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在中职语文课程中应用的几点冷思考

2015-05-07陆春燕

文教资料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时尚中职

陆春燕

(甘肃省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 民勤 733300)

大众文化作为中职语文课程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一方面大大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另一方面活跃了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活动中沉闷的气氛,点燃了很多教师教改的热情。但是大众文化本身具有一体两面性,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令人喜忧参半。在笔者及同行进行的具体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因素的制约

1.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大众文化在中职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应用研究应该是一个由课程专家、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制订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校长的能力和态度是不可或缺的,要充分发挥校领导的先行作用。“但许多校长没有或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应从政策的执行者转变为骨干的主导和贡献者”[1],实际情况往往是中职院校教学的滞后性,使得很多领导忽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根本没有课程资源开发的任何举措;就算有也只是学校象征性地做做宣传,或将任务笼统的向下面布置一下就不了了之;最好的情况是在学校的作用下,个别学校一些骨干教师着手进行开发工作,但只是孤军作战,缺乏相应的资源开发团队的协助和必要的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所需的物质资料与经费。

2.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队伍建设和优化配置,始终是课程资源建设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2]。这就是说,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作为大众文化引入的最后守门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职学校教学封闭性的特点,使得绝大多数的老师仍沿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教学理论陈旧,教学方法死板,与当代学生的思想发展格格不入,严重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并鉴别大众文化,取其精华,剔其糟粕,让娱乐性的大众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1)提高教育理论素养

在大众文化的开发过程中,往往出现教师空有开发课程资源的热情,实际力不从心、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为了使大众文化资源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展下去,需要用当代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和新课程改革中相关的教学理念武装课程实施者的头脑。此处,笔者根据实践经验,主要推荐的理论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大语文教学观”等国内外教学理论及一些当代新课程改革中前沿的教学理念。广大中职语文教师只有给自己及时充电,方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开发。

(2)自身应具备必要的大众文化批判力

以现代传播媒介特别是以电子传媒为载体的、以消费性和娱乐性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形态,传播途径多样,传播的面积广大,基本主宰着中职学生的文化生活。它一方面对传承经典文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消解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在此种状况下,教师一方面要大量接触大众文化,及时了解学生对大众文化的关注点及其思想状态。另一方面要多吸收先进的文学理论观点,多关注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消化吸收西方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及反人文主义、反科学主义文论的有益研究成果,学习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适应当代文学的发展,具备对大众文化的“再加工”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从发展的角度批判地对待大众文化,帮助学生提高欣赏品位,培养学生审美的眼光和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善恶观、美丑观,让大众文化成为一种语文学习的材料,准确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及时转变教学方式

中职院校由于自身重技能轻文化的办学特点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松散的现实情况,使得大部分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多以讲授为主,教学方式单一单板,常常将文化审美的语文课堂上成教师自说自道的独角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这种师生“互不干扰”的尴尬场景,实在有悖于当下国人的教育期待。2009年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及专业课程的联系。”“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90年代出生的中职学生正是伴着影视文化、网络文化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在漠视经典文化的同时热情地追逐大众文化。所以教师必须彻底地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主体论的指引下,借鉴普通中学新课改经验,积极探索构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采取开放的、民主的、宽容的态度,有选择地、有控制地将大众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引入课堂,引入语文教学。

二、关注大众文化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负面影响

在大众文化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特征,决定大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都会泥沙俱下,对语文教学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并认真思考这些负面影响。

1.时尚阅读不能取代经典阅读

作为大众文化产物的时尚阅读是一种紧随时代、紧贴生活的阅读形式,其新颖、通俗、休闲娱乐的特点,能够满足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和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追求个性、放松自我的环境,从而使他们获得审美的快感和精神的慰藉。例如科幻武侠小说、青春读物及休闲生活小品等就很受中职学生的欢迎,这使得学生的阅读活动表现出强烈而具颠覆性的时尚阅读倾向。这种时尚阅读倾向冲击着中职校园中的经典文化阅读,并大有消解取并代经典文化之势。但是,“文本的阅读,永远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主流”[3]。经典文本阅读作为时代文化精神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可被消解和被取代的,相反应当成为学生语文阅读的主旋律。朱自清就曾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因此,我们应当在大众文化开发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化阅读的兴趣,将时尚阅读和经典阅读结合起来。“只有时尚与经典的结合,才能使人们既有经典文化的滋养,又有时尚文化的哺育,在经典文化与时尚文化的渗透整合中建构自我世界,推进时代和社会的文化精神建设”[4]。同时,有人为我们形象阐述了时尚阅读和经典阅读的关系,“时尚就是可泛读的部分,而经典就是要精读的部分。没有泛读,你的眼界会变得狭窄;没有精读,你对事物的认识难免肤浅”[5]。以上阐述告诉我们:时尚阅读不能代替经典阅读,二者要合理地结合起来,以大众文化的动力发展经典文化,用经典文化的意蕴牵引大众文化,实现经典文化大众化,大众文化经典化。如此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进而构建中职学生良好的自我世界和精神家园。

2.图像阅读不能代替文本阅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职学生已经处在音响与图像的包围之中,他们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在漫画、电影、电视的图像中进行阅读,从网络的冲浪中获取信息。同时,多媒体广泛进入中学的课堂为中职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丰富形象的画面和时尚动听的音乐,这些都能够给学生以诸多感官的信息刺激,深受学生的钟爱,并大有取代传统的纸质文本之势。大多数中职学生所谓的“我看过某某经典作品”,实际上是通过影视图像完成的,在近期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有人认为电子媒体的图像阅读可以完全代替纸质形式的文本阅读。这样,罩在经典文本身上的光环被消除、被戏谑化、被大话化。

“当代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当代文化只关注享受而没有了震撼力量”[6]。诚然,大众文化通过电子媒介,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学生的学习情绪,但是,这种图片音像平面化、游戏化的特点,在给学生带来瞬间的感官愉悦和满足的同时,会致使学生的内心空虚孤独,甚至产生生存意义的虚无沉沦状态,最终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构建,从这个意义上说,图像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7]也有人这样解说阅读的内涵:“从稍微狭窄一点意义上说,阅读意味着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的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8]综合以上说法可以得出:图像阅读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是平面性的、不深刻的;文本阅读让人边阅读边思考,在头脑中再现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意境,是一个再创造的审美过程,二者不可代替。语言文字永远“是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与作者思想情感的桥梁和渡口,而且是唯一的桥梁和渡口。理解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始终离不开语言文字”[9]。那种长期依靠图像资源进行语文教学策略是不明智、不科学的,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阅读能力的发展。

3.媚俗不能代表现代审美

“媚俗”是个引进的概念,译自德文“kitsch”。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之生命之轻》里提出:“这个字源于上世纪中之德国。它描述不择手段去讨好大多数人的心态和做法。既然想要讨好,当然得确认大家喜欢听什么。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个既定的模式思潮之中。Kitsch就是把这种有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感情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连自己都会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对于“kitsch”,《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的解释为:投大众所好的无美学价值的艺术或文学/拙劣的作品。由此可见,迎合、模仿与虚伪就是媚俗文化的本质特点。在这种模式下,媚俗文化里缺失了艺术审美的真实性和原创性,就不能够代表当下大众文化环境中的现代审美。所以在大众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就要学会以勇于反思和敢于批评为利器,提高自己的文化鉴赏能力,让中职学生准确区分媚俗与现代中国文化审美差别,懂得文化审美的原创性与媚俗文化的模仿与剽窃。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2001(9).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曹明海.大众文化与经典阅读.山东图书馆学刊,2008(2).

[5]徐怀谦.书话阅读:时尚与经典.光明日报,2003(7).

[6]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凡迪克著.作为话语的新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9]袁微子.小学语文教材教学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时尚中职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