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新闻能力的培养
2015-05-07侯月
侯月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新闻能力的培养
侯月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伴随着新媒体、自媒体、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之下,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实践和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颠覆性”挑战,迎战未来新媒体更加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就业门槛进一步抬高的客观情况,如何快速转变传统教学观,更全方位、立体地塑造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能力成为所有高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在播音主持专业能力的塑造上,新闻能力素养的培养更应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从新媒体环境对传统播音主持教学的影响、传统播音主持专业新闻能力培养分析和在新媒体环境下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新闻能力素养的培养研究所做的有益尝试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新媒体 播音主持 新闻素养 跨专业教学 微平台建设
一、新媒体环境对传统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影响
1.“语境”——新媒体环境下全新的播音主持话语体系。
新媒体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自从新媒体诞生以来,就对传统媒体产生一系列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作为传统媒体工作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播音与主持专业,也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下面临传统教学的瓶颈。新媒体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就是重新塑造了播音主持语言教学的 “语境”,这个“语境”简而概之,是变化的、与时俱进的、多语态的、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语言环境。时代发生变化的同时,如果播音主持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语境下的培养模式上,教学就更加滞后于实践,这必将进一步加大播音主持专业的就业难度。从近几年新媒体飞速发展后的播音主持发展现状看,一大批新媒体主持人正在占据媒体的一席之地,他们多数是从新媒体起步,随着影响力的逐步深入,影响领域逐渐拓展到传统媒体,成为一股新兴的媒体播音主持生力军,与此同时,一种新媒体的话语环境已经成形,从央视《新闻联播》改变话语表达样式,亲民接地气的话语表达成为时政播音走下“神坛”的典型案例来看,如果播音主持的教学不思考如何创造性地培养新媒体环境下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适应新“语境”的能力,那么当时代的浪潮翻涌而至的时候,对于播音主持艺术来说这个传统却仍尚显年轻的专业必将受到进一步影响。
2.“语态”——创新的语态与姿态。
孙玉胜曾推出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说起》,当一种新型的话语形式适应了时代的变化,战胜了传统的“播音腔”、“报幕员”、“自说自话”的话语形态,走向了说百姓爱听的话,用百姓爱听的方式说话,成为影响媒体话语变革的第一股力量,一大批新型主持人就此诞生,并且对播音主持的教学影响深远。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强大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微博、微信快速传播、短小精悍,影响着受众获取信息和制造信息的方式,白岩松与欧阳夏丹曾将2012年十八大报道期间尝试改变传统时政新闻的话语样态入手,并称之为“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语态①,也明确了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语态”的改变势在必行,这要求在岗的播音员主持人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对个人语言特色能力的打造,以及新闻突发、快速、时效、视角的挖掘和阐释能力,而当媒体已经开始迎合“语态”进行创新和改变的时候,艺术教学的滞后性就愈发明显。
3.“语用”——实践能力与个性的要求更高。
新媒体环境下,众多信息纷至沓来,传统媒体在与网络媒体及新媒体的抗衡中压力陡增,而新媒体凭借其宽阔的平台、更广泛的受众、更全面的解读、更特色化的打造,使新媒体在与传统媒体的抗衡中逐渐崭露头角,传统媒体是“我说你听”,而新媒体是“我随便说、你随便听”,甚至是“你想要什么,我说什么”,受众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节目,随时收看自己喜爱的主持人或播音员的作品,随时发表评论,随时互动。如果说传统媒体的节目仍然像传统百货的话,则受众只能在有限且固定的范围内选择性地收看;新媒体环境就像网络大卖场,受众可以任意挑选不受限制。在此基础上,谁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就成为制胜法宝。作为未来播音主持队伍的生力军,教学并不能以单纯引导学生最大化获取“收视率”为目标,“去低俗化”仍然应该成为未来媒体从业者的戒律,但充分鼓励和培养学生挖掘个性、塑造个性,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多元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应该成为在新媒体环境影响下教学思路变革的一个方面。
二、传统播音主持教学法对学生新闻能力的培养
在前文阐述了新媒体环境对于播音主持教学影响的几个方面,要探讨传统教学和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型教学中学生新闻能力培养的研究,就不得不溯本追源,先探究传统播音主持教学法对学生新闻能力塑造的培养方案。传统播音主持教学中对于学生新闻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播为主。
传统的播音主持教学法中关于新闻能力的培养是 “以播为主”,大量的教材和实践都落实在学生播新闻的能力上,并注重了新闻播音能力的深度和广度,力争形成统一规范的新闻播音要求。以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权威教材《中国播音学》为例,分别在第四编和第五编中涉及新闻播音能力的培养,在第四编广播播音与主持中,运用一章详细介绍新闻播音的原则和技巧,在第五编电视播音与主持中则占用三章的篇幅,分别从电视新闻传播分析、电视播音员的荧幕形象、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三个角度进行阐释。相较于《中国播音学》的概述性和统领性,《实用播音教程》则增加了大量训练材料,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明确新闻播音的基本特质、规范、原则和技巧,以此培养学生专业的播报新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往往是区分专业出身播音员主持人和非专业出身播音员主持人的有效特征之一。
2.播说、播析、播评结合的语言能力塑造方案。
伴随着媒体的发展,传统的新闻播音虽然仍然是构成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始终在传统媒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伴随着电视新闻语态的发展变化,对于播音员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要求已经不能单单停留在播音上,大篇幅的解说、评论、说明、出镜采访报道、即兴口语表达都成为对新闻能力的拓展要求,以中国传媒大学为引领的众多高校也明确洞悉了这一要求对于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重要性,纷纷开设了相应的即兴口语表达、新闻评论等课程,在保证以新闻播音能力为核心能力的基础下,延伸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即兴语言组织能力,逐渐形成了以新闻播音为主,同时结合播说、播析、播评结合的语言能力塑造方案。
3.具备一定的记者素养。
在保证传统播音能力的塑造,并结合一定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训练要求下,对于新闻能力的培养上,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新闻知识和记者素养也成为教学界的共识,记者素养从哪儿来?大多数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为播音主持专业出身,对于新闻专业知识进行教育的能力尚显欠缺,而专业的新闻专业教师又往往不能理解和把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对新闻能力塑造上的特殊之处,使具备记者的素养流于形式,如使学生能够简单地掌握出镜记者的能力,具有采访报道的能力,而大多数教学也停留在这一阶段,没有继续深入下去。
三、传统播音主持教学法新闻能力塑造方案存在的问题
综上分析,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在要求之中孕育着新的契机。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可以体现为一方面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影响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语态,另一方面新媒体亦由于自身的发展仍需大量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和规律。二者互为借鉴、互为补充、互相完善,尽管传统媒体受到较大影响,但是可以预见的是新媒体的发展并不能带来传统媒体的消亡,因此,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该思考在未来若干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存的环境下,如何发展自己的特色之路?而对于播音主持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新闻能力的培养,亦应与时俱进,探索在传统教学法上的新思维与新方案。在传统播音教学中还尚存的问题有如下四点。
1.播的能力好而不会说。
传统教学重视播音能力的培养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播的能力好,而不会“说”,脱离了播音稿件,口语创作能力就受到影响。媒体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评价也往往是播得不错,而口语能力较弱。口语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就业的软肋。
2.无稿播音能力有限。
播音学中讲究学生要做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但传统播音主持教学模式中对于口语能力的培养仍不够全面,或大多数院校还都在口语传播能力培养的探索之中。
3.实践动手能力弱,不能适应媒体的客观需要。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一个就业客观实际上,大多数的毕业生很难在第一时间走上播音台播音或直接成为主持人,尤其对于新闻专业的就业上,多数要求播音员具有几年的记者经历,才能走上主播台进行播音。目前,大型直播、准直播、全程直播越来越多地占据新闻节目的江山,传统的播新闻节目数量在减少,直播状态下需要的更是专业的新闻能力和新闻素养。而播音主持的教学法是立足于为媒体培养播音员和主持人而设立的,中间缺少学生进行媒体后“过渡阶段”的能力培养,导致一个现状就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进行新闻节目或栏目后,往往要先从事新闻记者的工作,在这一点上,就呈现出语言标准而新闻能力不够的问题,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新闻能力上、实践动手能力上都要弱于新闻专业学生,为进一步从事播音工作增加了障碍。
4.缺少新闻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打造。
传统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法对于新闻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打造存在欠缺,已经成为当下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实际中的一道鸿沟,急需专业教师和科研团队,结合对于未来媒体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和预判,进行新闻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打造。
四、我院在培养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新闻能力的新举措
1.跨专业设置课程,新闻、编导、主持三个专业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共同打造学生的新闻能力。
结合我院编导、主持、新闻三大专业并存的基础上,三个专业的教师团队进行整合,跨专业进行课程设置,由新闻、编导、主持专业教师组成教师团队,由科研团队提供支持,教师团队共同备课、确立完善的教学方案,分工明确,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由教师团队完成整体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新闻专业的教师负责讲授理论,编导及主持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创作,教师团队定期开会商讨进度,在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互相补充和完善。如已开设多年的针对播音主持专业大三学生设置的 《新闻评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直播与现场报道》三门课程,就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跨专业的联合授课,使学生在模拟媒体环境、准直播的环境中进行新闻能力培养,学生受益匪浅,教学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2.大运动量、大板块的实践练习。
在联合授课的基础上,专业能力的培养继续坚持张颂先生提出的“大运动量”原则,实践授课坚持与理论授课紧密结合,紧跟理论教学进度,进行大运动量、大板块的节目实践练习。将学生分组,并进行有效分工,要求每组在每周内制作完成一档至少三十分钟的节目,前期的策划、采访、制作都按规定完成,并在演播室进行准直播状态下的节目展示,完全应对媒体大强度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胜任媒体的工作要求。
3.模拟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工作机制。
在进行了跨专业的备课、教学互补、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新闻能力,鼓励教师团队带领学生进入到专业的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工作机制中,学生要求定期报选题,开选题策划会,选题通过后,由学生自由分工,进行全程节目制作,按期上交成品,教师团队会定期邀请媒体从业者进行统一评判,判断学生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差距,并为进一步使学生的新闻能力适应媒体的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4.搭建媒体—教学互动平台。
我院目前也在积极与当地主流媒体进行接洽,积极推进媒体——教学互动平台的搭建,这一模式是受到中国传媒大学《主播新鲜看》的成功实践案例,也是未来众多高校应该积极努力为学生搭建的一个平台。我院目前已与吉林教育台、吉林电视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等签署学、研、产合作协议,在此合作协议的基础上,正在群策群力,期冀能进一步推进学校和媒体合作研发节目,学生和专业媒体人共同搭档主持的模式。
5.搭建网络“微”平台。
网络平台宽广而可利用空间更广阔,播音主持教学也应该将实践平台延伸到网络上,目前,我院正在积极构建网络“微平台”,为学生在网络平台搭建一个“模拟节目制作播出平台”,并进行一定的宣传和推广,使学生及早进入新媒体环境中对于学生个性展示和创作能力的角色要求中,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定期推出作品,吸引受众的关注,并能在某种程度上推进学生就业。
五、更多思考
1.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课程已经开设三年,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果,学生经由此门课程的训练,能够基本适应媒体的需要,同时我院培养了一批电视新闻播音员和主持人,已经有能直接胜任直播节目的主持人,教学成果初步显现。
2.不足之处。
作为一种新型的尝试和实践,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媒体—教学互动平台的搭建仍然存在较多阻碍,媒体收到收视率和广告效益的制约,不敢轻易选择年轻面孔出镜,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如何推进合作平台的搭建,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成功搭建网络微平台,都是亟须继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未来设想。
针对几年来教学积累的经验,希望在未来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新闻能力的培养,探索最佳模式,推出合理完善经得起考验的教学方案,形成特色和风格。
[1]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1.
[2]吴弘毅,付程等主编.实用播音教程(第一册至第四册)[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
[3]罗莉著.当代电视播音主持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0.
[4]仲梓源著.当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
[5]韩景洪,张岳石编著.新闻采写技巧[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4.
[6]刘海贵著.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
[7]仲富兰著.广播电视评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
[8]王振业,李舒著.广播电视新闻评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
[9]姚喜双.播音主持语言评价的发展[J].学术前沿论坛,2008.
[10]庄殿君.改进文风—让主题报道更好看——谈央视十八大报道的创新[J].电视研究,2013(1).
[11]王晨瑶.浅议十八大以来新闻话语方式的变革[J].新闻战线,2013,2.
[12]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为了美好生活新愿景.岩松夏丹十八大观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专业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