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石津边话过往

2015-05-09文图孙菊英

丝绸之路 2015年9期
关键词:古渡石碑青石

文图/ 孙菊英

青石津边话过往

文图/ 孙菊英

由于工作需要,我用虔诚的情怀解读了兰州西固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解读了黄河古渡青石津的丰富内涵。

在通往古渡遗址的路上,行人稀少,时光安静地在青石山与黄河之间流淌。我心里一遍遍复制、粘贴着从书本上得来的抽象画面,时而惊险,时而安逸。建筑垃圾堆放在黄河岸边,此起彼伏,强势地遮掩着我的视线,这倒增加了我更多的好奇。越往前行,心里的好奇与猜测越浓烈。转过青石山的突出部分,在黄河岸上的空旷之处,终于找到了骆驼形状的“汉青石津遗址”石碑,远古的呐喊顷刻涌来,随着奔流的黄河叩问过往。

驻足古渡口,放眼远眺,黄河水经八盘峡水电厂一路翻卷而来,失去了昔日的喧嚣,缓缓而来,平静中孕育着惊涛。在季节的催化下,在一方时光里,任历史与现实对接,将我记忆深处的共鸣在丝绸古道上晾晒。史料载:

西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郭,曾是郡县驻地,西秦国都所在地,素有西北边陲重镇、丝路古道要冲之称。

且不言西固“三江口”的静美,避暑胜地关山的神秘,也不语烽火扎马台的狼烟,河口古镇的悠悠古韵;且不言马泉堡子的风雨,也不语下川黄河大水车的静默;且不言柳泉孔庙的博大厚重,也不语西固石头坪的天然氧吧;且不言西固万寿寺的规模宏大,也不语陈坪军傩舞的远古内涵……此刻,我只赴与黄河古渡青石津一杯清茶的约定,揽商贾忙碌的古渡口,听青山披绿时的呢喃,忆曾经波澜起伏的历史,迎一段鲜为人知的过往。

翻阅地方志,兰州史学界流行两句话:“先有西固,后有兰州。”“先有青石津,再有汉金城。”清咸丰十年(1860),在青石津古渡口背后的青石峡口处,曾修建了一座宽约20米的青石关门,当地人叫作“关门子”。一关依崖高悬,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由此,也可以体味黄河古渡青石津在兰州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曾经有诗曰:

青石壁上建庙宇,石地众姓来烧香。

关内金花保平安,渡水过河保安康。

每一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青石关渡”。这是建关之初一位晚清诗人在青石关的关壁上题的一首藏头诗,可见当时古渡口的要塞风采。新中国成立后,在修建兰青铁路时,青石关门被拆除,但与之唇齿相依的黄河古渡青石津却默默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迎风沐雨,笑看跌宕。它与西固区八盘村、河口古镇隔河相望。由于这里面朝黄河,背依大山,成为西汉以后横跨黄河最险要、最雄伟的古渡之一。《河口史话》有这样的记载:

据《史记·骠骑列传》所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奉命“将万骑,出陇西”,从今天的河口一带,将兵马粮秣,西渡黄河,在河口南侧,数次北渡黄河,出征河西匈奴。至祁连山,两次打败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并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大将赵充国奉命攻击西羌,“至金城,领兵满万骑,恐为虏所遮……遂依次尽渡”。随着兰州经济的发展,到了民国时期,青石津就成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渡口,一时间客商云集,经济一片繁荣。

走过史料文字,走过图片影像,脚踩古渡遗址,抚摸久远历史,我仿佛看见昔日的人群熙熙攘攘,一队队骡马蜿蜒前行,一箱箱货物在古渡口上岸……此一时,彼一时,他们和我们一样,用喜怒哀乐把生活扮靓。古渡口的小草摇曳着一点怜惜,用杂乱诉说着被忽略的悲哀,在时空的摇撼下,依然与风雨伴行至今。是啊,即使古渡一块石头,也会贮存或阴或晴的光阴。那年的腥风血雨再次漫过历史的堤坝,演绎着与古渡青石津生命攸关的有惊无险。

《西固史情》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康熙十四年,吴三桂谋反,兰州守备叛乱响应,杀害地方官,拆去兰州城黄河上的镇远桥,妄图据险固守。一时城里士民惊恐,震动朝廷。甘州提督张勇急令西宁总兵王进宝率兵讨伐。军队到了青石关渡口对面的八盘村,河水湍急难渡,对岸又有叛军据守,形势十分紧急。当地人朱应昌叔侄闻讯后,依然拆掉自家房屋,用房梁和木椽扎成木筏,冒着生命危险,半夜将官兵摆渡过河。正义之师屡战屡胜,很快击败了兰州叛军。嗣后,朝廷嘉奖朱应昌叔侄义助官兵之功,授之官爵。可是他俩坚决谢辞,只接受了一些河湾田土的赏赐。据说,从此青石津渡口山亲水善,200多米宽的急水送船送筏,如履平地。朝廷来的官员都喜欢在此过河督办公事,从未发生过伤人吞财之险。

汉青石津遗址的骆驼形石碑

石碑上对古渡青石津的简要说明

是啊,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而一方人又用自己的精神缔造着一方历史。从此,青石津古渡口的人与事就这么代代相传,渗进生息在这里的人群中,璀璨着丝绸之路的星河。朴实的民风、智慧的举止、大义凛然的情怀蔚然成风。沿途,在与青石咀村一位71岁的老人寒暄时,这种感悟慢慢演绎成了现实。

此刻,情不自禁地掬一捧黄河水,清凉让我的思维更加冷静。矗立河畔的大青石,历代烽火在它身上的痕迹已被滔滔的黄河水洗尽,但历史的留存依然让它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曼妙。移步上岸,轻抚古渡口的骆驼形“汉青石津遗址”石碑。石碑始建于1992年,之所以造成骆驼形状,是因为在西固青石咀村对面的黄河中,有一块巨大的礁石,它酷似一峰卧着的骆驼,人们把这块礁石称为“骆驼石”。当黄河水量大时,这块骆驼石就沉没在水下,成了暗礁;当黄河水量减少时,它就会露出驼峰和驼身,所以,它也是测量黄河水流量的一个标记。这块骆驼形石碑以顶风迎雨的姿势屹立于青石山下20多年,用无言承载后人赋予它的内涵,在风雨的洗礼中完成守望一方的记忆。骆驼石碑后面镌刻:

青石津,西汉名渡,山多青石而得名。古为军事要扼,丝路锁阴,渡旁战事多起。至明清仍为直达青新要津,咸丰十年,建青石关城,有一夫闭关,全渡紧锁之雄。

的确,作为古渡口,此处不仅可以通商,也是兵家亦攻亦守、占尽地利的必争之地。那时候要渡河的牛、羊、马匹、骆驼,以及柴米油盐、丝绸、瓷器等物资,都由对岸八盘村乘船,摆渡到黄河南岸。到解放前夕,西固八盘村就有1/3的人家靠搬船摆渡维持生计。至今在八盘村还有一条叫“船巷子”的道路。直到1948年左右,八盘村船舶摆渡才逐渐停止……是啊,排列的是文字,活跃在我心里的却是古渡口的烽火狼烟,以及当时因贸易需要而造就的商贾繁忙。船夫的一声声号子喊活了时光,喊活了沉默的灵魂,于是,文明超越了强悍,把人们引向了历史的另一个岔口。青石津古渡口终被裸露在时光中,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任后来人将它寥落成传说。蓦然,脚下一块明亮的水石头,似乎也很有灵性,谁又能保证它不是曾经人们过河上船的垫脚石呢?穿越历史,无论是喜是悲,去的去了,来的依旧要来。苍茫的青石山包绵延无数,营造了一份虚幻,冲击着现实。暮色四合,黄河水依旧滔滔不绝地呜咽,我仿佛看见了穿着对襟褂子的筏子客在太阳底下摆渡,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里充满了由来已久的向往,脱口而出的“花儿”在黄河上飘远;也听到了对岸贯通河口老街的大路旁,卖艺的、唱戏的、钉锅的、补碗的、吆喝娃娃回家的,浓郁的古文化气息随着摆渡的河水越来越清晰。

历史变迁,古渡青石津变成了遗址。在这里生存的人们,用他们的顽强传承着先祖的聪明才智,片片废墟上崛起的是希望,鄙弃的是愚昧和懵懂。就要离开黄河古渡青石津,我默默地在心里说:此刻,让我与你握别,向往瞬间生根,精神很快发芽;此刻,让我与你握别,在古渡口找一朵相送的花,花蕊便是我无尽的祝福;此刻,让我与你握别,虽然五音不全,依然要唱出内心的赞歌,在丝绸之路上撒播;此刻,让我与你握别……

(本文为2014年“毅然杯”丝绸之路·兰州文化散文大奖赛优秀奖获奖作品)

猜你喜欢

古渡石碑青石
珍珑·青石子度假庄园
小青石和水滴
侨眷焦治稼:“古渡诗人”的家国情
古渡熙攘千帆竞 滇池北岸谱华章 守正创新强承载 起航奋进新中心——这里是官渡,这就是官渡
轻质高强堇青石多孔陶瓷的制备与表征
Looking back at the Millennium- Temple of the Reclining Buddha (below)
青石峥嵘
金江古渡
想起那座石碑
罗塞塔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