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运面临的不确定性
2015-05-08王锐丽
王锐丽
无论如何,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珠江水运能在这个内需市场的蛋糕里分到多少。在一切未明朗,且很多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珠江面临的还只是一个谜。
即便如此,从2014年底开始,政府密集释放出的信号并没有出现衰退的趋势。无论是长江、珠江,还是各沿海城市,相当一部分行业人群仍然是被当下的形势撩拨得无限亢奋,这其中有濒临死亡的大型航企,也有跃跃欲试新加入的小型船务公司。
按说政策既然已经如此明朗,却仍然没有更深一步的行动和细则,规模发展仍然停留在纸面,水运经济喷发就还只能是一个模糊地带。这意味着,发展行业经济实质性的第一步还未走出。
对于珠江来说,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由于先天优势,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条件良好,内河水运发达程度仅次于长江。在2000年至2004年间,珠江内河水运建设进入了一个小高潮,初步建成了高等级的航道网。3000吨级的小海轮可从珠江口直达肇庆,1000吨级的航道则交错分布在珠三角的各流域中。2004年到2014年,航道数量和等级被再次刷新,内河水运在广东省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占到30%以上。
鉴于此,珠江航运干线的沿岸地区成了产业转移的热土。建材、制糖、集装箱、造纸、化工、陶瓷、电器、电子产品纷纷在此建立生产基地。同时,华电、华润、台泥、中外运、中交集团、广州港、珠海港等大型企业集团也沿江建设产业、物流基地。而这些潜力,不是来自已然发展成熟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而是来自珠江上、中游的云贵、广西。以广西为例,广西目前已建成了连接南宁、贵港、梧州、百色、来宾、柳州、崇左、河池、桂林、玉林、贺州等11个城市内河航道网络;云贵则因巨大的煤炭储量和矿产资源亟需外出而显得更为迫切。
那么,问题来了。在现有的水运条件下,珠江能否按捺住急切的金钱欲望,而首先守住“绿色”环保这条生命线呢?
2月28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记者柴静自费百万拍摄的一部《穹顶之下》的调查视频风靡网络,因为它切实关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关乎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视频中有提到,中国水上运输的船舶排放污染,是导致沿江沿海地区雾霾形成的重大原因之一。视频中用于佐证的数字更是触目惊心。“全球十大港口有七个在中国,远洋货轮带来的污染巨大,在靠近海岸线400米的地方,它排放的污染相当于50万辆大卡车,所以在深圳60%的二氧化硫是来自轮船。而中国有二十多万艘这样的船,她们用的都是质量最差的重油。污染到什么程度?有的码头上你可以用手把黑炭一粒一粒地拣起来。”
在完全失控的环保压力下,珠江水运如果遵循同样的路,那么发展珠江水运经济,是否同时也意味着再失去多一些的青山绿水和碧海晴天?
在发展珠江水运问题上,业内谈得最多的无疑是航电矛盾、体制不顺、投入不足、航道不通。但是在本轮水运发展的契机里,我们更应关注的则是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绿色交通不应只是纸上谈兵。
在此仅以船型标准化为例,探讨水上绿色交通所面临的困境。
内河船型“标准化”,是对船闸通过能力、内河航行安全性、运河船舶营运效率、节能减排、技术进步以及内河航运竞争力等各方面有更高追求的前提。2009年8月,交通软科学研究项目“珠江干线现有船型标准化认定研究”大纲经专家组充分讨论,在广州获评审通过。关于该研究课题的相关情况,笔者从内部人员了解到,由于珠江是一个复合水系,船型复杂,受金融危机、燃油税改革、航道等级快速提高,以及主要港口发展的影响,船型在不断变化之中,要做好本项目的研究非常困难。
当前是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推进的新时期,不仅有新政策、新进展,更要面对新问题。包括,市场对标准船型的接受度与政府的推广工作存在差异,船东对船型标准化认识不足,导致标准船型需求不强;标准船型的开发滞后于市场的需求,使船东无法得到想要的标准船型,未形成超前开发;标准船型覆盖面不广,未形成系列化,许多船型还属空白地带;标准船型从开发到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许多政策和法规来做指导,目前将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作为一项长期行业政策的法规尚未颁布;推进船型标准化工作,必须要有相应配套的措施和有效的手段,如行政措施、经济措施以及贷款造船优惠政策等,多年来,由于缺乏有力的配套措施,船型标准化工作推进难度大;船型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监控力度,目前,虽然制订和颁布了不少船型标准,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控手段,使得船型标准工作很难推广。
仅一个内河船型标准化的推进都如此艰难,对于珠江来说,抛开标准,发展水运经济更将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无法控制。而船型标准化在珠江一推进就是15年,15年推行一个标准化,那么其他环保目标可以预见地,需要更多的15年,面临着更多的阻力和困难。珠江或许是遇上了发展契机,短期的经济目标或许实现了,环境却成为了最大的牺牲品。
虽然目前,珠江水运离绿色交通的目标还有不少距离,但令人欣慰的是,好的消息总是渐行渐近,牺牲环境换取经济的时代终将结束。新的发展常态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