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太阳
2015-05-08寇经霞
寇经霞
中考文题
2014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题(1)。(50分)
题目:你是我的太阳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标杆作文
你是我的太阳
河南一考生
我打心眼儿里瞧不起父亲,因为他的职业,让我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父亲开了一家粮油店,两间屋大小,店里堆满了一包包的大米。这哪是店,简直就是一个仓库。一进去,昏暗、潮湿,让人窒息。父亲总是风里来雨里去的,带回家的不只是一些脏泥巴、酸馊的汗味,还有满腹的牢骚。有时候放学回家,特别是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当碰到父亲驾驶那辆破旧的三轮电车送货,我就下意识地将头转开,目的是不想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叫我的名字,让同学们知道他是我的父亲。父亲的身份犹如雾霾一直笼罩在我的心头,无法驱散。
这个冬天,来得有点迟,但很猛烈。大雪纷飞,路面冻结。气温低得呼出一口热腾腾的气马上就能凝结成一块冰。
父亲依然在外面忙碌,母亲看店,我冷得不敢出门,坐在家里取暖。每当父亲披着满身寒气从外面回来时,屋子里马上蒸腾着体温加热的水汽,看着这明显的变化,再看看父亲瑟瑟发抖的样子,我捂嘴笑了起来,父亲也“嘿嘿”笑了起来。
有一天,照例下着大雪,路很滑,父亲无法驾驶三轮电车,就推着它去送货,母亲叫我去帮忙,我很不情愿地答应了。我跟在后面,来到一栋楼前,父亲转过来对我说:“我去送货,你在原地等我。”说完父亲把一大包大米慢慢移上肩膀,我惊奇地发现父亲的右肩和左肩高度已不再平衡,他一斜一拐地登上楼梯,好像一个机械人似的,动作变得那么生硬。我心里猛地一颤,一股愧疚涌上心头。我竟然一直耻于父亲的职业,自己一点都不体谅父亲,竟然直到今天才发觉他那被货物压弯的脊梁,被岁月催老的容颜,我还配做他的儿子吗?
父亲回来扛第二趟时,我开口:“爸,我帮你扛一些吧。”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说,当时我分明感到一股热流从心底迸出,冲向喉咙。父亲顿了一下,转过来,挤出一丝勉强而费力的笑:“儿子,不用,你身子还弱,这种活会把你压坏的。”父亲的话语犹如温暖的阳光播撒在我的心头,驱散了我灵魂的雾霾,幸福装了满满一心。我的心再次剧烈颤动,不知什么力量,驱使我走上前要接过父亲肩上的货物。父亲没有坚持,他看了看我,低下肩让我接过一包米,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一路无语。
下楼时,看到父亲后脑氤氲着热气,我感觉那是属于我的太阳发出的光芒,绚丽而神圣。
幸福的太阳碎了一地,我一定要捡起。
(本文摘自《中考满分作文》,略有修改)
风向定位
寇老师:这是一篇标杆作文,之所以为标杆,是因为作品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现在,同学们研读这篇作文,看作者运用了哪些习作技巧可供我们借鉴。
王涛:我感觉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文章情感真挚。作者将“你”定位于自己的父亲,通过父亲送大米这一小事,刻画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以及“我”对父亲愧疚的心情,情感朴实,却真挚动人。
张雨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是最大的亮点。如同朱自清的《背影》,运用细节描写的文章才会动人心魄。文章选取父亲往楼上送大米的细节,运用我的发现,展现父亲辛劳的细节。我们看,这里有动词,如“移”、“登”、“压”、“催”等,极为生动传神;这里有外貌,如“我惊奇地发现父亲的右肩和左肩高度已不再平衡,他一斜一拐地登上楼梯,好像一个机械人似的,动作变得那么生硬”、“今天才发觉他那被货物压弯的脊梁,被岁月催老的容颜”;还有心理感受,如“我心里猛地一颤,一股愧疚涌上心头”、“自己一点都不体谅父亲”、“我还配做他的儿子吗?”等等,都刻画了父亲的坚韧和辛劳形象,让作品饱含情感,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
荀宝翔:对,这一部分读起来是非常感人!文章的语言虽然质朴,但也有靓词佳句。如文中先是说“父亲的身份犹如雾霾一直笼罩在我的心头,无法驱散”,后来理解了父亲之后,又变成“父亲的话语犹如温暖的阳光播撒在我的心头,驱散了我灵魂的雾霾,幸福装了满满一心”。这样的变化,既能展现出我的心理变化,又扣住了主题。另外,“一股热流从心底迸出”、“挤出一丝勉强而费力的笑”,甚至最后父亲脑后的热气,也都成了“属于我的太阳发出的光芒”,等等,都极富表现力,读之回味无穷。
何明哲:作者在文中刻画了勤劳、质朴、富有爱意的父亲形象。这种形象的展现,作者巧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抑,先写“我”看不起父亲,耻于父亲的身份,甚至嘲笑父亲的狼狈相,最后通过一个细节的转换,让“我”理解了父亲的真情,于是便有了父爱如山的感受,从而达到“扬”的目的。这样构思,就比直接赞扬父亲更曲折动人,富有表现力。
寇老师:很好!通过刚才的研讨,同学们发现没有,一篇考场佳作的炼成,是多方面技巧综合的结果。针对这一篇文章。我认为定位于标杆作文的最首要原因应当是何明哲同学所说的先抑后扬。那么,在我们的写作中,我们该如何运用这种技法呢?
技法指津
“先抑后扬”,或者叫“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先贬抑它、批评它。“先抑后扬”与单纯的赞扬相比,加大了反差,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能使情节错落有致,收到曲折生动、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运用这种技法,“抑”、“扬”是写作的两个方面,而且是相互对立的。但写作时这两者并非平均用力,而是各有侧重。具体来说:
一、抑,层层蓄势
1.“抑”须平淡入笔。写作中,“抑”的部分要先写。这部分反衬后文的“扬”,“抑”是“扬”的铺垫与陪衬,为“扬”蓄势。“抑”的事件要典型,但不必详细地道出,目的是为让读者能全面了解人或物,给读者平淡的第一印象即可。因而,这一部分相比较后文的“扬”,应该力求“略”,力求简约,虽然可以选取多件事来表现。如本文就选取了父亲脏、乱;羞于父亲当着同学的面喊“我”的名字;与父亲很少交流等多件事,但都是点到为止,不可着墨太多,否则会尾大不掉,掩盖了后文的“扬”。
2.把握“抑”的尺度。先抑后扬“抑”是铺垫,开篇抑,写其“不好”不是为写不足而写不足,目的是为了写活人或物,写出人或物的真实与个性。因此,“抑”绝不是“恶搞”,也不是“丑化”,要有分寸,要把握好度,虽可以适度的夸张,但绝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要为下文的“扬”留有转圜的余地。
二、扬,升华主题
“扬”,是指褒扬、抬高,是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者主要在这一部分表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要写好这一部分,应注意两点:
1.细节支撑,“扬”能压“抑”。写作中,“扬”的部分要有细节描写,尤其是让读者产生强烈心理活动的事件,需要细致描摹,让读者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感同身受,这样才能转变原先“抑”的“不好”印象,才能达到赞扬的目的。如上文,“我”瞧不起的父亲,原来为了家庭,为了“我”的幸福,竟如此操劳。作者抓住送货上楼的情景,细致描绘,展现了父亲的辛劳,就这一点就能盖过前面所说的种种不足,“扬”能压“抑”,这样就让读者信服。这一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当数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大家可回想一下那篇文章的结构。
2.过渡自然,绝无牵强。“抑”、“扬”是文章写作的两个对立的部分,要使作品由抑到扬,不给人牵强、突兀之感,需要认真处理二者之间的过渡。鲁迅写阿长,对阿长的态度变化就经历了“厌烦和不满(行为不满)——憎恶(谋死隐鼠)——敬意(讲长毛故事)——震惊(买来《山海经》)”四个阶段,作品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这样就显得合理可信,又使作品不过于跳跃、突兀。本文则巧用环境描写,展现父亲劳动的恶劣环境,巧妙引出“我”发现父亲高大的情节。
这一部分是运用此法的关键,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相传唐伯虎家贫,不得已常给人写福寿帖赚些润笔。一大户家母八十大寿,请他写个贺寿的条幅。唐伯虎两杯下肚,挥笔写下:
“八十老母不是人!”众人一惊,脸色马上变了。他下一句接着写出:
“西山王母转凡身。”峰回路转,众人连连称赞。
“俱生五子都是贼!”这下炸了锅,孝子们怒发冲冠,拳头几乎落到了唐伯虎的头上,谁料诗人慢悠悠写出最后一句:“偷来蟠桃献母亲。”
故事中唐伯虎将先抑后扬技法运用到了极致,也正是这种技法,才让众人情感起伏波动,也才收到了奇峰突起的艺术效果。这种写法人或物并不因为缺陷的存在而失色,反而因白璧微瑕使得人物更加真实可感,更加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就是欲扬先抑技法的魅力所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数生命的年轮,我们一步步走过,老师,始终站在我们的身旁与我们同行。无论岁月如何沧桑,无论时间怎样流逝,若干年后,透过岁月的风尘,他们会幻化成生命中的精彩,定格成心底最美好的记忆。
请以含有“老师”字眼的词组为题目,写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戏剧、诗歌除外);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思路导引:
这是一道给材料和写作要求的自命题作文。要求写作者命题必须含有关键词“老师”,并明确要求写成记叙文,这些刚性要求,写作时都不可忽视。要写好本文题,除拟题和个性选材外,完全可以采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技法来构思,文章开头可选取对老师印象不佳的一个或几个示例略写,然后通过详写一件事,转变对老师的看法,从而达到“扬”的目的。这样构思就避免了平铺直叙,你的作品因为波澜起伏,自然就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同学们在写作时不妨一试。
素材拔萃: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