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2015-05-08霞,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年7期
关键词:工程技术队伍实验室

李 霞, 梁 齐

(上海交通大学 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 上海 200240)

高校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李 霞, 梁 齐

(上海交通大学 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 上海 200240)

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为高校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队伍建设是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面对实验技术力量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的现状,该文探讨了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发展方案,包括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架构,合理设岗定编、完善人才准入程序,建立健全以激励为核心的成长发展体系,打通晋升通道、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目标是建设稳定、专业、高素质的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

实验技术; 工程技术; 队伍建设; 技术支撑

2014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3所高校综合改革方案获国家批准,这意味着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拉开帷幕,也标志着高校综合改革方案即将进入正式启动和全面实施阶段。我校综合改革提出要“建设一支科学素养高、服务意识强、技术水平精的工程实验技术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扎实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力量”,“完善以实践操作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为核心的实验室人员评价机制”。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改革和发展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在探索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岗位设置和编制管理等方面采取激励措施。有些高校改革职称评审办法,如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设立正高级实验或工程技术职务,提高了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晋升空间。还有些高校创新岗位设置,如上海大学设置“技术总监”和“技术主管”系列实验岗位[1]、中山大学推行实验室关键技术岗位,这些措施不同程度地提升了队伍整体待遇和发展空间,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

当前,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发展正面临不少问题,创新、落实队伍建设方案,构建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将是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改革的关键和重点。有计划地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才能保证高水平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保障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1 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现状

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是学校实验室建设、日常运行和管理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由于种种原因,高校这支队伍的建设长期以来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队伍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支撑和辅助参与教学、科研工作,他们的工作重要但不表现为独立的成果,而是融合于教学、科研成果之中。因此,加强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建设,就是加强对教学和科研的支撑作用,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稳步发展。

随着各项重点建设资金的投入,学校仪器设备总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尤其是“高、精、尖”仪器设备数量快速增加,如何发挥这批仪器设备的效益,是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面临的新课题。

1.1 实验技术力量不足,可持续发展受阻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大幅增长,专业教师力量不断充实,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实验仪器数量快速增加,但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实验工程技术力量不足,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支撑力度不够,严重影响学校的全面建设。

队伍规模偏小是实验技术力量发挥不足的重要原因[3]。以2013年教育部统计数据为准,国内重点高校(九校联盟)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均不足10%。笔者曾对国内外5所知名大学做过调研,这5所大学技术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在15%~22%之间,平均18%,具体见表1。可见,一流大学普遍重视技术人员的规模配置,以确保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支撑力度。国内高校在编制核算、岗位设置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弱化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发展规模,从根本上削弱了实验与工程技术力量的发展和实验技能的提升。我校也面临同样问题,编制数不足,同时在岗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中,又有部分人从事管理、科研或其他岗位的工作,并没有真正从事实验和工程类的工作,导致真正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数量实际上更少。

表1 五所大学技术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各大学网站信息整理

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是一个原因,实验与工程技术力量发挥不足更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优秀技术人才难以引进,缺少行业领军人物或顶尖人才,使得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技术结构不合理,队伍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调研发现,院(系)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一直存在,并且有增长趋势,但长期得不到解决。

1.2 评价体系不完善,发展目标不明确

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主要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实验测试分析和其他技术服务性工作、操作维护仪器设施、落实实验室安全、保障教学和科研正常运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可以以论文、教学、科研奖励、课题经费等量化数据对教师进行考评,但是这些标准却不适合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反映实验室实际工作状况[4]。许多高校以论文、科研等数据考核实验室人员,偏离了实验室工作实际,导致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在考核过程中很难获得合理评价,在职称晋升和职级晋升中受到许多限制。

在培训培养方面,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发展目标不清晰[5-6]。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出国研修的机会比教师少很多,职业幸福感不强。物质条件、工作成就及个人发展等方面与教师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有效发挥。

1.3 实验室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许多高校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管理体制不顺,基本上是政出多门、多头管理[7],涉及到人事、教务、科研、实验室管理等多个部门,造成队伍规划不尽合理或者协调和实施困难,导致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缺乏长期有效的规划及建设目标[8]。

我校现有实验室包括科研基地如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教学实验室如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教学实验室、专业教学实验室;一般科研实验室,以及校级或院级公共服务平台。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实验室构成我校实验室的主体,这些实验室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科研基地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室的申报、投入、成果和考核管理;教学实验室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改造投入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由实验室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多部门管理,容易造成职责界限不清,缺乏统一协调性,导致许多实验室过程管理缺失,如运行、安全、设备账物、设备效益考核等,所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实验室队伍缺乏整体规划、岗位职责不清、管理责任模糊、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低,制约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2 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发展方案探讨

2.1 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架构

在综合改革视域下,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规范实验室管理架构,为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改革和建设打下基础[9-10]。

学校现有实验室分为教学型、公共服务型、科研型3种类型。实体实验室实行注册制,符合一定条件的实验室可申请成为正式建制的实验室。实验室设置需具备基本要素,包括专职实验技术队伍、实验仪器、设备设施、实验场地、规章制度和资质。鼓励设置跨学科、跨专业的校、院(系)级教学、科研或公共服务类实验中心。实验室有专职实验室主任,如实验室主任由知名教授担任,可设专职实验室执行主任,有实验室安全员、设备管理员,在人员配置上保障实验室正常运行和过程管理。一般来说二级学科及以上可设置实验室。注册的实验室在人员编制、建设投入、维修改造和运行维护等工作中得到学校、学院的有效支持。

在实验室的归口管理中,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负责各类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实验工程队伍管理、设备及共享管理、实验室信息报送、安全环保监管和日常运行监管等。

在实验室管理架构上,实行学校、院(系)、实验室三级管理。学校层面设立校实验室建设委员会,由分管校领导、主要职能部门领导、主要院(系)分管领导、实验室专家等组成。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承担校级实验室管理职能。院(系)层面设实验室分管院长和实验室秘书,有管理及发展需要的学院可设立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实验室层面有实验室专职人员,实验室主任或执行主任专职专岗,负责实验室日常运行、实验室安全、设备管理、实验技能培育等,由实验室专职人员落实各项实验室任务。

2.2 科学设岗,合理定编,完善人才准入程序

2.2.1 定岗定编

实验与工程技术岗位设置应遵循“总量控制、按需设岗、统筹规划”的原则,在难以突破现有编制总体规模的情况下,通过科学设岗促进实验岗位调整。编制制定和岗位设置综合考虑院(系)规模、实验室类型、学科设置、教学科研体量、仪器设备总量、服务能力和实验室管理等因素。编制数量按院(系)核算,学校提供编制计算方式供参考。院(系)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因素进行编制分配,并适当向教学实验室、实验中心和公共平台倾斜。

岗位设置应体现多元化用工的需要,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发展实际情况,实验室设置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2种岗位类型。固定岗位包括事业编制和派遣用工,享受学校规定的薪酬待遇;流动岗位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以项目聘用的形式聘用,并在学校备案,薪资由用人单位承担。具体岗位结构见图1。

图1 实验室专职人员岗位结构

实验室岗位数量确定可参考以下公式:Y=1+N+X,公式中的的“Y”表示实验室专职人员数量,“1”表示实验室主任或执行主任1名,“N”表示固定岗位人数,根据实验室工作量和体量规模合理配置,“X”表示流动岗位人数,学院或实验室根据需要自行设置。

2.2.2 人才准入

实验室岗位编制总量和岗位要求明确之后,各院(系)根据需求,进入实验室新进人员引进流程。人才引进过程中,要注重引进具有技术能力强的人才,特别是在开发大型仪器设备功能作出特殊贡献、实验技能强、实验教学水平高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在进人标准方面,不同岗位类型对学历、资质和技能的要求有差异,对于特别优秀并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在学历学位上可适当放宽。应当改变“唯学历”进人的现状,在设置一定准入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实验技能、操作水准和动手能力等实践能力因素。对于研究型大学,实验室新进人员一般要求硕士和相关专业背景,特别优秀的人员在学历上可适当放宽至本科,有一技之长的特殊人才也可以特别考虑。

招聘程序中,要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选拔原则。一般来说,由学校或院(系)组织笔试和面试,学校相关部门参与招聘过程,实现学校层面的宏观监管。

2.3 建立健全以激励为核心的成长发展体系

2.3.1 专业技术职务晋升

近年来,我校实施的实验技术系列和工程技术系列职务聘任办法中,对实验室人员的评价标准过于笼统,缺乏合理性和客观性。实际操作中,在“院办校”的管理模式下,各院(系)拥有充分自主权,竞相提高评审门槛,以至于部分院(系)将实验和工程系列技术职务的评审条件调整为与专业教师相当。2012年我校设立工程技术研究员职务聘任办法,其评审条件未能充分反映实验室工作实际,过分强调高水平论文、高层次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晋升意愿。因此,修订实验和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是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了健全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晋升体系,我校拟设立实验系列研究员和工程系列研究员职务,评审条件尽可能反映实验工程岗位工作实际,突出实验室工作内容和业绩,强调支撑作用。工作经历上,强调实际从事实验或工程技术工作一定年限以上,正高级职务(研究员)要求5年以上,副高级职务(高级工程师或高级实验师)要求3年以上。学历上,不再追求高学历,以正高级职务(研究员)为例,一般要求硕士,作出特殊贡献的老教师学历放宽至本科。高水平论文不再是必要条件,鼓励参评人员撰写发表实验教学、实验技术、工程技术或实验室管理论文。工作成果上,强调在实验教学、仪器操作、技术支撑等工作中取得的研究项目、获奖和成果,不再强调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

评审办法修订之初,进行了广泛调研和意见征集,调研范围包括实验室基层人员、实验室主任、院(系)分管实验室或人事工作的领导等,基层调研为评审办法的修订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建议。

2.3.2 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

根据国家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我校从2007年起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认定工作,岗位等级从十二级至一级逐级上升。随着级别的升高,岗位工资也相应提高。岗位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挂钩,正高级职务分别对应四级至一级,副高级职务对应七级至五级,中级职务对应十级至八级,初级职务对应十二、十一级。此前,我校实验和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最高到副高级职务,岗位等级认定也相应的最高到五级。因此,要打通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的通道,增加研究员(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岗位的等级晋升条件细则,并进一步细化现有实验或工程系列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条件。条件细则应能够反映实验与工程技术岗位工作成果、业绩和贡献,体现“业绩能力”和“年功积累”。

为了更有效促进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发展,我校拟设立基于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荣誉计划,不同级别赋予特定荣誉称号,如“首席高工”、“主任高工”、“主管工程师”等。荣誉称号的设立从精神层面上让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感到受重视,提升自信心和满足感。除了荣誉称号,学校还需增设基于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岗位津贴。随着岗位级别的逐级上升,岗位津贴标准亦相应增加。

专业技术岗位级别的设立应遵循总量控制和岗位一致原则,以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为主体,优化人员结构比例,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实验室和学科梯队优化组合,既要保障为学校实验室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老教师,又要充分调动中青年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需为新的发展留有空间。

2.3.3 实验室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人才选拔、培养、考评和奖励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营造促进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成长的良好环境。鼓励实验与工程人员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参与实验教学改革的课题研究,创新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设计开发新的实验,改进实验技术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11]。

我校已经实施的激励措施包括实验室先进评比、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实验室骨干培训,均为每年度实施一次。为了建设稳定的技术队伍,还需增加激励力度和范围。

(1) 启动实验与工程技术成果奖评选,对于在实验教学改革,实验仪器研制应用、功能开发和技术升级,实验技术和测试方法的创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果进行奖励;

(2) 设立实验室创新研究项目,以项目研究的形式鼓励实验室人员开展实验教学、实验技术、仪器设备、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管理等内容的创新探索;

(3) 扩大实验室培训范围[12],增加出国培训交流。创造条件选派人员到国内或国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进行技术合作与交流,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技术能力。

2.3.4 成长发展体系建设

综合前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级别晋升和激励机制三大实施方案,建设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成长发展体系,见图2。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通过选拔,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能够向上晋升到研究员岗位;在技术等级晋升中,最高可获得“首席高工”荣誉;在较为全面的激励措施中,实验室人员可充分施展才华,潜心实践操作和技术研究工作。

图2 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成长发展体系

2.3.5 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方式和指标要有利于技术水平提升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能力、表现、业绩,以及教师、学生和用户评价等,不要求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同时参考岗位责任和坐班考勤情况。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任、发展晋升、薪酬分配、进修培训、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3 结束语

加强实验室建设,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育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在准入、待遇、培养、晋升与考核的每一个环节,学校都需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从观念更新、政策制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制订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规划,既要以人为本,也要科学合理,创新用人机制,尊重技术成果,落实激励方案。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应有长效化机制,建设稳定、专业、高素质的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实验室才能适应教学和科研发展的新要求,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References)

[1] 钟敏建,张文俊,陈新,等.设立技术岗位激励实验技术人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55-157.

[2] 于海燕,肖楠,程蕾,等.推行关键技术岗,开辟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新路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83-185.

[3] 卢蓓蓉,沈富可.上海高校信息化技术支撑队伍职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35-38.

[4] 王维克,陈露君,颜淑霞.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的思考[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6):9-11.

[5] 王卫荣,贾贤龙.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11-13.

[6] 赵艳娥,张家栋,许安国,等.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激励措施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9):235-237.

[7] 张金标,朱正国,高于欣.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117(3):53-54.

[8] 佟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理工高教研究,2008(5):16-19.

[9] 张家栋.浅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96-99.

[10] 罗东,兰中文.对建设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实验室队伍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3):154-158.

[11] 朱玉华,凌玮,杨正宏,等.按岗设奖,同岗竞比[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132-135.

[12] 房迪,王育萍,倪孟良,等.转变观念加强培训建设一流实验队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5):153-155.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team in universities

Li Xia, Liang Qi

(Department of Asset and Laborator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Experimental technician staff can provide the technical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staff-building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universities. Some problems are discussed, such as the lack of staff, the imperfe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and so 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t of schemes including the laboratory management, the position setting and the growth system.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of team; technical support

2015- 05- 11

李霞(1977—),女,湖北十堰,硕士,助理研究员,实验室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室建设队伍管理

E-mail:netizen@sjtu.edu.cn

梁齐(1967—),男,江苏睢宁,教授,博士生导师,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和高等教育管理.

E-mail:qiliang@sjtu.edu.cn

G482

A

1002-4956(2015)7- 0005- 04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队伍实验室
工程技术矩阵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对磁浮工程技术的一些思考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