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民俗方言词汇考绎
2015-05-07王启俊
王启俊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 语数教研室,安徽 巢湖 238000)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民俗在时间上延续,在空间上拓展[1]。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亦是深藏在百姓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方言是语言因地域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百姓交流信息基本工具,是地方民俗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构成要素。《礼记·王制》云:“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地域不同,民俗有异;东晋常璩亦在《华阳国志》曰:“此使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民俗不同,记述方言各异,从方言角度体察民俗风情,方言与民俗互融互现。民俗是往往第一性的,民俗词汇会记载着即时的民俗,但已经消失的民俗往往会留存和记忆在民俗词汇中。
巢湖流域处于安徽省中南部,文明久远,民俗丰富。巢湖民俗来自巢湖百姓的生活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活动方式和生活形态,巢湖民俗方言词汇积淀和体现巢湖的民俗文化,记载巢湖流域的民俗人情。一个民俗方言词往往就是当地一个民俗事象。
陶立璠先生(1987)在《民俗学概论》中把民俗分为四类[2]: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口承语言艺术。本文以此为参考,依据巢湖民俗生活形态体现的民俗事象,斟酌分为八小类,与此相应的巢湖民俗方言词也有此划分[3]。
一、生产类民俗方言词
社会生产活动是其他活动的基础。船家捕鱼撒网,农家春种冬藏,山民种麻采药,各具形态。
活水、筛镜、红头:按旧俗,木船竣工下水,渔家称之“活水”,活水时焚香放炮,中舱挂一米筛,贴红纸,悬挂明镜,曰:筛镜,乃驱邪之物;并杀雄鸡祭牲,将鸡血淋船头龙口,名曰:红头。祭牲后将鸡放进船舱,并祈祷:“元宝进仓,万担归舱”。在船头正上方挖一浅洞或放一龙洋银元,寓意如龙得水;或放顺治年间铜钱,寓意船入江河,顺风顺水。
板罾子:罾,鱼网也(《说文解字》)。板罾是巢湖水域农家用的棉纱布做的小网,张口面积大约在10平方米左右,用竹竿做支架固定于一端,另一端可自由浮动在水面山下。捕鱼时轻放板罾于水底,置香饵于水面,适时上提,自有收获。
戽水氹子:巢湖有俗语:“满堂鱼乱打花,无网无叉相者它。”戽氹属于无网涸泽而渔。
观察一处沟渠或水凼,两边打坝,截住鱼虾外逃。用脸盆、水车等尽量舀抽干凼中水,老少齐上阵,围追堵截“凼中之蹩”,尽收其有。
捿网:巢湖百姓早期手工织网,一根木杆下面置一稳定用的三角底架,木杆用来挂网,织网人手拿竹梭在网眼间游弋,不时而成,最初俗称“捿网”。民间织网主要集中在巢湖南岸沿线,女子大多不务农田,专职捿网。
树丫开花,泡种育芽:每当冰雪释然,春水涣涣,椿树冒嫩黄牙,育芽播种季节如期而至。播种育芽是精细的活,需能手操作。稻种浸泡两日捞出干燥适时洒水,稍待稻尖嫩芽露尖尖角便可撒种。旧时认为“泡芽”孕育着丰年,由专人专屋操作,女性禁入,虔诚而神圣;撒种当日,农家杀鸡备酒作食以祀田神。
吃田柺子:又曰“开镰”“尝新”,无论收麦还是割稻,农家皆鸣鞭炮以谢田神馈赠。大多择田收割几捆,加工成食,或邀请亲邻共飨。细心厨妇在煮新米饭还放几根稻穗随锅蒸熟,取“正熟”谐音,寓意丰收在望。吃田柺子需与狗饭一碗,传说谷种是狗历经多难辗转而来的。
夹秧泥:又叫捞秧泥,巢湖流域沟河纵横,河底沉积肥沃淤泥,在肥源缺乏的年代,淤泥是廉价农肥。农家撑船下河,双手握一类似挖掘机头的捞泥器具,扎进河底,将腐泥“含”起放进船再卸到岸。处理后将秧泥散于秧田,以备禾苗生长所用。
乌头子:稻田除草工具,呈橄榄状,长约10余公分安有齿钉,安装两米长的竹竿把上,在稻棵间来回拖动刮草;此时苗高天热,深味“粒粒皆辛苦”。巢湖区域有农谚:“稻根作痒,不抓不长”。乌头子曾长时间服务传统农耕,功不可没。
掼苗桶子:掼苗桶是巢湖流域有地方特色的稻作民俗。掼苗桶子是约正方形状木桶,长约一米五、高约七八十公分。掼苗桶底部有两根伸出桶外略向上翘的拉杠,以便在田里自由移动。掼桶跟收割人后,稻捆递给掼苗人,将稻谷举起急速一掼,稻粒猝然落桶。秋收季节,“吭哟吭哟”的掼禾声此起彼伏,场面壮观。
抢场、塌场:抢场是秋收时节紧张而富有邻里亲情的紧急农事活动。稻谷脱粒或晒谷耗时费力,最怕忙时风雨急。如暴雨不期而至就要急速抢着脱粒收场,乡亲都会赶来救急,民间称之为“抢场”,若抢场不及,则叫“塌场”,唾手之果付之东流,或会影响来年生计。
跟猪、跟牛:家禽粪为农田主肥料的年代,养猪也看中粪便,家家备有粪缸,生产队有大粪坑,俗言曰:“养猪不赚钱,回头望望田”。村童几乎每天巡逻在村头巷尾,跟着出圈溜达的猪后面,第一时间捡粪,丢了猪粪有时还遭到训斥。集体经济时代,猪粪可以直接交规生产队算作工分。“跟牛”与此类似。
闹稻秸子:巢湖方言词汇之“闹”亦有二次索取义。乡村青黄不接时,百姓常把留作饲料高粱秸秆或稻草中的残存谷粒重新敲打,或得许稻粱,用以糊口,勉度时艰。曾经物质的匮乏可想而知,时人应珍视现时富足的生活。
泥囤子:农家自制收藏粮食的泥土器具,主要用冬藏稻麦,外形像一个上下细中间粗的坛子,是用黏性黄土和稻草茎为原料满工细活而成的。顶部有进口,中部偏上方有方形小闸板门,虽透气通风不足但可防鼠。
挂种子:巢湖农家储粮很科学一种民俗,即把玉米、高粱、辣椒等种子经太阳暴晒后,或悬于屋内门梁通风,或挂在门外屋檐下晾干,防鼠防霉,以备来年。悬挂在墙壁上的玉米,成排成行,远望像是幅幅油画,煞是喜人。
拾二麻子:巢湖苎麻遍地,“春抽绿夏剥麻,初秋能剥两三茬”。散落的苎麻秋凉风起便干枯,山民常剖麻秆捋去残存麻丝,用来编鞋结袋,或用或售。山区的伙伴们常成群结队在山野地头捡拾麻秆,卖钱所营笔墨玩具。
倒花生、倒山芋:巢湖方言词之“倒”有二次收获义。花生山芋埋藏泥土,初收匆忙会有遗漏,稍待农闲百姓拾遗捡漏。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夕阳倒花生。极少量散落在地里的花生“倒”出后归私人所有。“倒山芋”与此类似,一分刨挖一分收获。
二茬稻子:或称“稻孙”,早稻收后,稻茬会长出新苗结出短穗,农家称之为“二茬稻”,收成不尽如人意,但也可救急。书画家米芾无为做官戏称之“稻孙”。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记述来历:米芾与僚佐秋日宴饮于城楼,遥望田野一片青绿,询问老农:“秋已晚矣,刈获告功,而田中复青,何也?”老农答:“稻孙也。稻已刈,得雨复抽余穗,故稚色如此。”
老布:巢湖流域先民纺纱织布由来已久,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嫁作人妇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纺纱织布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种棉,自纺纱,自织布。这种布质地厚实、粗糙,称之为“土布”、“老布”。
挂门套子:多是指在春节期间,农家生产了过剩的蔬菜瓜果,或是春节屠宰“年猪”,或是财神菩萨像等之类,不便赶集销售,便通过亲戚引荐,上门推销,物品多挂在人家门上,一般过了正月十五才上门收费。
草城街:销售柴草为主的街道,位于巢湖城北。据史籍与口碑相传,巢城自元朝始建砖城,疏浚了以护城为宗旨的环城河。为城防安全,北门是进出原巢城的主要通道,河上仅设吊桥,制约了百姓采购生活燃料。乡民遂自发在入城处,形成了销售柴草的瓦肆,遂命名“草城街”,历数百年,今日犹存。
二、生活民俗方言词
生活民俗来源地道的百姓生活,不经意处的衣食住行生活形态,折射出地域民俗的多姿多彩。
托巴、过肩:农家补衣之法,衣裤如被钩刺小孔,则用柔布块贴其上,走S线将破损毛边拧起来,曰“托巴”;“过肩”缝补肩或膝盖部,所用布块较大,考虑肩胛膝盖处弧度的起承转合,做好不易。巢湖有方言“女人停当上天,才会衣衫过肩”说法。“停当”者,手巧心慧也。
汰衣裳:山村水乡或平原沟渠姑嫂往往结伴漂衣洗物,巢湖人称之“汰衣裳”,是很唯美的民俗风景,或会让人产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或“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浮想。
看家毛、鸭骚子:男孩理胎发,于其脑后留毛一缕,戏称看家猫(毛),寓意护家如猫,或形象称之为“鸭骚子”,寓意孩子历练成才,“泼皮”有为。“泼皮”,巢湖方言,指生命力旺盛。
粑粑鬏子:盘结头发于脑后的女孩发型,多圆形,称为圆髻。巢湖方言称之为“粑粑鬏”。未婚女子作鬓,女子已婚作髻,巢湖已婚女子外在标志便是粑粑鬏发型。
鞋靸子:学名“木屐”,两齿木底鞋,轻便,防湿滑,曾是巢湖百姓雨季的必需品。《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汉代有女出嫁穿彩色系带木屐。木屐亦是诗意物象,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髋蛋:农村焐坊孵化小鸡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再孵化的鸡蛋。民间认为髋蛋营养佳品,体虚者尤其男性青少年的营养上品。髋蛋可以用中断正常孵化的办法获取,有些残忍。
嘟粥、扑锅:米水聚集一锅急火沸腾后文火慢煮,“嘟嘟”作响,百姓称之为“嘟粥”,不时有粥漫锅溢出,称之“扑锅”,时人对粥饭几乎都有别样情怀。当年范仲淹幼年贫寒,在寺庙中刻苦读书。每晚他用糙米煮一盆稀饭,凝固后划成四块,早晚上各吃两块,用捣碎的腌菜下饭,即为励志典故“划粥断齑”。
萝卜响:俗称咸萝卜头,吃起来“咯嘣”脆响,清爽怡口。萝卜响搭配稀粥一度是贫困生活的标志,现萝卜响和稀粥重回绿色餐桌。萝卜响子貌似普通,却也不同凡响。相传夏丏尊看望弘一法师时,法师正用餐,米饭搭配小碟咸萝,夏先生不解法师饮食如此粗陋,法师道出“咸有咸的味,淡有淡的味”的至理名言。
鸡心菜:巢湖又名之“鸡脚菜”,学名“荠菜”。可用来包饺子、做春卷等,或是加点面粉稍加炖煮便是美味早餐。《诗经·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
壶把子:又云酒司令,酒席桌上掌控者、参与者,类似晚会的主持人。壶把子在民间酒席礼仪不可或缺,能够调控局面,烘托气氛,做到主尽其意,客尽其欢。
打的敬酒:俗语说“东不敬,客不饮”,“打的敬酒”是东家主人己座到对方的座边敬酒,是尊重对方的方式,是巢湖新兴民俗。
其他:满裆裤子(小儿所穿的不开裆裤)、打尖(因不能按时用餐而临时便餐)、托土基(盖房时自制土砖块)、打爆工(农家盖房邻居帮忙,供三餐不付工钱)、打平伙(凑份聚餐)、饭箍子(焐饭所用的麦秸草圈)等。
三、节令岁时民俗方言词
节令岁时民俗多是缘于先人对五谷丰登的渴望,四季平安的期待,人畜两旺的追求。节令民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直接关联。
灶锅庙子:在乡村厨房锅灶的两个方形烟囱之间,有一长方形门洞,巢湖方言称之为“灶锅庙子”,尊放灶老爷牌位。灶门忌朝正南,南方属火,畏火灾;亦忌正北,北方属水,主寒,喻灶冷而人丁不旺。巢湖流域的春节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在民间诸神中,灶神资格很老,在夏朝已成民间尊崇的大神,《论语》中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之语。
盈门甘蔗:除夕夜关门前,先供门神,后关门上,口念:“关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以长红纸两张,各写“封门大吉”字样,交叉贴在门上。又先红皮甘蔗两支,分别用红绿纸紧束,上插柏枝,靠门上,称为“盈门甘蔗”。民间认为如此可祈祥获利。
欢团:是用糯米、花生、芝麻等为原料做成的糕点,外形呈球状,色彩悦目,味道可口。功用多多,春节拜年,主人给孩子的小礼物就有“欢团”,所谓“拜年拜年,欢团上前”,寓意“欢喜、团圆”。生活中的喜庆日如结婚生子,盖房上大梁等,都会散撒欢团。
吃粑粑子:二月二这天巢湖民间“吃粑粑”,如糯米粑粑、玉米粑粑等,缘由或是粑粑扁圆形的形状易堵住农田下水漏子,蓄水育苗,寄寓农家对花香里说丰年的期待。
搂坟:民俗语“清明上坟在前,冬至上坟到年”,清明上坟时把风吹雨淋的坟墓外观进行修整,修葺培土,在坟茔顶端加一个覆盖青草的“土坟帽”,慎终追远,以示对逝者的思念和感恩。和县人称之“挑坟”。
六月六晒龙袍:梅雨一过,骄阳似火炙烤大地,家家户户都于此时在大门前曝晒衣服,文人墨客会把收藏拿出,透气除湿。民间传说这一天巢湖深水小白龙也出来晒晒龙鳞。
四、交际民俗方言词
交际民俗由内而外,有亲情交往、邻里交往和社会交往三个层面,有称谓、迎送、宴席等诸多内容。
阿爷、家(音:嘎)奶、姥姥:巢湖当地父亲习惯多称“阿爷”、“大大”,也有称之为“阿父”、“伯伯”;外祖母称之为“家奶”;父亲的姐妹,称之为“姥姥”,有时加以姊妹排名序号,即巢湖的“爷”非祖父,巢湖的“奶”非祖母、巢湖的“姥”非外祖母,这一习俗称谓异于他乡。
他大、他妈:巢湖百姓夫妻间的别具一格的昵称,有时用“孩子他爸”、“孩子他妈”或“烧过的、板奶奶”代替,老夫妻间多用“老头子、老太婆”亲昵的戏称。时下流行的“老公”称呼丈夫,百姓多不以为然,因为在旧俗中称东跑西逛的猪等牲口叫“老公”。
回篮子:喜庆日亲朋如携篮带礼来贺,则须回赠礼物,一般是面条、鸡蛋,寓意“常来常往”,或回赠年糕、方片糕,寓意“步步高升”。
娘舅为大:分家对一个大家庭来说似乎不可避免,一般请舅舅出面,巢湖民间有“娘舅为大”的习俗,或许是娘亲所以舅大,相信血亲关系会给予公平的评判。巢湖有俗语:“月无常圆,席无不散”,冯梦龙《醒世恒言》“天下无有不散筵席,就合上一千年,少不得有个分开日子”的说法。
分家出门,也给副碗筷:此习俗富有象征意义,婚后子女独立门户,父辈会给孩子备一套锅碗瓢盆餐具,寓意其有能力端碗掌勺,靠自己打拼未来。
五、人生礼仪方言词
人生仪礼是指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我们国家有“礼仪之邦”美誉,多因礼仪众多之故。
传庚子:巢湖民间婚姻有“三书六礼”习俗。“三书”指订婚过程所用文书:聘书、礼书、迎书;“六礼”指由求婚至完婚全过程,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传庚子”相当于“请期”,又称之为喜帖,是一种红色柬帖,上写有男女双方姓名、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姓名,传庚程序之后,婚事算是明媒正娶。
唱好、和好:是很富有人情味文艺味的新婚闹房方式,一人主唱他人和好,一唱一和中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如唱:“红烛明亮照花堂,鞭炮贺好喜洋洋。花好月圆新婚夜,四海宾朋到新房。”他人齐声喝彩:“好。”唱:“新郎家住巢州府,文韬武略赛子房;新娘聪慧俏姑娘,女红手艺响四方。”和:“好”。唱:“公婆贤良坐高堂,窗红镜明新人房,新郎新娘花样好,明年喜添状元郎。”和:“好。”期间插科打诨,笑声连连。
偷秋:这是巢湖民间求子的一种方式。祈求怀孕的女子,在中秋子夜虔诚拜月后,悄悄摸到他人瓜果地,摘瓜入怀,寓意“偷瓜送子”。后渐渐演变孩童中秋夜随意偷摘他人少量瓜果娱乐活动。
洗三:巢湖民俗仪式。婴儿出生后第三日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福,也叫做“三朝洗儿”。该日请算命先生根据婴儿生辰对应五行推算取乳名和学名。
做九朝、送祝米、回篮:孩子出生第九天举行的庆贺仪式谓之“做九朝”。婴儿从出世算起,第九天为婴儿做九朝。旧法接生易致婴儿感染破伤风,危及性命,到了第八天不发病说明小儿过了“关”,做九朝以示庆贺。娘家要“送祝米”,娘家人来祝贺,肩挑手提婴儿用品,如鞋袜、母鸡、猪肚及若干糯米、红糖、被褥等用具,一应俱全。婿家则盛情置办酒食款待,散席时回赠红鸡蛋、挂面和方片糕等,巢湖百姓称之为“回篮”。
斩脚绊子:旧俗认为幼儿在抓周岁后还不能独自行走,是因双脚被神灵拴上“绊脚绳”,碍其行动。父母在堂屋门槛横放一段头绳,让孩子脚踩两端,一人将头绳快速“咔嚓”一刀剪断,另一人轻推孩子说:“走、走”,仿佛这样孩子就会很快独自行走。
子孙桶:女子陪嫁物品有三件:马桶,脚盆,水桶;是巢湖民间嫁妆中基本的必备品。马桶亦称子孙宝桶,寓意早生儿女健康;脚盆亦称聚福盆,寓意健康富足;水桶亦称财势桶,寓意事业有成;子孙桶里面放红枣、莲子、花生等寓意吉利的物品,寓意子孙满堂,早生贵子。这些寓意温馨,蕴含家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传袋子:旧时婚俗,新妇临门,男家以袋铺地,使新妇行其上进门。新妇走过的袋,又速传到前面铺在地上,名曰传袋。袋与“代”谐音,取传宗接代的吉兆。唐代已有此风。白居易《和春深》诗:“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传毡褥,锦绣一条斜。”也有用席铺地的,叫传席。
怏饭:新女婿结婚三天回门,在酒足饭饱之后,乘其不备,又往新女婿碗里扣饭,让其左右为难,俗称“怏饭”。有待客诚恳实在之意,更多是一种戏谑娱乐。
压口钱、含口饭:死者沐浴穿戴后,在其口中放铜钱;也有在死者口中放饭者,称“含口饭”,习俗认为死者口中必须含物入殓,这样到阴间才不会挨穷受困。
倒头纸:人死后于尸体脚下设丧盆(有的放在头部的前面),不时焚化纸锭。以免死者阴受窘,将纸箔化成灰即为死者送钱,为使纸钱不被外鬼抢去必须在瓦制丧盆中烧化。
其他:落盆(婴儿出生)、头寿子(头胎孩子)、踩生人(听见新生儿首次啼哭的人)、开怀(初次给孩子喂奶)、半作子(半个劳动力)、发八字(准婚姻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开门包(迎娶新娘的开门钱)、压床(请两阳刚未婚男性在新床就寝)、过坎年(本命年)、纸活(冥器)等。
六、观念信仰民俗方言词
信仰观念民俗是一切价值观念中根本和核心的民俗,是人类最古老的民俗,从“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都可佐证。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农历七月七,相传是牛郎与织女银河相会日,俗称“女儿节”,又“乞巧节”。是夜姑嫂在阳台庭院,陈果燃香,祷拜至夜,这是女性的节日,男子不宜参与其中。“女不祭灶”习俗由来已久,范成大《祭灶词》: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把民间祭灶描摹清晰细致,提到“女儿避”,原因之一女人祭灶确是不雅,行祭时扒开灰烬,将祭物埋在其中,如此“扒灰”颇为难听,之二或许灶神是炎帝或祝融等神话人物化身的男性神,为避男女瓜田李下之嫌,但可能是世人臆想,因为灶神性别存在争议。
放生:巢湖百姓多敬畏天命,择日将捕获的鱼、鸟等生类放之于山野池沼,谓之“放生”。此举积善积德,体现在对生命尊严的维护。市场上也有专门为放生准备的动物,有乌龟(长寿之灵)、黑鱼(孝子之灵)等。
扶手子:指专为算命盲人的引路者。民间算命者多为盲人,俗语云:“瞎子瞎,嘴呱呱,呱出纰漏不犯法。”算命先生无法直视对方,仅靠心算手掐,较有说服力。旧时许多地方有专司其业者,俗称算命先生;或坐待求算者至,或执胡琴走乡串村“游算”,游算则需扶手子。
滑头年:又叫寡妇年,无春年民间对一年之内没有“立春”节气的年份的称谓。传说“寡年无春,不宜结婚”,实不可信。
其他如:乌龟席(六人吃饭上下一人、左右两人,形同乌龟)、旋风鬼子(旋风)、起掌断日(民间占算方法,用左手拇指和小指以外的三个指头测算)等。
七、乡音乡调民俗方言词
乡调民俗大多依靠口头传播,是一种群体性的原生态的草根语言,受众深广。
小倒戏:又名“倒七戏”,学名庐剧,庐剧曲调朴实真挚,受百姓喜爱。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有影响的剧目有《讨学钱》、《卖线纱》等。
八、游艺民俗方言词
游艺民俗包括口承文艺、民间歌舞、民间游戏等类,主要为了消遣闲日、调剂身心,是很受欢迎的精神性的娱乐活动。
艄褡子、灯芯子:花灯船表演是巢湖流域特色民俗,艄公又称之为“艄搭子“,独领船头,有问即答,“荤素”应对;花船中间是能歌善舞的少女,民俗称之为“灯芯子”,所唱内容如《李玉莲卖大布》等曲调,乡音俚语,颇受欢迎。庐江盛桥镇的虾子灯、黄屯镇的龙灯等都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
歪歪精舞:又叫“蚌舞”,据说此舞来源于“鹬蚌相争”的典故,经改编充实,鹬蚌性格鲜明,情节风趣完整,为巢湖百姓喜闻乐见。
游青:含山县运漕镇、林头镇等水乡集镇有龙舟竞赛习俗,龙舟在比赛前的预划训练,俗称“游青”,游青时赛手和着鼓点节奏欢唱民歌,随心所欲,活泼畅快。
黄泥炮:农家孩子玩泥巴游戏,把黄泥炮急速翻扣在地上,炮底“嘭”的炸开,双方互相比较炸开面积的大小,要求对方给予泥巴补上。
由于民俗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的特征,如岁时民俗和人生礼仪方言词汇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或异称而同质。有关春节、婚庆和孩子出生等系列民俗,民俗方言词的称谓皆有一定的相似性,如“传袋”、“喝好”、“洗三”等。民俗还具有传承性和传播性的特征,由于相近的社会的、民族的或区域的因素影响,人们往往会有相同的社会心理因素,因此有不少巢湖民俗方言词,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讨饭歌”、“板凳头戏”等方言词,在他乡也必然有不同称谓而客观存在。
民俗是在群体中产生、依靠语言或行为传承的,所以民俗会一直处在动态之中。曾经的“跟猪、闹秸秆子”不会再现,新兴的“打的敬酒”等民俗及民俗方言词便会应运而生。民俗方言词是民俗忠实的记录者、传播者,必将会留存和记忆旧时民俗的芳踪遗迹,亦会随着社会发展而记录或再现新的民俗,因为民俗方言词是民俗形成和固化的基本手段。
[1]叶涛,吴存浩.民俗学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7.
[2]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45.
[3]苏士珩,蔡善康.巢湖文化全书:民俗文化卷[M].巢湖:皖中印务有限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