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2015-05-07李树峰
李树峰
(获嘉县第一中学,河南 获嘉 453800)
造就高品质学校是学校的大质量观,建立一支教艺娴熟、专业扎实、师德高尚、终身学习的教师团队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造就高品质学校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师专业成长是关键,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是基础。在三年的行动研究中,我们树立了集体备课观、校本培训观,实行综合评价、名师引领,实现了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学校的不断进步。
一、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的同时必然要求教师合作探究,而集体备课打破了以往教师单枪独战、相互封闭的状况,是教师合作探究的一种最有效方式。
为了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我校在组织全体教师多次研讨之后,形成了获嘉一中集体备课制度,用制度规划行为,克服教学思想上的经验主义倾向,避免行为上的墨守成规,强调常备常新。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狠抓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落实大备课观,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体现一定理念的教学能力,包括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的能力,理解和选择设计理念的能力,分析和调整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等等。
1.通过说教材落实课标,把握教学方向。
我校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必须把握好本学科整个学段的教材,并鼓励了解更高学段本学科教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高屋建瓴,从整个学段的高度讲授一篇课文、一节教材,避免零打碎敲。学年开学前,教研组开展“说教材”活动,要求教师整体把握学段教材,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教材分析,画出思维导图,描述知识的上下位联系,制成PPT,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登台演讲,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进行讨论交流,真正理清教材的三大体系。
2.通过三次备课完善课堂教学,把握教情学情。
主备先行:主备教师对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谋划,写好教案,制好课件,并按本组人数打印好教案份数,于授课前一周交由备课组长审查,然后及时分发给本组成员,以便下周集体讨论。
(1)集体讨论
教师围绕教学进行交流和对话,对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实施、学法指导等方面交流切磋、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而发挥集体智慧,挖掘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二次备课
集体备课的众人智慧要体现于动态的、生成的、具体的课堂,必须在教师执教之前,结合自身和学生实际进行个人修改才能实现,这里的个人修改我们称之为“二次备课”。
实践证明:集体研讨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知识准确;二次备课则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
(二)通过赛课研课,提高教师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时空,积极有效地实施所设计的教学计划,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控制教学情境生成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把握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应用教学机智,等等。
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我校建立了赛课听课评课磨课制度,以赛促教,以听促教,以评促教,形成长效机制,提高教师教学实施能力。
听课,又叫观课,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快捷方式。听课可以直观地发现同行的教学优势、面对相同的教材、相似的学生,在对比中寻找差距,汲取他人长处。我校要求听课时把握重点:一听教师主导;二看学生表现;三比教学创意;四悟教育智慧。
评课,又叫议课,学校重视课后评课,评课犹如点睛之笔,构思灵妙处、设计精彩处、主题拓展处、见解碰撞处,都是评课不可忽视的重点。评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探究性,客观地分析同行的教学设计,比较感知教学创意,碰撞教学理念,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增强。
磨课是在观摩的基础上再提高,是理性地选择教学策略。磨课出亮点,磨课出创意。悟课,可以深度拓展课程资源,创新设计学习流程。
(三)通过课例研究,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理念,对自己的教学分析评价、发现问题、查找原因、进行反馈矫正的能力,包括把握学生的课堂表现,收集教学实施的有关资料,分析整理,运用结果反馈矫正,等等。
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化为研究型的必由之路,教师通过反思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而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我校建立了教学反思制度。
1.个人反思。
我校要求教师从以下四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一课一思:(1)教学中得与失。回顾、梳理和剖析“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作重新设计,为以后再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2)教学中闪现的瞬间灵感。课堂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及时捕捉这些智慧的火花。(3)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现。记录并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独到的见解和发现,对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为以后拓宽教学思路做准备。(4)学生的困惑。有时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同问题和困惑,可以促进教师寻找和探求更好的方法。
2.同伴反思。
为了引领教师进行课后反思,我校积极开展 “推门录课”,以听评课为杠杆,对课堂教学由整体到细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性思考。评课后,备课组将讨论过程和结果形成书面评课记录上交科研处,任课教师写出不低于500字的课后反思,一并上交。
有议有评,评后有思,课堂就在这样的评和思中不断改进。实践证明,加强集体备课,增进了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在集体备课中逐渐提升,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促进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
人只有不断学习,才会充满力量,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会获得力量。我们加大校本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增强针对性,在培训方式上强调实效性,在培训效果上注重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一)分层确定培养目标,增强针对性。
针对教师个性特长明确培养方向,制订培养计划,帮助、扶持、督促青年教师钻研业务,缩短成才周期,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领。
1.对新上岗的教师,指导他们构建一种教学方式,熟练五种教科研方法。
2.鼓励有经验的教师和教研组长,引领研究教学模式、学科思想、教育规律,使他们成为特色教师。
3.中层和班主任,引领研究教师心理、学生心理、人性化管理制度、高效管理机制,使他们在教学管理、班级管理上更好地发展。
(二)分层确定培训内容,增强实效性,突出三个层面。
1.教育理论层面。
利用教师读书制度和专家讲座,重点解决课程教学观与学科教学观的问题。
(1)读书交流
学校建立了教师读书制度,教师结合读书内容联系工作实际完成反思性读书笔记,制作PPT层层选拔进行全校交流,教导处每学期对教师读书情况进行调研、考评和总结。
(2)专家讲座
不定期邀请课程改革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等到校举办讲座,就教学理念、教学技术、课堂诊断等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2.课堂教学层面。
开展专题培训、展示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学理论和技术水平,重点解决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的问题。
(1)举办专题培训讲座
每学期学校组织一批专业过硬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定期为刚踏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进行业务、心理、技能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2)教师基本功培训
学校教导处每学期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粉笔字、教学设计、文本解读竞赛,提升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
(3)跟进式培训
学校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再提升,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教材教法培训。
(4)展示交流
学校为教师搭建多种交流平台,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赛课研讨,参加校际合作、同类课题协作组活动,拓宽视野、取长补短、形成特色;采取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教研方式,组织教育叙事、同课异构、名师课堂活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3.专题研究层面。
开展课题研究和课例研究,重点解决课题思想的问题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转化的问题。
(1)课题研究
教师的课题研究是着眼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教研活动中,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把教学反思中的困惑、问题梳理、提炼成为校本研究的主要课题。
(2)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基于课堂教学情景的专题研究,是综合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堂诊断、观课议课、教学反思的研究。
校本培训是对教师最好的帮助,通过校本培训的有效实施,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了师资队伍的实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三、实行综合评价,促进团队整体提升
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获得专业发展,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以往评价中过多地侧重了教师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量和工作效果等内容,教师之间因缺少合作而难以获得真正的成长。为发挥好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我们着重从教研组和师徒两个层面对教师教学实行综合评价,有效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以教研组为单位综合评价,促进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提升。
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了综合式的评价制度,把一个教研组作为一个整体,对教研组的评价作为认可或奖励个人的依据,使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为同伴合作达标。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改变了过去教师保守、封闭的工作状态,代之以开放、和谐、浓郁的教研氛围的形成。
(二)师徒综合评价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成长。
学校新教师较多,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加快成长,我们在原来“师徒结对”的基础上,采取师徒综合评价,即将“师傅”和“徒弟”二人的工作效果、成长状况综合在一起评价,只有“师傅”优秀或“徒弟”优秀不能算优秀,只有师徒二人都达到目标才能算优秀。师徒综合评价,使“徒弟”的学习与“师傅”的指导变得主动而有效,使师徒二人的工作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四、发挥名师作用,引领队伍发展
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办学条件是师资,师资中的关键是具有一定数量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对许多教师而言,如果没有新形势的要求,那么他们大多安心于现状,不会主动改变教学观念。为此,我们认真分析教师现状,从抓名师着手,引领教师队伍发展。
(一)建立制度引领教师可持续发展。
建立名师评比制度,我校根据教学业绩设置不同的“名师”梯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每一个梯级具有不同要求。从思想素养、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水平、教学实绩等方面每年进行一次评选,引领教师在现有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发挥名师辐射带动作用。
评名师时看能力、看质量、看贡献,获得名师后看责任。我校以“名师工作室”形成辐射源,通过名师课堂、课题研究、课例研讨等较为系统的培训或培养方式,带动各学科教师教学能力在不同的起点上实现最大发展。在名师的引领辐射下,教师在各自的平台上展示自我,在成功的喜悦中理解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探讨教学行为的转化,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我校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探索和实践中,提升了教师的知识视野、业务视野、文化视野,形成了民主和谐、同伴互助、团结协作、合作探究、务实崇真的教研文化氛围,在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蒋伯翰.集体备课的困惑及务实之道[J].教育科学论坛,2007,(9):30-31.
[2]罗菊玲.浅谈如何发挥好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J].教育革新,20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