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15-05-08杨吉操
杨吉操
不同剂量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杨吉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NSTE-ACS患者, 随机分为全量组与半量组, 每组40例, 均实施常规给予抗凝抗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治疗, 全量组患者应用量替罗非班剂量为10 μg/kg, 半量组则减半应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半量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获得率、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灌注2~3级获得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对比全量组,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量组轻度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全量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剂量替罗非班应用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灌注, 近期预后良好, 减少出血几率, 具有较高安全性。
替罗非班;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NSTE-ACS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约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总数75%[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目前抗血小板对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80例NSTE-ACS患者, 分析不同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9月80例NSTE-ACS患者, 随机分为全量组与半量组, 每组40例(58条靶血管)。全量组中男27例, 女13例, 年龄46~76岁, 平均年龄(56.8±3.9)岁;半量组中男26例, 女14例, 年龄46~76岁, 平均年龄(56.5±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用药, 经抗凝抗栓治疗, 服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 1次/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IU, 12 h/次。两组患者均在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前4~6 h予以替罗非班, 全量组起始推注剂量10 μg/kg, 3 min内完成静脉推注, 然后经0.15 μg/(kg·min)速率通过静脉泵入, 时间为24 h;半量组采用相同方法治疗, 但其起始推注剂量为5 μg/kg, 持续静脉泵入为0.075 μg/ (kg·min)。泵入药物过程中, 患者激活凝血时间(ACT)的值保持180 s。
1.3 观察指标[2]观察PCI术前、术后患者即刻靶血管造影:应用TIMI血流分级、TMPG评价患者临床预后效果;MACE发生情况:注意PCI术后30 d内是否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MACE事件;安装TIMI标准评价应用替罗非班期间的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严重出血:颅内出血;临床存在出血症状(含影像学), 血红蛋白浓度减少≥5 g/dl或血细胞比容降低≥15%;轻度出血:临床存在出血症状, 血红蛋白浓度减少3~5 g/dl;不明显出血:临床存在出血, 血红蛋白浓度减少<3 g/d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PCI手术治疗前TIMI血流分级、TMPG灌注分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两组TIMI血流分级存在明显改善, 半量组TIMI3级血流获得率、TMPG灌注2~3级获得率与全量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全量组患者PCI术后30 d内MACE发生率5.0%(2/40),半量组为7.5%(3/4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8, 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根据TIMI标准判定, 全量组轻度出血9例(22.5%), 半量组2例(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8, P<0.05)。
表1 两组患者PCI手术治疗前后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与TMPG对比[n(%)]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得斑块形成、管腔出现狭窄症状或伴有冠状动脉痉挛现象是冠心病发生的病理基础。在此基础上持续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则使得冠状动脉出现急性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闭塞症状由此引发ACS。冠状动脉在不完全闭塞时通常形成NATE-ACS, 临床中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当斑块出现破裂引发血栓形成时始动因素为血小板聚集[3], 且血小板聚集对于血栓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所以抗血小板对于治疗NATE-ACS具有关键作用。
替罗非班是一种效果较强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发生结合从而对血小板聚集形成抑制作用, 导致其无法与纤维蛋白原相结合,避免血栓形成。替罗非班能够对内皮细胞所介导的舒血管起到良好改善作用[4], 且有效改善梗死相关动脉的血流量、缺血症状, 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 应用半剂量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应用。
[1] 替罗非班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专家共识组.替罗非班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5):434-439.
[2] 邢慧海.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的合成.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1, 42(7):489-490.
[3] 吴久健, 姜大春.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高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心脏杂志, 2011, 23(5):620-622.
[4] 吴志红, 孙玉然, 丁秋蕾, 等.小剂量替罗非班在老年非ST段抬高型ACS中的应用.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4, 30(1):30-3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3.113
2014-11-21]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