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非自然生态护岸排洪渠改造的探究

2015-05-08邓建波

珠江水运 2015年3期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生态

邓建波

摘 要:本文针对平时无水面、下雨时流量又较大的渠道,着重从排洪安全、污水整治、生态绿化、景观提升、低影响开发等方面分析探究排洪渠改造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无水面渠道 生态 低影响开发

位于珠海市城区的一些排洪渠,由于地形原因,渠底比海平面高,且上游平时缺乏水源补充,造成了这些排洪渠平常无法形成水面,呈干底的状态。另外,由于城市开发的原因,这些排洪渠两岸均是建成区,两侧用地很少,致使排洪渠多建设成直立挡墙护岸、渠底硬化的断面形式。虽然这些排洪渠道能满足行洪安全、便于管理,但是与城市景观和绿化生态并不协调。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自然生态理念的深入,对渠道水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整治,采取各种生态、绿化、景观设计措施,尽量改善排洪渠的生态景观。

1.保障行洪安全

这些排洪渠平常虽然无水面,但是夏季汛期下大雨时,流量却急剧增加,渠道内水流流速也很大。而排洪渠作为排泄洪水的主要通道,是保证渠道周边地区排水畅通,免受洪水、内涝困扰的重要设施,因此对排洪渠的改造最为重要的便是保证排洪渠的排洪能力。

为使排洪渠满足排洪能力,保障行洪安全,就要准确预测渠道流量。在建立水文模型时,首先调查了解清楚渠道的汇水面积,包括通过雨水管道汇流进入的流量,然后结合地形条件,通过水文模型计算渠道各频率的流量,为确定渠道最小过流断面提供重要依据。

2.渠道平面布置

现有渠道由于城市建设的原因,过水断面越来越小,而为了泄洪的需要,将河道取直,因此形成了笔直狭窄的渠道。这样人为改变了渠道的流向,使其生态功能逐渐衰退,只能成为泄洪渠道。

渠道改造时,应充分调查渠道周边的用地情况。渠道的改造应向自然靠拢,尽最大可能恢复渠道天然形态,做到自然蜿蜒,宽窄结合。自然曲折的渠道不仅增添了自然美感、提高景观性,还能够缓解洪峰,削减水流能量,减少水流流速,减少对护岸的冲刷,为采用生态型护岸提供选着余地。

3.渠道断面形式

近年来各种能体现生态性的河渠断面形式得到了大量的采用,但对于平常无水面渠道,渠道断面的选着有其特殊之处。

针对实际情况,在用地允许的地段,渠道改造时尽量采用复式生态断面,使得河岸景观功能在可以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型护坡不仅美观,贴近自然,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对用地不足的地段,在保证最小的行洪断面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采用缓坡的梯形断面或两级小挡墙的断面形式。对缓坡的梯形断面的护岸,可以采用格宾石笼或干砌石,生态砌块结合种植花草等生态型护坡方式;对两级小挡墙的断面的护岸,可以在挡墙顶种植树木花草使岸坡看上去生态、美观。

对用地紧张,只能采用直立挡墙的地方,可以在在挡墙壁预留孔洞及种植平台,然后种植花草,尽量改变挡墙生硬的形象。

4.污水整治

即使渠道两岸改造得再靓丽,如果渠道流淌着的是污水,渠道改造也是失败的。因此污水问题是渠道整治改造的大问题,而造成渠道污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截污不彻底。由于渠道汇水面积范围内雨污合流的管道污水外溢,雨污分流区域雨污分流不彻底,令部分污水进入到渠道当中。②雨污污染。初期雨水降落时携带了空气污染物,在地表形成径流时携带地面的各种污染物,进入雨水管道后冲刷沉积污染物,最后进入渠道,造成水体水质恶化。③沿渠垃圾堆放和倾倒。

针对污水形成的原因,采取以下措施改善渠道水环境:①加强治污、截污:深入调查渠道区域污水情况,结合排水、污水、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污水管网,全面实现雨污分流,清浊分家;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彻底封堵入河排污口,控制入渠水体水质。②加强管理:污水整治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在重视渠道整治建设的同时,加强对渠道的管理,对渠道及两岸进行维护、定期巡视、监测渠道水体情况。

5.渠道绿化、景观提升

结合渠道的平面布置、断面设计,做好绿化、景观建设,进一步提升渠道环境,是渠道不仅是排洪通道,也是居民悠闲、娱乐的好去处。

5.1植物的选择

植物根系可固着土壤,增强岸坡的抗冲刷能力,起到护岸、固岸的作用,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植物枝叶可截留雨水,过滤地表径流,下渗雨水,起到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在选着植物时,不仅要到达层次分明、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还要根据不同的位置选着不同的植物,具有一定的功能,达到良好的生态效果。

在水流平缓的地方,可以种植生态美观的植物,如低矮丛生、散生、匍匐蔓生、高杆丛生的花草。

在水流适中的地方应以固岸、水土保持为重点,选择根系发达、生态互补、左右相连、根系深浅错落、能耐短时间水淹的植物。如香根草、百喜草、竹节草、钝叶草、铺地木蓝、野花生等。

水流较急的地段,多是一级直立挡墙后二级直立挡墙的护岸形式。在这些地方应以种植常青藤、地锦、勒杜鹃等攀援植物为主,使挡墙垂直绿化,坡顶向下悬垂,坡底向上攀援,达到遮挡挡墙的绿化效果。对于较高挡墙,可以在挡墙上开孔,建造种植平台,在平台上种植攀援植物,起到点缀的效果。

在洪水位以上及岸坡上,应结合渠道利用开发,种植花草、灌木、乔木等多种植物,形成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带。

5.2硬质材料的运用

由于受用地的限制在渠道改造中,不可避免地采用混凝土、浆砌石等硬质材料。

对于建造直立挡墙,可根据地形条件布置成弯折、台阶重叠的形式,再在此基础上辅以植物点缀,可使挡墙富有变化、更为美观。对于局部必须平直建造的挡墙,可运用园林景观中的景观墙的手法进行美化,改变挡墙生硬的感观。

对于渠底,由于渠道平时处于无水的状态,下雨时水流很大,因此对抗冲刷、抗污染、管理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采用土质或草皮的渠底,平时由于污水的积聚势必污染土壤、滋生蚊虫,下雨时水流较急,也会冲刷破坏渠底;如采用混凝土硬底化的方式,虽免去积聚污染物、抗冲刷能力不足的困扰,且易于管理,但是这样又显得过于生硬。这种情况可以尝试在渠底采用抛石理砌、干砌石、堆石、混凝土联系固结的方式铺砌。铺砌应做到高低有序、相互呼应,同时适当运用卵石、设置蜿蜒曲折的渠底流槽,使渠底别具一番风格。

5.3其它休闲设施的建设

在进行渠道整治时,充分利用两岸空地建设岸边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的场所。同时建设各种互联互通的设施,如上下渠道台阶、平台、连接两岸的拱桥、连廊等。

6.落实低影响开发

近年来,很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内涝,提醒着人们,大面积硬地化的城市化、雨水管道配置不足、侵占河道的开发已造成严重的隐患。因此有必要改变以往的开发方式,落实低影响开发。虽低影响开发的很多工程措施在小区、道路、公园、空地上,但同样可以应用于渠道整治中。

渠道两岸尽量提高植被面积,渠底采取可下渗的石质护底,已可满足雨水下渗,低影响开发的要求。

针对下雨时渠道内水流较大,前期雨水污染较大的情况,可以利用渠底、两岸的地下空间建造蓄水调节池,利用岸边空地建设下凹式蓄水半湿地公园。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蓄水调节洪水的作用,还可以为渠道提供补充水源。但是应注意这些设施不能与渠道简单连接,应在连接位置设置小坎,避免渠道前期的雨水进入调节池,只有渠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后才能进入,这样才能达到蓄清、调洪的效果。同样还需要设置能放干调节池池水的设施,避免积水,滋生蚊虫。

在渠道改造时还应注重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协调,落实各项措施,做到重建设更重管理,即使渠道平时缺少水面景观,也必然可以将渠道改造成生态、靓丽的景观带。不仅保证渠道区域的排洪安全,还能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的场所。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4,10.

[2]李新芝,王小德.论城市河道中直立式护岸改造模式.水利规划与设计,2009(06):60-63.

[3]王鹏,白海滨,蔡永钢.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的设计方法.现代农业科技,2010(02):270-273.endprint

猜你喜欢

低影响开发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及其效益分析
临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研究
国外雨水花园污染物滞留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