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士林乐山

2015-05-08徐榕梓

中国对外贸易 2015年3期
关键词:士林豪气知者

徐榕梓

“智者乐山山如画”,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知山乐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刘士林擅作山水,高山仰止去诉说雄浑与典雅,浩荡飞扬与苍远虬韧。

刘士林的画层峦叠起、悬崖耸翠,满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盛景。北宋的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称,“山有三远,自上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刘士林下笔将此三种境界描摹尽显。

是自下而上之巍然耸立,刘士林把高山放置在视平线之上,观赏者只能是用仰望去钦慕。国画大师张大千的画作被称作是“山至高处人为峰”,林则徐也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佳句。当高山屹立于前,是梦想与使命,是挺拔与坚定,是追逐卓越与矢志不渝。在悬崖的顶峰似有良田美景、农屋炊烟,适此实景唯有“会当凌绝顶”去攀岩。

是自近而远的水远山遥,刘士林将以进深着远景,展卷远望,源远流长。浓、淡、乾、湿、枯、擦、点、染,孤山现。崖的纵高与远方的穷极,泼墨淡彩,徒留峭壁之路与低谷深深,徒留绵远中蕴藏着的流水、断桥与轻舟。“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桥洞里,人醉乡,信流斜行,山花烂漫。伫立远方,“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我的梦想是远方的山峦而非近下的安逸。

是自左而右的昂霄耸壑,刘士林用茫茫一片的群山,写意举目千里、地阔天长的豪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刘士林绘出了柳宗元笔下的豪气与纯净,却不留其孤寂与愁伤。柳宗元着笔半幅写作广大辽阔与浩瀚无边,那个“千”与“万”的天地。刘士林暗合了该境界。可是,当柳宗元笔锋一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时候,刘士林却“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窗前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曼殊象,阇黎疑未识真宗。”反倒有些帝王贵气。青松挺立、群松漫山。

在历代山水画的长廊中,松随处可见。《历代名画记》记载称,唐代画家毕宏、韦偃、张璪等人尤以画松为世称道。传世的宋元作品中,也有很多以松为主体、独立成作的名画,如李成的《寒林骑驴图》、《寒林平野图》等。松寄托着文人雅士的心灵与精神,它频繁地入画,去象征挺拔、孤傲、茂密与常青。荆浩的《笔法记》曰:“不凋不容,惟彼贞松。势高而险,屈节以恭。叶张翠盖,枝盘赤龙。下有蔓草,幽阴蒙茸。如何得生,势近云峰。”松之气韵,君子之德风。《芥子园画传·树法》对画松作了简要的总结:“松如端人正士,虽有潜虬之姿以媚幽谷,然具一种耸峭之气,凛凛难犯。凡画松者,宜存此意于胸中,则笔下自有奇致。”

刘士林的山、壁立万仞,松、鹤骨姿虬,舟、侧畔千帆,屋、一览众山。

山水画是心灵化了的艺术,在他的浓淡、交错、虚实、明暗间,气象万千地展示出天地的豪气,攀峰的勇气。一幅幅造化钟神,无限山河留出于指,系出于胸,一个逐梦的雅士。当历史时空在青铜碧玉中凝固,当古韵遗迹在红墙绿瓦间婉转,山河大地此时正在刘士林的画作间垂史。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猜你喜欢

士林豪气知者
坐俄罗斯高铁感怀
古语积累
话说豪气
《论语》佳句精选
明代嘉靖“大礼议”与朝鲜王朝之回应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后知者
豪气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