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瓜”相连水权“清”
2015-05-08李广彦
李广彦
3月4日,湖北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来到宜都市五眼泉镇鸡头山村。他在农户家了解塘堰产权改革情况后,到村委会翻看塘堰水资源使用确权登记名册,充分肯定了宜都市小型水利设施由产权向水权改革稳步过渡的举措,他说:“政府办水利,既要建大工程,也要还水于民,把小水利交给农民自己管理,让农民自己管好自己的‘当家堰、‘生命渠。”
人们形象地把塘堰与渠道喻为“长藤结瓜”。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产权不明,管理不到位,大量“藤”、“瓜”之类的小型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功能退化。宜都市是如何让这些“藤”、“瓜”血脉相连,焕发生机的呢?
先分塘堰 产权到户
“十一五”期间,宜都市根据水利工程不可细分的特点,以农田灌溉受益面积为依据,将整口塘堰的使用权承包给受益的农户共同所有。实施“堰随田走、受益共有、民主议事、合同管理、合作发展”的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改革使农民成为“藤”与“瓜”的主人,群众热情高涨,纷纷投资投劳,整治塘堰和渠道,主动管理水利设施。
2011年冬至2012年春,湖北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是“两筹”,即筹资、筹劳。全省当年整治20万口塘堰,钱从何来?宜都“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政府不花钱或少花钱就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宜都塘堰改革经验迅速在全省推广。
目前,宜都改革小型水利设施10687处,其中,塘堰8500口、河垱(坝)658处、泵站94处、渠道1435条(488.6公里)。为了让农民吃定心丸,市政府还为10万农户颁发了“小型水利设施权属证书”。改革后成效十分明显:一是灌溉面积增大。全市1万多口塘堰,按每口平均增加蓄水1000立方米计算,总蓄水量达1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增100座1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每口塘堰按有效灌溉面积20亩计算,全市增加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二是水利投入增多。市财政对塘堰整治由过去每口补助1500元,提高到4000元,在进一步调动农民投入积极性的同时,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让农民享受到改革成果。由此带来的互动效应,以每口塘堰农户配套投入4000元计算,全市1万多口塘堰,直接带动农民4000多万元的综合投入。三是管理成本减少。由于农民直接承担1万多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责任,扭转了过去小型水利工程“使用个个有份、管理人人无责”状况,既节省了管理成本,又提高了管理效益,农民视水利工程为“责任田”、“当家堰”。更为可喜的是,农民家门口小型水利工程整治后,直接改善了农村水生态环境,当地呈现出了“碧水新村”的美丽景象。
后连长藤 疏通血脉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针对渠道连组跨村甚至跨乡镇的实际,宜都市积极探索渠道管护新机制,以各村为单位,以各组为单元,乡村出钱,选聘村民做渠道养护工。
2013年起,以陆城街道办事处龙窝村为试点,将15条沟渠列为重点管护对象,推选素质好、责任心强、身体好、有威望的人作为管护责任人。平时,责任人做好沟渠清淤清障、除草补缺、清扫等日常维护工作,遇到渠道损坏和重大汛情及时上报,由村组织人员维修,确保农民灌溉用水和汛期排涝。三组组长谭泽政是村里“三面光”主干渠管护人,他说:“这条渠初建时作用明显,但因常年无人清理,沟边杂草丛生,沟渠淤泥堵塞,汛期暴雨水漫田。前年市里花了几万元整治后,没过两年又出现堵水、垮堤的情况,水灌不到田间,农民就上访。”如今在他的精心管护下渠道实现“四无”,即无杂草、无淤泥、无垃圾、无障碍物。村里像谭泽政这样的管护员共有20人,15450米的主干渠都签订了管护合同,每人管护费年均1万元,每半年组织考核,兑现管护人员报酬。“小沟渠”产生“大效益”,使长期以来农村排灌沟渠“重建轻管”问题得到改善。
水权到户 用水凭证
产权改革让“藤”与“瓜”常青不老,为促进水权改革创造了条件。
2014年宜都市被列为全国7个水权改革试点,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水权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水利干部走访群众,调查研究,对农村塘堰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首先,调查统计全市村集体塘堰中的水资源以及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搞好农业用水总量控制,确保全市经济发展用水总量发生变化时,仍然满足农业用水总量,保证农业生产需要。其次,对各行政村每口塘堰实地勘测,确定塘堰地理位置、水源条件、四至边界、水面面积、水深、正常蓄水量、堤身等工程现状及功能;调查塘堰受益范围、农户人数、依据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的耕地面积以及种植结构等,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对全市村集体修建的塘堰或水库中的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到村,统一制作“水资源使用权证”,明确权属内容和凭证,印制水资源权证,发放至各村委会。有条件的村组将灌溉用水权确权到农户,在村委会统一调配下,用水户承担塘堰日常维修和管理义务,出现土地流转、转让等情况时,该农户灌溉用水权随之变更。因土地被征用及农户户口迁出等情况,该农户灌溉用水权自动丧失。目前已经完成摸底调查,计划通过2~3年将水权全部确定到村,对条件成熟的村水权确定到户。
2015年新春传来好消息,鸡头山村再次进入全国文明村镇行列,村党支部书记彭晓柏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基,咱们村的大变化,亏得水利设施改革搞得早。现在全村的塘堰都由农户负责管理,平时下雨村民主动把水往塘堰里引,旱时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塘堰虽小,却发挥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