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奶业发展现状及风险因素分析
2015-05-07闫少菲
闫少菲
奶业是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奶业规模化发展是现代畜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农牧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奶产业是内蒙古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全国奶业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措施。依托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政策扶持,全区奶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规模化养殖度不断提高,奶业经济呈现良性健康发展势头。
一、奶业发展现状
(一)多项指标位于全国前列
奶业经济是内蒙古的特色优势产业,牛奶产量等多项指标都长期位于全国前列。2012年内蒙古奶产品产值、牛奶产量、奶牛存栏数、牛羊奶出售量、奶类人均占有量等多个指标继续稳居全国之首。其中奶产品产值达到305.3亿元,比第2名高出了近1倍,占全国的比重高达22.9%。牛奶产量910.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4.3%;奶牛存栏263.2万头,占全国奶牛存栏总量的17.6%;牛羊奶出售量149.5公斤/人,是全国唯一一个达到3位数的省份,比第2名高出了1.6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奶类人均占有量374.4公斤/人,高出第2名1倍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2倍。
(二)奶牛存栏数稳步增加
全区奶牛存栏由1990年的39.4万头增加到了2012年的275.1的万头,增长了7 倍,年均增长9.2 %,占全国奶牛存栏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14.7%上升到了2012年的19.1%。
分阶段看,全区奶牛存栏变化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年至1999年的平稳增长期,存栏头数由39.4万头增加到了63.3万头,年均增长5.4%。第二阶段是2000年至2005年的快速增长期,存栏头数由71.9万头增加到了269万头,增长了2.7倍,年均增长30.2%。第三阶段是2006年至2012年的波动增长期,存栏头数由240.6万头增加到了263.3万头,年均增长1.5%。
(三)牛奶产量逐年增加
牛奶产量变化情况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年至1999年的平稳增长期,产量由37万吨增加到了67.9万吨,年均增长7%。第二阶段是2000年至2006年的快速增长期,产量由83万吨增加到了869.2万吨,增长了9.5倍,年均增长47.9%。第三阶段是2007年至2012年的结构调整期,牛奶产量因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一度出现了负增长,6年间产量仅由909.3万吨增加到了910.2万吨,年均仅增长0.02%。
(四)规模化养殖程度不断提高
2000年之后,传统的奶牛散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奶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养殖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原奶质量水平良莠不齐、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畅通产业发展链条,构筑原奶质量安全屏障,建立奶农与乳品企业的利益共赢关系,国家和自治区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乳品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奶牛良补政策、标准化牧场建设工程、百万奶牛高产工程等,有力地促进了奶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养殖,全区奶业产业迈入了由数量扩张型向结构优化型的转型发展期。2012年,全区存栏5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化养殖率达到了63.7%,100头以上荷斯坦牛规模化养殖比率达到了37.3%,实现了2008年国务院在《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提出的百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占存栏比重30%以上的目标。在政策带动引导下,乳品企业自建牧场和现代化奶牛养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奶牛养殖方式提档升级,原奶产量质量明显提高,优质奶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五)养殖效益稳步提高
由表4可知,全区原奶价格总体上呈逐年上涨态势,养殖效益较为稳定。另据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在2014年9月份对全区部分牛奶主产区的专项调查数据测算,全区规模养殖厂原奶价格在3.6-4.8元/公斤之间,平均价格在4元以上;散养户价格在3-3.6元/公斤之间,平均价格在3.3元/公斤左右。规模养殖厂每头奶牛的年均收益约在5000元左右,散养户每头奶牛的年均收益约在3000元左右, 年产奶5吨以上的成年母牛平均价格达万元以上,母牛犊平均价格约3500元左右,养殖效益可观,养殖前景看好。
(六)乳品企业竞争力增强
在一系列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扶持带动下,内蒙古乳品加工企业蓬勃发展,打造了伊利、蒙牛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上市企业。逐步形成了以伊利、蒙牛为龙头,以光明、三元、圣牧高科、现代牧业、雀巢等区内外知名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地区为核心,以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兴安盟等地区为基础,横跨东西、覆盖全区的优势加工企业聚集带和生产加工基地。2012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3.8亿元,实现增加值252.4亿元。2013年,伊利和蒙牛双双跻身世界乳企15强,分别位列第10位和第15位。伊利实现营业收入477.79亿元,同比增长13.78%;实现净利润32.0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84.4%。蒙牛实现营业收入433.6亿元,同比增长20.4%;实现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长25.2%。两大乳品企业行业优势明显,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继续发挥国内市场龙头带动作用的同时,也不断向国际市场开拓延伸。
二、当前奶业发展的风险影响因素
(一)进口奶粉抢占市场份额
一方面,由于国内乳品产业正在经历由散养主导向规模化养殖主导的关键转型期,散养户加速退出,但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等因素的制约,短期内规模化养殖扩张速度滞后于散养户的退出速度,也滞后于乳品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导致国内奶源经常出现阶段性短缺的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奶牛现代化养殖水平仍然较低,综合竞争力较弱,目前奶牛单产约为5-7吨/头,远低于发达国家9-10吨/头的单产水平。因而乳品加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填补产能缺口纷纷转向国外市场。2013年我国进口奶粉85.44万吨,同比增长49.15%;奶粉进口额35.85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85.99%。2014年1-11月我国进口奶粉量达到88.4万吨,同比增长20.25%;进口额43.12亿美元,同比增长44.09%。同时,据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进口奶粉价格逐月下跌,以11月为例,进口奶粉平均价格3587.88美元/吨,同比下降22.74%。据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的专项调查测算,用国外进口大包乳粉还原制成的液态奶成本为原奶制作成本的三分之一。进口原料粉以明显的价格优势迅速抢占国内原奶市场份额,拉低了乳品加工企业对国内原奶的依赖度,从而导致国内原奶量价齐跌,引发部分奶牛养殖地区出现倒奶杀牛的现象。
(二)奶牛存栏增长放缓
2008年至2014年全区牛肉价格上涨了近1倍,全区肉牛存栏由2008年的520万头上升到了2014年的780万头,增长了50%;牛肉产量由2008年的44.6万吨增加到了 2013年的51.8万吨,增长了16.1%。肉牛养殖效益明显提高,而奶牛养殖效益却相对波动较大,原奶价格经常起伏不定,饲草料、人工等刚性成本逐年上升,部分中小规模养殖户多番经历“倒奶”—“杀牛”—“奶荒”的循环怪圈,比较效益降低,养殖风险增大,极大地抑制了奶农扩大生产的积极性。据内蒙古夏季牧业普查数据显示,2014年全区奶牛存栏298.45万头,比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前的峰值减少了20.45万头,下降了6.4%。牛奶产量从2008年的934.9万吨减少到了2013年的767.3万吨,下降了17.9%。尽管从长远来看,淘汰劣质奶牛、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是大势所趋,但短期内基础奶牛存栏数量减少可能会加重乳品企业对国外原料奶的依赖程度。由于奶牛是长饲养周期牲畜,短期内补栏无法快速恢复,因此一旦进口奶粉价格出现上涨,就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奶荒”现象。
(三)利益联合关系脆弱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透明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生鲜乳定价权及质量认定标准几乎完全掌握在乳品加工企业手中。乳企与奶农利益联合关系脆弱,一些乳企和奶站在奶源紧张时就抬价争抢,在供应充足时就低价打压,甚至设置一定的技术质量壁垒限收、拒收牛奶。奶农缺乏议价定价话语权,极易因为价格剧烈波动而遭受损失,承担着较大的风险,获得的利润却相对较低,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奶牛养殖环节与加工环节利益分配格局不平衡,供求关系不稳固,缺乏有效对接,从而容易引发市场非正常波动。
三、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稳步推进奶源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快奶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提高原奶自给率。在加大大型牧场建设的同时,也要有效整合中小规模养殖小区和散养户,扶持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一批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生态示范牧场,稳步有序实现产业升级转型。鼓励支持奶业合作社、奶农协会和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抗干扰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服务保障体系,由政府、乳企和养殖户三方共同出资,配备专业农技服务人员集中进行疾病防治、畜种改良和繁育、饲料配送、技术培训等,不断优化畜种群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
推行由政府监督部门、乳品加工企业、奶业协会、养殖户等各方代表共同协商制定原奶价格的机制,确定鲜奶保护价和指导价。推动价格透明化,确保利益合理分配,使乳品企业和奶农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保障,使产业链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奶业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建立第三方机构检测制度,避免单方检测引起的争议。
(三)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
制定完善各项法律法规,规范行业发展。形成由卫生、工商、畜牧业主管等多部门联合的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生鲜乳生产、运输、加工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加强对奶牛补贴资金的监督管理力度,定期对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确保资金项目效益。深化完善奶牛风险基金和政策性保险制度,为奶农解决后顾之忧,有效抵消和化解养殖风险,保障奶业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