.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2012年15个市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柳州市 (47795元),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以下的依次为黔南州44.51%、黔西南州44.28%、安顺市41.93%、河池市37.66%、黔东南州37.22%,最低的文山州35.03%。可见,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产业经济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

5.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片区中虽然也有一些大城市,如广西的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等,但是这些城市与区域内贫困县的产业关联度很低。比如,广西柳州市是全国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而汽车产业对周边贫困县难以产生辐射作用。就是在贫困县内也难以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比如,广西天峨县由于龙滩水电站的建设,使该县的工业 (乃至地区生产总值)在短期内得以快速增长,但由于水电产业“一业独大”,进入“十二五”以后,由于上游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龙滩水电站发电量急剧下降,导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三年负增长。

三、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一)实施“大县城”战略,大力增强县城集聚辐射功能

1.充分认识“大县城”战略对于石漠化片区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从国家层面来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建设若干城市群、城市带。但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而言,其重点则应是做大县城,加快县域城镇化。这是因为县城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枢纽,也是带动农村发展的龙头。一方面,由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分散,城市实力普遍较弱,短期内难以形成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另一方面,目前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平均人口城镇化率为18.91%,区域城镇化率平均水平为37.91%,人口城镇化率与区域城镇化率之比为1:2,同时91个县城已经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县城人口规模大约在2-10万人左右。通过把片区的县城做大,将其人口规模扩大50%左右,到2020年使片区平均人口城镇化率达到25%以上,届时区域城镇化整体水平将可达到50%左右。按照马晓河的实证分析计算,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可增加8100元,达到30000元左右。因此,实施“大县城”战略,通过壮大县城规模,发挥其连接城乡的枢纽作用,促进乡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应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新型城镇化的可行路径。

2.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实际出发,加快实施“大县城”战略:一是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国家应抓紧实施片区交通发展规划,加快片区铁路干线、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末期使片区内实现中心城市之间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公路、主要乡镇通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构建起片区连接内外部的高效便捷交通网络体系,为片区县域开发本地特色优势资源,实现与外部产业、市场的有效对接奠定基础。二是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各县应根据上述目标要求调整完善县城发展规划,着力加强旧城区的水电、道路、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其商业、文化、教育、卫生等功能,增强旧城区的集聚功能;同时,按照产城融合的要求,谋划好新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的建设,在加强其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加强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为有条件从农村转移进城的人口提供子女就学、医疗卫生、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县城的人口承载能力。三是加快培育县域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传统的城镇化,把重点放在“造城”之上,而对产业发展重视不够。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革新,其要义在于要做到产城融合。石漠化片区县域特色产业的培育,首先是要促进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片区各县都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大多数都属于资源型产业,如矿产资源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这些产业往往规模不大、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为此,应通过引进外地资本、技术、市场渠道等,促进生产要素的联合重组,进而做大产业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的精深加工,最大限度增加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等手段,构建起营销网络,才能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其次是发展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绿色有机农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有机农业产品在市场上往往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各种有机米、有机蔬菜、有机茶叶、有机中药材等,加之目前工业污染仍比较少 (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任何污染),发展特色绿色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特色有机农业的关键在于解决好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现代经营模式,使分散的各家各户“抱团”走向市场,还要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采用现代市场营销方式打造好品牌,利用电子商务扩大商品销售市场,等等。再次是以联盟方式发展特色旅游业。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各县市区也在致力于发展旅游业,但是除了贵州的荔波、广西的巴马等局部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之外,其他地方的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各自为政。须知,从游客的心理特点来说,旅游最忌讳的是走“回头路”,而当下各地发展旅游业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整合,没有形成合理的旅游线路,游客到了A地之后,想到相邻的B地,却不得不走很多弯路。因此,打破区域行政藩篱,构建区域旅游联盟,为游客提供合理、便捷、高效的旅游线路,实现游客资源共享,是有效促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二)依托交通干线,加快建设一批中心城镇

1.中心城镇对于促进乡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具有特殊作用。县域城镇化应在做大县城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中心城镇的建设。从30多年来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实践来看,农村人口的迁移具有梯度转移的规律,即边远山区农村向乡镇转移,乡镇人口向县城人口或中小城市转移,中心城市人口向大城市转移,这其中除了人口转移成本的制约之外,还有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相对于大多数乡村人口而言,从农村就地转移到乡镇 (或县城),不仅其转移成本较低,而且基本上还居住在其所熟悉的“熟人社会”当中,这些从乡村直接转移到乡镇的农民,既可以继续务农,也可以选择从事为当地人服务的手工业、小商业,运输服务、维修等家政服务业以及物流服务业等,既有稳定的收入,又不脱离原有的社会环境,实现乡村人口的低成本转移。因此,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在一些区域中心 (尤其是省区或者各市县之间的结合部等)建设一批中心城镇,是石漠化片区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的有效途径。

2.加快中心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一是加强中心城镇发展规划的完善。应把中心城镇的建设纳入区域城镇发展体系,明确其功能定位,力求体现地域的文化元素、突出各自的特点,不搞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着力打造片区内星罗棋布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宜业宜居、绿色生态的美丽镇区。二是注意完善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相对于县城 (或其他小城镇)而言,当下的中心城镇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各种服务功能不配套等突出问题。应当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不仅要搞好道路、街道、住宅小区的建设,也要加强商业、市场、学校、卫生、文化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更要加强绿化美化、排污管网、垃圾处理等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三是着力培育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中心城镇因其范围较小,相对而言产业比较单一。因此,中心城镇的产业应更加突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发展模式。云南省罗平县板桥镇地处滇桂黔三省四县 (即云南省广南县、富宁县,广西西林县和贵州省兴义市)的结合部,是一个拥有5万人口的中心城镇,镇区人口达到3万多人。该镇充分挖掘利用周边三省四县具有种植小黄姜的传统优势,通过建立区域最大的小黄姜市场,使该镇成为西南乃至全国最大的小黄姜集散地,带动了该镇及周边小黄姜产业发展。该市场小黄姜年销售额达到16万吨,产值达到20多亿元,形成了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吸引国内外2万多人到该镇投资置业,促进了城镇的发展。板桥镇的经验告诉我们,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来打造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发展,是中心城镇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三)结合生态移民,建设“无土安置型”社区

1.建设“无土安置型”社区是石漠化片区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开发相互促进的重要抓手。石漠化片区各县都有一些地处边远、生态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很差,而且居住分散的贫困人口。对这些人口实施就地扶贫,往往投资大,效益不高。因此,实施对这些特定贫困人口的生态移民易地安置,发展“无土安置型”社区,也是石漠化片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2.建设“无土安置社区”关键在于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一是整合好部门资金。建设“无土安置社区”关键在于投入,因为需要解决生态移民安置的贫困人口往往是比较困难,要依靠他们自身的投入来解决基础设施、房屋建设等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单靠政府哪个部门的投入也是杯水车薪的。因此,整合部门资金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实践中各地都整合了住建、国土资源、发改、扶贫等部门的资金,做到资金来源渠道不变、集中统一使用、各计其功,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二是统一规划建设。实践中要注意做到“三个统一”,一是统一规划选点,只有统一选点,才能实现规模效应,如果分散建设,势必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二是统一建设,即由相关部门按照规范程序统一招投标,由有资质的相关公司统一建设,包括社区的民房、道路、水电、学校和社区办公用房、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这利于提高小区的建设质量标准,利于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吸引他们入住。三是把好选点这一关键环节。推进新型生态移民安置社区建设,最为关键的是社区地址的选择,原则上应选择在靠近县城或中心城镇周边,这是因为只有在县城或中心城镇周边,才能够依托其较发达的二、三产业和城郊型农业,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只有解决好“无土安置社区”居民的就业,使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渠道,才能做到“移得出来、稳得下来、富得起来”。

(四)结合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农村新型社区

1.加快培育农村新型社区是石漠化片区推进城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新型城镇化不可能也不应该将所有的农村人口都转移到城镇,因此,将一些基础较好、人口较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培育成为新型社区,是石漠化片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又一重要途径。石漠化片区地处民族地区,各地都有一批独具民族特色的村寨。如云南省广南县的坝美村、广西乐业县的火卖村、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拉片瑶寨等等。这些村寨或风景独特 (云南坝美村被誉为世外桃源),或生态良好(广西乐业县的火卖村地处石山区,山清水秀),或民族风情迷人 (荔波县拉片瑶寨是中国白裤瑶之乡)。“十二五”以来,国家民委启动实施了特色村寨建设计划,不仅有效保护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还促进了民族地区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一批特色村寨建设成为农村新型社区,也是石漠化片区乡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2.加快培育农村新型社区应注意抓好的关键环节。一是抓好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各地应抓住国家加大特色村寨保护的重大机遇,抓紧做好当地特色村寨的调查,摸清家底,做好规划和相关项目申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的投入。同时也要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加大自身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此外,还可以做好项目的策划包装,积极引入社会资金的投入,实现新型社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元化。二是注意抓好农民的就地城镇化。应将特色村寨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重点做好这些村寨的产业开发、基础设施、民居改造、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社区建设等工作,尤其要注意做到在建设中保护,在传承中发展。同时,要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这些社区建设成为经济活力增强、生态环境优美、社会秩序良好、民族特色鲜明的农村新型社区,以充分发挥其对周边贫困村的产业和就业带动、人口集聚等积极作用。

[1]陈厚义.贵州连片特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比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2(10).

[2]廖锦城,陆发安,张民生,蓝棣.新阶段滇桂黔石漠化特困区扶贫开发对策研究——以滇桂黔石漠化特困区河池片区为例[J].市场论坛,2012(6).

[3]李英勤.石漠化地区区域发展、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耦合问题及对策——以贵州人口较少民族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4).

[4]杨旭东,史伟.滇桂黔石漠化区贵州片区贫困原因及林业扶贫措施[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3(2).

[5]许凌志.广西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区智力扶贫若干问题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4).

[6]张荣寰 .生态文明论[EB/OL]. (2007-04-21)[2014-09-0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ea4401000fq2.html.

[7]王子约.李克强新型城镇化思路:核心是人的城镇化[N].第一财经日报,2013-02-04.

[8]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2011-2020年)规划[EB/OL].(2013-09-25)[2014-09-03]http://www.docin.com/p-704582646.html.

[9]浦超.云南文山市拟用 2年帮 6195名深度贫困人口脱贫[EB/OL].(2013-10-16)[2014-09-03]http://roll.sohu.com/20131016/n388317166.shtml.

[10]马晓河.城镇化要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系[N].经济日报,2012-05-04.

[11]剧锦文.城镇化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新引擎[N].上海证券报,2012-11-06.

猜你喜欢

石漠化片区城镇化
湘西岩溶区石漠化空间动态研究
——以凤凰县为例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石漠化信息提取与时空演变分析
——以贵州威宁县为例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大咖视角: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片区是广州东部的不二中心
创新又贴心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特”在何处 ?
“孪生风云”之石漠化与贫困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