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
2015-05-07王石径
王石径
(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论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
王石径
(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主要特点。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不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而且对大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产生直接影响。本文以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为切入点,阐释了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举措。
新媒体时代 高校辅导员 职业道德建设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工作能否有效开展,与辅导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职业道德定义为“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是在一定时期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所需具备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辅导员与大学生、辅导员与大学校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随着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高速发展,以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33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的重要载体。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大学生身心状态,与大学生沟通交流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的常态。新媒体时代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日趋重要。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价值
新媒体时代需要辅导员更多的工作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辅导员全天候、随时随地可以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和疑惑,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摆脱困惑。新媒体时代需要辅导员具有更全面的知识技能储备。面对新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辅导员需要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主动学习,全面了解并掌握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最新知识和动态,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否则,面对一些前沿的新知识和新动态,极可能陷入学生知道、辅导员却不知道的尴尬局面,进而挑战辅导员的教育权威,影响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新媒体上各种思潮交流碰撞,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也会对辅导员的政治信仰造成干扰,甚至让一些辅导员思想困惑,信仰迷失,理想淡漠。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需要辅导员有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必须坚定信仰,才不会动摇精神支柱。新媒体时代的辅导员工作客观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需要辅导员凭借自身职业道德自觉自愿的真心投入。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结合当前时代发展主要特点,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一,在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把职责同道德义务、良心等道德感情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荣誉感,增强辅导员队伍的战斗力。其二,在新媒体时代,辅导员职业道德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部分,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将促进高校教师整体道德风范的不断优化。其三,在新媒体时代,辅导员职业道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乃至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问题
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基于一定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12万余名专职辅导员和4万余名兼职辅导员职业道德状况总体良好,但对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相关要求,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辅导员岗位能力素质不够全面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部分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出现了不匹配、不适应的状况。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多个连接全球、联动中国的重要新媒体平台迅速成长壮大,纷繁多样的信息内容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加剧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新媒体时代开放的传播平台和平等的话语体系,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成冲击,对辅导员岗位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关键阶段,心理、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新媒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部分辅导员缺乏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和创新思维,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的理论基础和职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出台了不少有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文件。但在高校贯彻落实中,缺乏针对辅导员群体的具体制度和措施,没有针对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岗位特点建立行之有效的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辅导员实际工作主要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展开,新媒体是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工作内容灵活性较强、工作过程较隐性等特点,高校对辅导员职业道德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滞后,工作机制不完善。在日常管理中,重辅导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提升,针对职业道德的过程管理较少。在岗位考核中,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来评价辅导员职业道德状况。从而使日常管理和岗位考核等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未能对辅导员职业道德状况作出客观公平的考核评价。
(三)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不够明确
尽管国家颁布了支持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一些优秀人才从事辅导员事业。但是一些高校辅导员选拔标准不够明确,辅导员入职后培训体系不够健全,造成辅导员岗位的人岗匹配度不高,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对于辅导员的客观要求。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工作配套支持政策不足,对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与辅导员晋升、职称评聘、进修深造等关系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往往得不到真正落实。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不高,广大师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不强。辅导员找不到向纵深发展的职业路径,积极性受到挫伤,职业认同感降低,缺乏提升职业道德的动力。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举措
(一)进一步严格辅导员准入标准
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在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基础上,否则,职业道德就无从谈起。因此,把好准入关是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需求日趋多元,新媒体颠覆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各类新媒体平台上思想碰撞日趋频繁,文化交锋日益明显,在不知不觉中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三年一个小代沟,五年一个大代沟”。辅导员必须具备新知识、新技能,拥有开阔的眼界视野、复合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创新工作方式,与学生无代沟地沟通交流,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引导学生的思想成长。要通过明确严格的辅导员准入标准,选拔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能力的辅导员,进而提高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提出,要抓住辅导员职业道德培养重要环节,教育引导辅导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因此对于严格标准选拔出的辅导员仍需要通过培训来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提升岗位工作技能,加快职业道德的养成。职业道德建设也是一个道德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必须通过辅导员对职业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承担起育人职责。要完善现有的辅导员培训体系,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在具体落实上将职业道德摆到突出位置,贯穿辅导员培训的各个环节。将辅导员自我学习与组织培训相结合,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业务知识进修和专业知识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进一步健全辅导员考核机制
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发展是一个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完善的过程,高校对辅导员道德考核和评价要制度化、规范化,体现出新媒体时代对辅导员职业道德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针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战略任务,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结合时代特点,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机制,全面考察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状况。还应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结果在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向职业道德高尚的优秀者倾斜,将考核评价结果与辅导员职称评聘、提拔任用、教育培养等紧密结合起来,激励辅导员不断夯实自身职业道德基础。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1-16.
[2]袁贵仁.大力加强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J].求是,2004(9).
[3]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2(1).
本文系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滑时代”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湖北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014187)、华中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实证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