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深静脉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2015-05-08邓勇莹李富黄洁颜
邓勇莹 李富 黄洁颜
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深静脉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邓勇莹 李富 黄洁颜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深静脉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0例下肢骨折患者, 根据术后有无深静脉血栓性疾病发生将其分为对照组(无深静脉血栓性疾病发生)和实验组(有深静脉血栓性疾病发生), 各40例。医护人员在患者手术后1、2、3 d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s-CRP及相关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后1、2、3 d 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s-CRP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手术后2、3 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深静脉血栓性疾病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及hs-CRP的水平对其早期诊断效果较好, 值得推广使用。
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深静脉血栓性疾病;诊断价值
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由于深静脉腔内存在血液的超正常凝集, 造成患者静脉血液循环出现紊乱或者障碍[1,2]。为了探讨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深静脉血栓性疾病患者中的诊断效果, 对2011年l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1年l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根据术后有无深静脉血栓性疾病发生将其分为对照组(无深静脉血栓性疾病发生)和实验组(有深静脉血栓性疾病发生), 各40例。实验组男19例,女21例, 年龄21~58岁, 平均年龄(35.7±8.1)岁, 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检测时间为1.1~15.9 d, 平均间隔(4.2±3.1)d;对照组男27例, 女13例, 年龄20~61岁, 平均年龄(37.4±8.3)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检测时间为1.2~15.8 d, 平均间隔(5.4±3.6)d。患者对检测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验, 医护人员在患者手术后1、2、3 d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s-CRP等指标, 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2、3 d空腹抽取静脉血, 并采用高敏感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对患者血浆hs-CRP含量进行检测, 利用实验室全自动生化仪对其血浆同型半胱胺酸水平进行检测, 采用乳胶增强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对患者凝血功能检测时则采用凝固法测定, 实验试剂由重庆博士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3, 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s-CRP指标比较 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患者手术后1、2、3 d 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s-CRP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手术后1 d PT、APTT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后2、3 d PT、APTT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s-CRP指标比较( x-±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x-±s, s)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主要是由于患者血液在血管中淤积, 导致静脉壁发生损伤, 严重患者将会诱发其他疾病, 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5]。近年来, 临床上普遍认为炎性因子在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中的作用, 它通过活化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激活凝血系统, 从而使得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6]。而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及hs-CRP则成为了深静脉血栓性疾病的敏感指标, 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检测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诊断率[4]。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之一, 是判断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种指标临床准确率达到95%以上。在纤溶蛋白降解产物中, D-二聚体能够反映患者血栓形成后溶栓活性[5]。实验中, 两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s-CRP指标均有所改善, 实验组患者手术后1、2、3 d这些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
同型半胱氨酸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检测指标, 该指标是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 该指标在人体内的水平和遗传以及患者营养等关系密切[7]。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3]: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患者深静脉存在正相关关系, 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高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越严重, 并且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越高。同时,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8]。
hs-CRP是临床检测较多的指标, 该指标从大的角度来说是损伤及感染等炎性反应的产物, 该指标敏感度相对比较高。CRP通过激活补体、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加速局部血栓的形成。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9]:hs-CRP患者血浆中水平越高, 患者病情越严重, 从而造成患者发生血栓发生率较高。实验中, 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所上升,实验组患者手术后2、3 d凝血功能PT、APTT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临床上对深静脉血栓性疾病进行诊断时采用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及hs-CRP检测效果理想,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诊断率, 值得推广使用。
[1] 苍忠齐, 蔡奕蓉, 徐成轩, 等.三种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吉林医学, 2011, 12(20):4114-4115.
[2] 甘照儒, 刘海朋.D-二聚体在脑梗死诊治中的研究进展.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 16(12):73-74.
[3] 王瑞胜, 王景璋, 王红宇. CRP与IL-6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7(3):36-38.
[4] 侍冬成, 吴蔚, 赵钢, 等. D-二聚体峰值变化与下肢骨折、骨盆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关系研究.重庆医学, 2011.40(13): 1291-1293.
[5] 黄宁, 柳卫芳, 毕正.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Hcy、LP(a)水平检测及分析.山东医药, 2010, 50(51):99-100.
[6] 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座谈会纪要.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10):636-640.
[7] 任鸿, 文亮, 徐世伟, 等. 573例多发伤骨折的早期诊断分析.重庆医学, 2008, 37(24):2763-2764.
[8] 丁钦慕.急性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关系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3):39-40.
[9] 张耀平, 李皇.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临床荟萃, 2008, 23(21):556-55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3.034
2015-01-21]
528318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