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肉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追溯
2015-05-07林宇洪林敏敏林承操张志彬
林宇洪,林敏敏,林承操,张志彬
(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近年来,国内外肉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引起了社会对肉产品安全问题的关注,部分消费者甚至形成了焦虑情绪。因此,如何保证肉产品的安全性,实施有效的肉产品加工信息追溯系统,实现对违法者的追责机制,成为了国内外食品行业的研究热点。在发达国家因为无线通讯环境好,因此大多采用移动通讯的方式,无线联网,将生产日志写入数据库[1]。部分发达国家还采用DNA技术实现对肉产品追踪及来源检测,能有效地打击各种造假行为[2]。而中国受国情限制,养殖牲畜的牧场、饲养场大多无条件联接数据库,因此无法照搬发达国家的技术路线。在中国流通市场,也无力承担引入DNA溯源的成本开支。通过调研和实验,应用物联网的RFID与条码技术,设计了一种符合低成本的肉产品加工信息追踪系统[3]。
1 系统概述
肉类追溯安全体系要求发现安全问题后,首先能够逆向追溯,找到问题环节,再从问题环节正向追踪同批次肉产品的流向,从技术上实现快速追查机制,减少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社会危害[4]。基于该目的,本系统对肉类供应链实现分两段管理模式,在牲畜饲养至牲畜销售过程时采用RFID耳标管理;屠宰分割时完成RFID识别向条码识别的转变;从批发市场至零售市场使用条码管理。先实现正向追踪,记录每一个加工环节的生产日志,为日后追溯提供信息源。
2 系统开发
2.1 RFID耳标选型
如果RFID耳标容量过小,仅能存储耳标号,生产上的每道环节都必须依靠实时联接互联网存储信息[5],我国牲畜饲养环境普遍恶劣,有些山区饲养场,ADSL宽带联网都难以实现。而更加边远的牧场只能采用GPRS移动技术联网,运营成本高,通讯效果不稳定[6]。因此本课题应当选用具有一定存储容量的RFID芯片作为耳标,除了按《牲畜耳标技术规范》规定存储15位的耳标号外,还额外存储生产日志[7]。工作人员在完成饲养过程中每道工序后,即时采用RFID手持机向耳标写入预置的简单编码。在牲畜屠宰、分割过程中,耳标数据由屠宰流水线上的计算机一次性完整读取,上传于监管中心的数据库。
通过测试和对比,最终RFID耳标选择“Mifare ONE IC S50”逻辑加密芯片,这是一种特性介于RFID卡和智能IC卡之间的成熟芯片,该芯片简称为M1,其各项指标完全吻合本系统设计要求,零售价格低于1.0元/个。M1芯片自然损坏概率极低,具有防水、防震能力,适合于恶劣的饲养环境中使用。工作频率13.56 MHz,无线读写距离2.5~10 cm。芯片容量为1024 Byte,划分为16个扇区(0~15),每个扇区划分为4块(0~3),每块16 Byte。扇区0存放厂商信息及全球唯一的序列号,该序列号无法复制及改写。扇区1~15的块0~2称为数据块,供用户存储数据,可分配给不同的供应链环节记录日志。各扇区块3为控制块,可控制本扇区块0~2的读写权限。本系统目前仅使用了10个扇区,对扇区功能分配情况见表1。
表1 扇区分配表
2.2 M1芯片读写权限的设计与计算
M1芯片各扇区物理结构见图1,每个扇区内的块3为特殊块区,包含KEYA(密码A)、控制码(由控制标志组成)与KEYB(密码B)。每个块的读写权限由三个控制标志和密码A、密码B共同决定,每个块对应的控制标志如下:块0(C1M0,C2M0,C3M0);块 1(C1M1,C2M1,C3M1);块 2(C1M2,C2M2,C2M3);块 3:(C1M3,C2M3,C3M3)。控制标志可用CiMN表示,其中:i为控制标志的类型,取值范围(1~3);M指当前扇区;N为块号,取值范围(0~3)。控制标志对块0、块1、块2的控制能力见表2,控制标志对块3的控制能力见表3,块3控制码区域内的每一个位对应着的控制标志见表4。
图1 M1芯片扇区物理结构
表2 控制标志对块0、1、2的读写权限
表3 控制标志对块3的读写权限
表4 块3对应的控制标志
例如,拟设置第5扇区的块2为凭密码A可读,凭密码B可读写,不提供其它权限。查表2可知,该扇区块2的三个控制标志“C1M2、C2M2、C3M2”应为“1、0、0”。从安全考虑,还应禁止持密码A者窥视、篡改密码B,或者改写控制码从而提升密码A权限,查表3可知,该扇区块3的三个控制标志“C1M3、C2M3、C3M3”应为“1、1、0”。如果还需要设置块0、块1的同样权限,计算方法相同,把最后计算获得的控制标志填入表5,再通过进制变换计算,获得控制码16进制值“70FF0869”。实践检测表明,该控制码满足了本系统期望的权限要求。
表5控制码计算过程
耳标发放机构在发放前,设置各扇区块3控制码为“70FF0869”,设置密码A为“888888”向全社会公开,任何机构都可以使用密码A读出耳标全部数据。密码B随机定义,一个供应链环节一密码,内置于各环节的写耳标程序中,各单位仅能用官方授权终端向特定扇区写入特定信息。该项设计即保证了耳标数据透明,又实现了各部门相互监督,杜绝篡改、伪造日志的现象。
2.3 条码的编码和使用
北京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DB11/Z 523-2008奥运会食品安全 食品追溯编码规则》设计了较为成熟的编码追溯机制,如图2所示。本系统选用该指导文件作为条码编制规范。
图2 肉类食品追溯编码
本系统无需对现有的屠宰流水线做大的改造,在上流水线前扫描耳标全部扇区数据,按“编码规则”、”“屠宰工艺”批量打印产品所需的全部条码。条码分为躯干类、内脏类装入两个干净的硬塑袋内,钩于牲畜躯干上。每个分割产品生成后,清洗,检验,取出相应条码并粘贴,最后扫码称重。内脏类的条码袋随着内脏一同转入新的流水线。耳标数据、条码数据、称重数据通过互联网实时传入监管部门数据库,接受实时监管。
条码标识的产品在供应链后续环节中,通常还会出现再分割、再加工、更换新条码的需求[8]。例如超市对肉产品再分割后使用自定义的零售条码,而牛排店则在加工后提供带条码的收银小票。系统要求分割前扫描原条码称重,分割后扫描新条码称重,称重数据实时上传监管中心数据库,接受监管。
2.4 电子监查算法
监管中心电子监查程序按如下流程实时监管屠宰过程,①检查数据是否来自定点屠宰的企业,该企业在近期检查中是否达标,判断屠宰企业是否具有资质;②在数据库中检索耳标号是否未发放或已注销,扇区0的“全球唯一编号”是否和数据库记录的一致,判断芯片来源是否合法。③把扇区1块0的“耳标号”与块2的“制卡日期时间”进行特定的加密算法计算,计算结果应等于块1的“防伪校验密码”,判断耳标是否伪造;④检查供应链各环节日志是否完整,从而追查历史环节中的工作人员是否尽责;⑤条码标识产品的总重量必须小于对应耳标记录的入厂体重,由此判断是否混入未知来源的原料。
上述检测指标如异常,系统将异常数据以短信形式发送给巡逻执法人员[9],调度执法人员做突击检查。如屠宰车间装有闭路监控系统,监控中心也可以在指标异常时,调取该牲畜屠宰录相,人工复核。对于指标正常的耳标号,则进行销号操作,耳标无法再次使用。日后统一回收旧耳标,封存3年以上,清空各扇区信息,根据新的“制卡日期时间”,生成新的“防伪校验密码”,取消销号状态,耳标可重新进入供应链循环使用。
对于条码转条码的再分割、再加工环节[10],电子监查程序进行如下工作流程:①检查原条码编号是否有备案,可判断原料来源是否合法;②记录企业名称、新旧编号的对应关系,以备追溯检查;③新条码标识的产品总重量应小等于对应原条码标识的产品总重量,允许5%的误差。
2.5 追溯算法
最终顾客按“企业名称,条码编号”格式,发送短信给监管中心,监管中心程序自动逐级逆向反查编号,自至耳标号。再正向生成一个简明的产品生产流程描述,以短信的形式回复顾客。无法追溯到耳标数据,则判定为不合格产品,系统短信告知顾客保存小票、收据作为复查依据。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每次扫描条码时都可以发出追溯查询,避免未知来源的肉类产品流向市场[11]。
2.6 追踪算法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监管中心立即逆向反查问题编号,人工分析污染源出现的环节。从事故环节正向追踪新旧编号更替日志。确定同批次产品的流向,锁定最终企业名称及可疑编号,通知企业就地封存产品待检,并招回已售出产品,及时控制食品安全事故不会继续扩大[12]。
3 结论
本系统在南平市一家肉类加工企业进行测试,测试表明,耳标分区存储生产日志、耳标号转条码号、批发条码号转零售条码号的技术设计可行,短信收发部分采用GPRS MODEM技术,运行可靠。通过对比分析,本系统和其它类似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引入了多扇区逻辑加密芯片”,因此具有如下优势:RFID耳标无法复制和伪造;养殖过程中无需联网提交数据;无需为边远牧场架设互联网线路;无需使用GPRS远程通讯技术;在牲畜移动和交易过程中无需解决跨省数据交换的问题;能够实时监控屠宰过程。这些优点即符合中国畜牧业的国情,又加强了对定点屠宰的监管力度,简化肉类供应链的管理流程。
[1] Derek Hall.Food with a visible face:Traceability and the public promotion of private governance in the Japanese food system[J].Geoforum,2010(41):826-835.
[2] Marleen M Voorhuijzen,Jeroen P van Dijk,Theo W.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x DNA-based traceability tool for crop plant materials[J].Anal Bioanal Chem,2012(42):693-701.
[3] 申光磊,昝林森,段军彪,等.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网络化管理的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7):170-173.
[4] 林宇洪,林森,景锐,等.木材运输IC卡读写器的开发[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9(4):435-438.
[5] 熊本海,傅润亭,林兆辉,等.生猪及其产品从农场到餐桌质量溯源解决方案: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230-237.
[6] 林宇洪,沈嵘枫,邱荣祖.南方林区林产品运输监管系统的研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5):130-135.
[7] 王立方,陆昌华,谢菊芳,等.家畜和畜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7):168-174.
[8] 林兰芬,于鹏华,李泽洋.基于聚类的农产品流通物联网感知数据时空可视化技术[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3):228-235.
[9] 陈佳,姜法竹.绿色食品网络营销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4,26(2):90-95.
[10] 赵丽,邢斌,吴晓明,等.基于手机二维码识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12,43(7):124-129.
[11] 曹春蕾,李仲阳,姜法竹.黑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27(4):118-122.
[12] 韩志慧,李海燕,辛永波.天津市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立[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9):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