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顾玮:跨境资金三步走
2015-05-08马珊珊
马珊珊
Rani Gu: Three Steps for Cross-border Capital Arrangements
在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国内金融改革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企业对金融资产服务的需求逐渐扩大,资金管理重要性日益凸显。新的形势也使得现金管理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随着监管政策的放松,企业在资金管理工具选择上获得了一定的便利性,以前更多是做国内范围的集中或者标准化的现金管理,现在则开始考虑怎样做跨境的现金管理,即如何设立一个合适的资金结构来完成跨境资金归集,使之覆盖亚太区甚至到全球范围。
面对这样的变化,摩根大通银行资金管理部大中华区产品总监顾玮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企业要搭建跨境的资金关系结构,首先要在内部做很好的评估,企业需要确保自己的会计系统的对接是有能力自动配合跨境资金归集的。她认为,从真正的控制上来说,企业执行复杂结构的前提是和内部要求实现一个很好的平衡,“在跨境资金归集的设计上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度,划拨的频率和资金量等都可以有足够的系统上的安排,给它们做相应的参数设置以符合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
顾玮强调,在跨境人民币资金池建立的过程中,政策上欠缺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是企业和银行都面临的最大挑战,而税务和海关等部门也尚不能够在政策上保有很好的联动和协调性,“所以,留出足够的空间或足够的延展性,是企业和银行在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监管要求时一个必要又有效的应对措施。”顾玮称,这也意味着把最先进或者新的现金管理工具落到实处还需要时间。
变化的企业需求
《新理财》: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金融资产服务需求扩大,企业资金管理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那么据您观察,企业在现金管理上的需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驱动因素有哪些?
顾玮:第一,企业以前更多是做国内范围内的集中或者标准化现金管理,现在由于监管政策的变化,企业开始考虑跨境现金管理,覆盖亚太区甚至到全球范围。第二,政策放开给企业提供了便利性,以前一些交易尤其是跨境交易,文件审核的要求很高,集中化没有办法进行,只能分散在各地就近处理。现在文件上的简化使企业趋向做“共享服务中心”,让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财务处理或内部管理都可以标准化,进行远程操作。第三,随着政策逐渐成熟,企业可以通过使用比较先进和成熟的现金管理工具实现内部的风险管控和提高资金效率的安排。
《新理财》:您提到了政策上有逐渐开放的趋势,是不是说明现在外管局和人民银行在意见上有一个良好协调的迹象显示出来?
顾玮:人民币这一块主要还是靠人民银行的相关政策,外管局主要是去关注外币相关的政策。当然,外管局的政策曾经也比较宽泛,可以覆盖到人民币,但是如果把两者的相关人民币的政策做非常详细的对比,在管控上还是有差别。我们也确实碰到过具体的案例,由于政策上的不一致,客户会有一定困惑,它们会在内部的结构上做不一样的安排。
因势而动
《新理财》:基于企业对资产配置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摩根大通将采取哪些相应政策和措施因势而动?
顾玮:首先,我们会第一时间给客户更新最新的法规变化,比如做政策解读。我们希望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因为相关的法规政策跟实际是否能够让企业来运用中间是需要一个解读过程的;第二,现在企业有跟亚太区以及全球联动的趋势,摩根大通在全球网络或者跨境现金管理,尤其是解决方案方面上是有优势的,我们希望客户在有需求时能够第一时间感受到这一点;第三,本地化的过程也很重要。国内政策不一定能够立刻跟国际通行的现金管理方案做无缝对接,所以我们会根据中国法规对我们已经在别的国家和亚太区实行的现金管理方案做相应调整,保证在符合国内监管要求的同时,让客户享用到跨境的最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新理财》:商业银行在企业的财务端和业务端都有渗透发展的态势,这也就导致银企关系向纵深发展,您刚才提到本地化过程,这种银企关系的变化和中资银行有什么不同?
顾玮:变化不完全一样。到底怎样维护银企关系,中资银行也在借鉴外资经验。外资银行已经具有全球化网络,客户也遍布世界各地,客户在做全球拓展时,我们的网络也同时在做全球拓展。我们花了很多年研究什么才是最好的模式来服务客户。客户的总部在哪里,我们总部就有配套的客户经理或者营销人员,如果客户在某个国家和地区有员工,我们也会在这个国家和地区有相应人员配备。客户在企业内部从总部到各个国家地区有行政或管理上的互动,我们在内部也会做相应协调以保证所有的服务跟客户的内部管理或者需求有足够的一致性,我们更多的是靠全球协调来为客户的全球需求做整体安排,这是我们多年来摸索出来的一套比较好的模式。而中资银行由于国内行政上的考核制度等因素会比较分散化,更多是本地对口,在全国范围内甚至跨境协调时会有挑战。不过,根据我们跟他们的沟通,虽然中资银行在服务中资客户时有文化上的优势,但越来越多的中资客户有“走出去”的需求,所以可以感觉到它们也在思考如何改革。
《新理财》:银行与客户之间依赖传统信贷建立起的业务联系日趋淡化,银行需要提供一些新服务满足企业客户的实际需求。有的中资银行表示现金管理是打通商业银行提供一站式化服务的入口,即现金管理部是内部整合的牵头者,还多次提到国际商行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的交易银行服务模式可作借鉴和参考。对此观点,您怎样看?会不会这种想法很好但实现难?摩根大通在提供全球现金管理和资金运作服务等领域的优势将如何发挥?
顾玮:把现金管理作为入口主要基于两点。一是现金管理服务是客户关系黏性最好的服务或者产品,它覆盖的范畴很多,包括收付款、流动性管理以及电子银行平台等,本身已经体现银行的整体服务方案或者是详细服务水平;二是客户在评估选哪一家银行来提供现金管理服务时,已经通过现金管理服务做出了全面评价,这时如果想要去打破这样的合作关系并不容易。但这也要取决于每家银行的战略。现金管理對很多银行来说是服务费收入,是一个流程业务,是现在很多银行在转型过程中会更多去看的一个中间业务收入,这也是大的趋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如果一家银行要考虑全面的客户关系,可能客户经理也会起到足够的作用,因为银行还有其他产品,客户虽然在考虑现金管理业务时会考虑一整套方案,但是在选择合作银行时可能还会牵扯到信贷等总体关系的考虑。
搭建跨境资金池
《新理财》:目前较受关注的是跨境资金池,那么企业如何设立资金结构来让国内资金池和国外资金池形成很好的联动?有一种说法是现在企业建跨境资金池的真正难点不在跨境而在境内,您怎么看?
顾玮:首先,如果要搭建跨境的资金关系结构,企业要在内部做很好的评估,内部首先要有这个能力去配合密集的跨境资金划拨,而这种跨境资金的划拨,有可能往往是两个法人机构之间,一个法人机构在国内,一个法人机构在国外,或者甚至是多个法人机构参与。如果频率也是按每天算,那么对内部管理要求实际上会很高,企业需要看一下会计系统的对接能否自动配合跨境资金归集。实际上,跨境资金归集也可以设计得比较灵活,频率、划拨的资金量等都是可以有足够的系统上的安排,给它们做相应的参数设置以符合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如果划拨频率很高,控制也很严格,对企业内部,尤其是对账、会计以及流动性预测等的压力都会非常大,那么这时企业可以把频率降得低一点,或者把划拨的资金量限额设得高一些。所以从真正的控制来说,企业要执行多复杂的结构,需要和内部的要求有一个很好的平衡。
其次,相关税务上的安排也要做考虑。跨境利率怎样设定、涉及多少扣缴税款、以及公司间利率的安排是否合理等,都会直接牵扯到公司的税务成本。
最后是流动性。和国外资金池联动要取决于资金的币种。虽然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持续推进,海外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是还要做一些离岸中心流动性的评估,或者币种的成熟度,因为每天频繁的大量金额的资金转移,势必要有足够的流动性尤其是海外流动性的支持才可能实现。
《新理财》:在搭建跨境资金池时,如果想要保证资金能收能放,资金的属性是否需要特别注意?
顾玮:在资金属性方面,人民银行和外管局都有相应要求,尤其是人民银行,虽然目前在政策额度上比较松,但首先资金原始强调的最主要是支持企业的营运资本,如果涉及外部融资可能就不太恰当,也就是说,资金进到国内的用途是有规定的,比如这些资金不可以全部到国内做理财等投资。所以,企业要有一个把握,在搭建资金池之前对政策要有足够理解。同时,申报也很重要。虽然跨境资金池本身是可以自动化的,但每笔跨境交易的进或出的申报义务需要申报企业和银行共同完成。
《新理财》:不同地区的企业在跨境资金池的安排会有很大的区别吗?比如全国版和自贸区版?
顾玮:我们通常会跟客户把自贸区版和全国版政策做一个比较。不仅税务,门槛方面也有不同。贸易区的门槛基本上是如果有牵头企业在自贸区,那么就有机会做跨境安排,但是全国版设了具体的门槛,包括营运三年以上,国内和国际都是一样的。另外在跨境资金流方面,自贸区没有任何在人民币方面的额度限制,全国版在资金净流入方面是有一定控制的。所以我们会给企业比较哪一套政策对它是最有利的也最适合的。
顾虑与挑战
《新理财》:现在有些企业在考虑跨境把美元改成人民币是不是可行,还在做可行性分析,因为对这些公司来讲,把美元资金改成人民币是需要付出很大的改造成本的。在您看来,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目前还有哪些顾虑?据我们了解,有的企业认为没有必要做多币种的资金池?是不是说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考量?
顾玮:是的,客户在考虑是否需要把资金流改成人民币或者改的量有多少,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都会有不同的想法或者说节奏。我们的客户中有很大型的大宗商品公司,但凡跟中国相关的资金流全都把美元改成人民币。但也有大型电子企业认为考虑搭建资金池只是第二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则是把跨境进出口业务先改成人民币。而企业在把这些业务改变币种时会考虑很多因素:第一,企业内部的ERP系统能否支持,因为所用的职能货币改成人民币后,需要把它种到系统里面,然后所有的采购、物流、开票、对账等一系列内部流程再逐步改造。第二,有的企业还要保证它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分部在做人民币跨境的正常进出口活动时,没有任何问题,因为除了涉及到需要人民银行的支持,还要同时保证海关、税务局等方面也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只有在这些条件全部都可以的情况下,企业才可能把整个现金流改成人民币。
第三,有的企业认为有一些情況比较容易改成人民币,但有一些会因为动到的环节太多而不方便或不值得去改,它会更愿意保留美金,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做并行处理。
第四,一些公司本来就是以美元为主,它愿意保留在国内的美金敞口。转移到离岸市场的好处只是说企业可以做集中化管理,而在国内,虽然在管理上更加分散,但可能敞口是差不多的,所以企业未必会立刻把美金换成人民币。
《新理财》:新的形势下企业在资金管理的挑战主要在哪些方面?摩根大通会提供哪些金融产品(工具)来为企业提高资金效率,对冲跨境结算的成本或者说风险?
顾玮:最大的挑战在于对政策的解读。随着改革节奏的加快,人民银行人民币项下跟外币项下的政策是有差别的,甚至总行出的文到各地的解释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这些都需要企业去应对。如果政策有延续性,在方向上是一致的,那就比较容易做企业内部的决定或者安排。然而,现实是,人民币和外币面临的政策不太一样,各地解读也有不一致,包括批复时间及流程,都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
《新理财》:有没有措施来专门应对现在的挑战?
顾玮:对。这不仅是企业的挑战,对银行来说也是。银行在把全球产品做本地化落地时,也要考虑成本,要留足够的空间或足够的灵活度来适应未来的发展,也就是说,为了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监管要求要具有足够的延展性,所以最主要是政策上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对银行和企业都是最大的挑战。
因为现金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除了银行的金融产品,还会牵扯到企业税务、海关等商务配套方面的内容。虽然现在人民银行作为领头羊走得比较快,但是其他的部门尚且还不能在政策方面做一个很好的联动和协调,这是我们遇到的另一挑战。
收窄的套利空间
《新理财》:以往中国很多企业包括外资企业会用人民币贸易结算、支付,很大程度上存在这样一个CNH和CNY的利差,而央行为了控制这个行为出了人民币控制汇率升值的措施。在您看来,这种套利空间是否未来还可以持续下去?目前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激励因素是否足够?
顾玮:未来的套利空间会越来越窄,因为经常项目项下的跨境进出口完全可以由人民币自由进行结算。这种跨境人民币的资金流动,由于市场的作用会很快把这种套利空间压缩。而且,人民币相关的资本项目本身也在做一定的改革,这些尝试到达一个很成熟的阶段时,会让在岸、离岸市场的利差越来越收窄,也就是说,将来如果CNY(在岸人民币)和CNH(离岸人民币)没有差别的时候,套利空间就已经不存在了。
《新理财》:您认为如果人民币进入贬值通道,对这个利差的缩窄会不会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顾玮:未必会这样。我们的经济学家的考量并不是或贬值或升值的单边走向,而是会更加呈现双边的趋势,也是更加趋于稳定的一个状态。我认为越是这样的状况,越有利于把套利空间收窄。
不能说全部的企业都没有追逐这种利益的要求,但我们银行大部分企业有非常严谨的内部规范,他们首先看重的是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