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人在广西的地理分布
2015-05-08罗媛元
罗媛元
(贺州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唐代文人在广西的地理分布
罗媛元
(贺州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唐代粤西文学是客桂文人和本土文人共同创造的。唐代文人在广西的地理分布呈现出以客桂文人为粤西文学的生力军,以桂、容、邕管的治所和桂梧交通要道为分布中心,中晚唐到广西游宦的文人明显多于初盛唐的不均衡等特点。特别是粤西知名文人的地理分布影响着唐代广西文学发展生态,也主导着唐以后直至清末广西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唐代文人;广西;地理分布
唐代的粤西仍僻在遐陬。清人汪森的《粤西诗载》提出,自唐始,才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学者、文臣、武将、道家、和尚身历粤西,登临凭眺,发为篇章。这些人或生长于斯,或侨居其地,或经行其间,或为参佐,或则贬谪。他们登高而赋,迂景而题,因身份不同,处境不同,其思想感情固然不同,就是反映到他们眼中的风物,也都不同。通过对唐人在粤西的地理分布做定量分析,以冀探究粤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文人灵感的培育和文人创作之关系,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唐代文人在广西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
因年代久远,加之史料有限,我们很难一一清点唐代粤西文人的实际人数。本文把有作品存世者称之为文人,主要资料来源于《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全唐文》《全唐文补编》和《粤西三载》所收作者和存留的作品为统计依据,作者的生平参阅新旧两唐书、《资治通鉴》《广西通志》(谢启昆版)和各地县志以及今人傅漩踪主编的《唐才子校笺》、周祖譔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等,时间上按已有的“四唐”之分:即初唐(618年-713年)、盛唐(713年-765年)、中唐(766年-827年)、晚唐(827年-907年)的划定,空间上按各州进行编排。只统计史书文献所载姓名、时间、目的地明确者,其于沿途经过之州县即使留有作品亦不统计。有在广西多地迁徙流动者,只以1次计。现将有关资料列表进行统计,得出如下数据(见表1、表2):
表1 唐代粤西不同时期各州本土文人地理分布表(单位:人)
表1和下页表2显示:唐代粤西本土文人8人,客桂文人168人,共176人。本土文人仅占5.6%弱。这些本土文人有7人为唐末桂州人,仅有韦敬辨属澄州人。桂州欧阳宾、赵观文、裴说、裴谐、裴均留存下来的作品甚少,唐季文人,粤西独推二曹,即曹邺、曹唐。尽管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曾满怀感情的论述过:“……曹邺等能返掉下流,更唱暗俗,置声禄于度外,患大雅之凌迟,使耳厌郑卫,而忽洗云和,心醉醇浓,而乍爽玄酒。”[1]158然而终究比不上柳宗元、李商隐那样卓然成家,也未能充分表现粤西地区的文化。显然,唐代对粤西地区文学作出杰出贡献的是一大批客桂文人。
表2 唐代粤西不同时期各州客桂文人地理分布表(单位:人)
(一)唐代谪宦粤西文人的生存样态
主要有流贬、授官、入幕、漫游四类。而其中被流贬到粤西的就有63人,占客籍文人人数的37.5%。流贬粤西的文人大致分布如下:桂管42人,其中桂州16人,有李百药、褚遂良、宋之问、姚璹、张叔卿、于邵、孙逖、李渤、李翱、李谅、刘栖楚、张文规、张鹭、郑亚、李钰、齐映;柳州3人,有柳宗元、刘贲、程异;象州1人,有王德真;昭州4人,有卢藏用、宇文融、韦陟、刘崇望;贺州8人,韩思彦、李彭年、孟匡朝、杨凭、李回、李郃、李郁、萧倣;梧州3人,有董思恭、郑畋、孟琯;古州2人,有杨濬、崔玄暐,蒙州1人,有李晔;环州2人,有苏检、袁恕己;严州有张渐1人,龚州有张鷟1人。容管5人,其中藤州2人,有李嗣真、韦元旦;容州有权龙襄1人;廉州有刘瞻1人;绣州有张濬1人。邕管15人,其中钦州9人,有张说、李邕、姜皎、张均、陈希烈、刘崇鲁、徐齐聃,崔神庆、李昭德;横州2人,有张大安、杜正伦;贵州有魏元忠1人;瀼州3人,有崔湜、桓元范、刘如璿,崇山有阎朝隐1人。其中,宋之问、崔玄暐、李邕、宇文融、卢藏用、崔湜、李钰等都有被流贬粤西两个州地的人生经历。
贬官被贬谪的原因很多,唐晓涛在《唐代贬官谪桂问题初探》一文中有详细论述[2]68-76。流贬粤西的文人多为以下情形:第一类是在执行任务时犯错误,如于邵治狱失旨而贬桂州,孟匡朝坐试判失准而贬贺州。第二类是做了官员不应有的行为而被贬,如褚遂良和李钰因废立帝后问题而直接触怒龙颜而被贬桂州,姜皎因泄禁中语而配流钦州病死途中,李渤为得罪宦官的崔发辩护遂被贬默,柳宗元因参加永贞革新遂被贬默。此外,还有因坐赃贬官贺州的杨凭,有违反朝议贬官桂州的张文规。第三类在政治权力的斗争中失利,张九龄、李邕、李翱、郑畋、李郁等皆因某人失势受牵连而被贬。张九龄因张说被流钦州而被贬出京城,李邕坐以张柬之善而被贬于粤西,郑畋因刘瞻罢相遂被贬。还有一些人得罪权贵,如韩思彦为李义府所忌贬贺州,杜正伦为李义府所排贬横州。
由表2可见,唐代流贬文人在粤西出现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一是初唐文人多被流贬到粤西偏僻的远州。二是中晚唐贬谪文人多以桂、容、邕管的治所和桂梧交通要道为分布中心。
初唐王朝宫廷内部斗争激烈,文臣被流者甚众。褚遂良因反对高宗立武昭仪为后,“显庆二年(657年),转桂州都督。末几,贬为爱州刺史。明年卒官,年六十三”[3]2739。《资治通鉴》卷二○三又云:“自褚遂良、韩瑗之死,中外以言为讳,无敢逆意直谏,几二十年。”[4]8450宰相张锡、张说等因不愿阿附张易之兄弟,忤武后旨,张锡流循州,张说流钦州。宋之问与阎朝隐、沈佺期、刘允济倾心媚附张易之,张易之倒台后,宋之问先被贬泷州,后被流钦州,赐死桂州。太平、安乐公主因各树朋党,更相潜毁。武三思告张柬之有异谋,张柬之贬新州,复长流泷州。李邕坐以张柬之善贬为富州司户参军事,后又以不附太平公主贬崖州舍城丞。睿宗即位后,卢藏用因附太平公主,流配岭南,改昭州司户参军,卒于始兴(即今桂林)。这种“斥之遐荒”强悍地改变文人原有生活样态,甚至严重危及生命的流贬,与朝中残酷的政治斗争相关联。
中晚唐的党争宦祸使文士受牵连贬粤西者众。大历十二年,宰相元载获罪,坐以载善,包佶贬岭南,疑贬于贺州,其在《酬于侍郎湖南见寄十四韵》有“桂岭千崖断,湘流一派通”之句。郑畋被刘瞻举为户部侍郎,刘瞻罢相,“(郑畋)草制书多褒言,韦保衡等怨之,以为附下罔上,贬梧州刺史。”[5]5402畋遂被贬梧州,死于柳州。李回坐与李德裕善,大中二年九月贬贺州刺史。尽管中晚唐贬谪文人多集中分布在交通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域,但由于生产落后,粤西许多地方十分荒凉,柳宗元在《寄韦珩》诗中说:“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描写了从桂林到柳州沿途的阴森恐怖情景。李商隐在《昭州》一诗中描写到昭州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凉景象“桂水春犹早,昭州日正西。虎当官路斗,猿上驿楼啼”。粤西高温多湿、荆棘丛生、毒物遍布。来任职的人员和被贬谪的官员心境大抵是相同的。
事实上,在做官的人当中也有许多是史籍交代不明他们是来任职的还是被贬谪的,且这些人中亦多有先被贬谪或闲置,再升迁到这荒陋僻远之地来做官的经历,实属无奈,情非得已。如房孺复在贞元五年以妻杖杀侍儿事坐贬连州司马,贞元十年迁容管经略使。如王晙历殿中侍御史出为渭南令,景龙末授桂州都督。又如戴叔伦贞元二年(786年)已辞官还乡。贞元四年(788年),起家授容管经略招讨处置使兼御史中丞。贞元五年二月,德宗赋中和节诗,尝遣使者宠赐。四月,以疾受代,上表请度为道士。六月甲申(十三日),北还至南海清远县而卒。他最后一首诗是写给陆羽的《容州回一首送陆三》:“西南积水远,老病喜生归。此地故人别,空馀泪满衣。”[6]255大有一种逃离瘴疠之地的庆幸与劫后余生的心酸之感。
(二)唐代游宦粤西文人南来原因
从表2可知,客籍文人到粤西来仕宦、入幕、游历在中唐以后呈明显增长趋势。初唐到广西入幕的文人0人,盛唐2人,中唐17人,晚唐11人;初唐到广西游历的文人1人,中唐11人,晚唐14人。推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1.士人仕宦参幕粤西是出于衣食的需要
中唐出现“元和中兴”的局面,岭南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国家重要的财赋之地。粤西的桂州、邕州、容州,都是唐代兴起的重要城市。都是州治所在地,士宦青吏集中,是一地区的政治中心;同时,在这些城市里,商贾来往,是邻近州县经济发展的中心。中晚唐时期到粤西做官的文士大幅增加,为38人,桂州17人,邕州5人,容州9人,各经略使理所占81.5%强。桂州不仅位于“湘水之南,粤垠之西……遥制海疆,旁控谿洞”[7]373,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广西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商业相当活跃,唐人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说,当时桂林已成为“南北行旅,皆集于此”的地方[8]5。
2.士人仕宦游历粤西是满足于审美的需求
粤西山水的美,清·汪森在《粤西诗载》中毫不讳言:“若林壑岩洞之奇特,则夙称山水区者,亦莫或过之。”[6]序事实上,在唐代,文人墨客就已在大量的诗文中赞誉粤西的山山水水。以桂林为例,发达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使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这种景观奇特的美丽山水,为中原地区所无,即使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唐代客桂文人及一些没有到过桂林的著名诗人,也纷纷写诗歌咏桂林山水。诚如柳宗元《上裴行立中丞撰訾家洲亭记启》中“今是亭之胜(桂州),甲于天下”,在这里柳宗元第一个把桂林胜景与“甲天下”联系在一起。又如杨汉公《訾州宴游》“桂林云物画漫漫,雨裹花开雨裹残。唯有今朝好风景,樱桃含笑柳眉攒”[6]19;元晦题于宝积山的“石静如开镜,山高若耸莲。笋竿抽玉管,花蔓缀金细”[6]252;张固《独秀山》“孤峰不与众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曾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6]11;又如杜甫的“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6]80;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6]92;白居易的“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6]95。且不说到过桂林的诗人惊叹桂林山水的奇美,单看那些未到过桂林的诗人写出脍炙人口的诗句,足见唐代桂林美丽的风光早已名扬天下并令名人雅士所向往了。
3.士人入幕游历粤西是基于交通的便利
唐文人游历广西成递增之势。初唐有杜易简、晚唐有无可、郑谷、马戴、杜荀鹤游历湘源(即今全州)、桂北一带。中唐有轩辕弥明、怀信、陈羽、段弘古、李涉等,晚唐有曹松、李群玉、知玄、沈彬等游历桂州。盛唐有孟浩然、张九龄游梧州,李白游藤州,中唐有张籍游象州,何元上游容州。晚唐有周朴、吕洞宾游梧州。这些游历的文人除了多集中在政治、经济较发达的州治,还集中在交通要道。据陈伟明《唐五代岭南交通路线述略》一文中的考证,粤西只有桂州路一条重要交通干线。即桂州——灵渠线。北上,从桂州出发,涉灵渠经永、衡可至长安,与中原联系。中唐的戴叔伦,晚唐的郑谷曾走过此线。南下,一是从桂州出发,经昭、富、梧、封、康、端水路,入西江至广州。初唐宋之问流放泷州时曾走这一线,沿途还留下诸多诗篇。二是从桂州出发,经昭、富、梧、藤、容州,经鬼门关,入安南,这一线自东汉开通后即成为历代王朝经略交州或安南的官道,北上的贡使,南征的军马,迁客骚人皆途经此道,络绎不绝。裴夷直南贬驩州曾经此道并有诗。
以上三点原因中,第一个原因是最基本的首要的原因。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低层次的要求得到满足,才会有高层次的需求。中晚唐人到粤西仕宦、入幕、游历首先是为解决衣食之事。当然,在第一个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自然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粤西山川的秀美独特一定程度上能够慰藉北方士人离乡别远、失意落寞的心。相对于那些被动无奈流贬来粤西的诗人来说,游历入幕粤西的诗人则似乎自由主动一些。
二、唐知名文人在广西的地理分布和影响
尚永亮先生曾在《唐知名诗人之层级分布与代群发展的定量分析》[9]50-59的文章中将唐代诗人按照初、盛、中、晚四期遴选出最具影响力的76位知名诗人,这些诗人事实上也兼擅文章,因而也可称为知名文人。因此借用这一成果来观照广西文学的情况也比较客观。
(一)唐代知名文人在广西的地理分布
从表3可以看出,唐代最具影响力的76位知名诗人就有16位到过广西,据《苍梧县志》载,甚至连大文豪李白都到过广西藤县,寓居赤水峡之广惠寺,并作《紫藤诗》。知名文人在《粤西诗载》或《粤西文载》存有作品,共诗62首文58篇。单举诗论,事实上笔者考证《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有些著名诗人“在广西”创作的诗篇远不止这些。如戴叔伦有《江尽湘南戍》《容州回逢陆三别》《宿灌阳滩》《泊湘口》《桂阳北岭偶过野人所居,聊书即事呈王永州邕李道州折》5首诗歌;张说咏岭南诗有16首,“在广西”的有《入海二首》《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南中别陈七李十》《南中别王陵成崇》《岭南送使》《卢巴驿闻张御史张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赠之》《南中送北使二首》《钦州守岁》《岭南送使二首》《和朱使欣二首》等14首;李商隐“在广西”的有《异俗二首(时从事岭南)》《哭刘司户二首》《桂林》《哭刘蕡》《越燕二首》《即日》《桂林路中作》《北楼》《晚晴》《深树见一颗樱桃尚在》《昭州》《哭刘司户蕡》《思归》《海上谣》《天涯》《朱槿花》《念远》《城上》《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等42首,柳宗元“在广西”的有《寄韦珩》《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桂州北望秦驿,手开竹径至钓矶,留待徐容州》《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州寄丈人周韶州》《登柳州峨山》《岭南江行》《柳州峒氓》《种柳戏题》《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别舍弟宗一》《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州寄京中亲故》《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摘樱桃赠元居士,时在望仙亭南楼与朱道士同处》等37首,因为在广西呆的时间较长缘故,以流贬和入幕两类知名诗人歌咏广西风土人情的为多,且中晚唐“在广西”的诗作数量特别多,与当时入幕和漫游的风气无不相关。
表3 唐知名文人在广西的地理分布
(二)影响力分析
从表3也可看出,知名文人流动主要集中在桂、容州等中都督府、下都督府或桂州路重要交通干线的下州。知名文人不仅是文学史也是历史发展过程的精英人物,影响力广泛,他们的到来主导着广西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1.移风易俗促进文明
唐代广西僻处悬远,又多方杂处,治理繁难,知名文人大多为一方郡守,持正守节,改易风俗,深得民众爱戴亦不乏其人。如李峤为监察御史时“岭南邕、严二州首领反叛,发兵讨击,高宗令峤往监军事。峤乃宣朝旨,特赦其罪,亲入獠洞以招谕之,判者尽降,因罢兵而还,高宗甚嘉之。”[7]356又如,戴叔伦贞元初(788年)“迁容管经略使,绥徕夷落,威名流闻。其治清明仁恕,多方略,故所至称最”[5]4691再如柳宗元治柳四年,为柳州黎民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如重修孔庙、兴办学堂书院、破除巫神迷信、开凿饮用水井、释放抵债奴婶、植树造林等,促进了柳州地方文明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柳州的百姓非常怀念他,给他立祠,千百年来一直祭祀他。有关他的传说广为流传。凡此种种,体现了中国古代精英知识分子“处江湖之远”而自觉践履儒家“以夏化夷”的思想情怀。
2.文翁影响发展文教
唐代时广西进士多集中在桂东地区的富川(属贺州)、博白、平南(属容州)、阳朔、临桂(属桂州)等地。宋代时,进士的籍贯分布仍集中在桂东地区,桂西地区除庆远府的进士较多外,其他的府均无。明代时广西进士有239人,其中桂林府108人,柳州府34人,庆远府12人,梧州府32名,太平府1名,南宁府11名,浔州府7名,平乐府16名,思恩府3名,廉州府15名。镇安和泅城、思明府均无进士[10]79。清代广西进士共有585名,桂林府298名,柳州府27名,庆远府5名,梧州府50名,太平府7名,南宁府38名,浔州府42名,平乐府38名,郁林直隶州62名,镇安府4名,思恩府7名,泅城府3名,廉州府4名[11]249。由此可见,宋、明、清时期多产生进士的桂州、贺州、、柳州、容州是唐代流动诗人人数居于前列的州,也是知名诗人多聚集的州。如柳宗元对广西文学贡献之巨,以至“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12]6470汪森在《粤西通载发凡》亦云:“子厚在柳五年,其造柳士必多,惜其无一传也。窃谓唐季诗人,粤西独推二曹。尧宾桂州人;邺之阳朔人,其去柳甚近。且中唐晚唐又不甚远,即不能亲炙子厚,当亦闻子厚之风而起者。而中间授受,必有其人,独恨世远年湮,无从考其源流耳。”[6]序乃至清代广西四大诗人朱琦(临桂人)、龙启瑞(临桂人)、王拯(柳州人)、郑献甫(象州人)和闻名全国的清末四大家词人况周颐、王鹏运就是广西临桂人,临桂唐代时属桂州。这表明,唐代诗人在广西的流动,特别是知名诗人的到来对广西的文化、教育、文学的发展厥功甚伟。
综上所述,通过对唐代文人在广西的地理分布做定量分析,可以窥探到诗人的诗风变化及其对唐代广西文学文化生态的重要影响。
注释:
表2中人数是史料明确指出“流、贬、幕、游”广西某地的统计。凡笼统称“流(贬)、游于岭南”者,如储光羲、王昌龄、包佶等20多人不计入。对在广西之具体时间和地点不明确而《粤西三载》录有其在广西创作者,如刘复、王建、刘言史、项斯、张祜等5人不计入。没有文人或文人已在他州统计过的州,如富州、岩州、澄州不列入表内。有18个文人在广西多地迁徒流动,只以一次计,如李峤,出使邕严二州;张鷟,贬柳州司户,一说贬龚州长史;宋之问,诏流钦州,赐死桂州;宇文融,贬昭州平乐尉,流岩州;李邕,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又贬钦州遵化县尉;元结,授容管经略使,曾驻节梧州;李商隐,入桂管观察使郑亚幕,曾到昭州代理郡守;李翱,出为桂州刺史、邕州刺史;张署,入暮邕州、容州;窦群,迁邕管经略使、容管经略使;李观,平乱桂州、容州;韦丹,迁邕管经略使、容管经略使;武少仪,贬官容管经略使,邕州刺史;李珏,出为桂管观察使,再贬昭州刺史;韦瓘,邕州刺史,官终桂管观察使;郑愚,授邕州刺史,擢桂管观察使;莫休符,官融州刺史,知春州刺史;郑畋,被贬梧州,死于柳州。
[1](元)辛文房.唐才子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唐晓涛.唐代贬官谪桂问题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2004(2).
[3](后晋)刘昫等撰;陈焕良,文华点校.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清)汪森编辑,桂苑书林编辑委员会校注.粤西诗载校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7](清)汪森编辑,黄盛陆等校点.粤西文载校点[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8](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尚永亮,张娟.唐知名诗人之层级分布与代群发展的定量分析[J].文学遗产,2003(6).
[10]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广西通志·教育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11]蒙荫昭,梁全进.广西教育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2]周绍良.全唐文新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cholars in Guangxi in Tang Dynasty
LUO Yuan-yuan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of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99)
Western Guangdong Literature in Tang Dynasty is created by both local scholars in Guangxi and scholars who visited to Guangxi.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cholars in Tang Dynasty in Guangxi show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imbalance. Firstly,it appeared that visiting scholars in Guangxi became the new force of creating Western Guangdong Literature.Secondly, scholars in Tang Dynasty mainly concentrated in center cities in three regions:Gui,Rong and Yong as well as the traffic artery between Guilin and Wuzhou.Thirdly,there are more visiting official scholars in Guangxi in late Tang Dynasty than that in Guangxi in early Tang Dynasty.However,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well-known scholars in western Guangdong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al ecology of Guangxi Literature in Tang Dynasty,but also leads a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Guangxi from Tang Dynasty to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Scholars in Tang Dynasty;Guangxi;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206.2
A
1673—8861(2015)04—0013—06
[责任编辑]肖 晶
2015-10-15
罗媛元(1971-),女,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岭南地域文化。
2012年广西高校一般资助项目(2012YB173)、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5FZW006)、2015年南岭走廊族群文化研究基地开放基金课题(2015kf06)、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规划基金项目(13XJA7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