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慈善情缘
2015-05-06付俊伟
付俊伟
春节前夕,我与同事连续下乡走访慰问,看到受助的父老乡亲那一张张亲切、感激的笑脸,我深为从事慈善工作而自豪,也不由得想起自己的老家——一个与善结缘的家庭。
爷爷是位手工木匠,他用这门传统手艺教导我做人的道理。过去在乡下,老百姓盖房子、做家具、打犁杖、修家什等等,都离不开木匠,这门行当也很吃香。而性情忠厚的爷爷,却从来不耍手艺不偷懒,要求自己和徒弟做人要老实、做事要踏实、做工要耐实,三个“实”字就是爷爷的慈善观。有时,做完工了还没到饭点儿,爷爷会主动给雇主加做一些小木活,从来不收工钱。用爷爷的话说,“木匠这门手艺,是吃饭的本事,更是积德的差事。”乡里乡亲谁家有个急难,需要木匠帮忙时,爷爷背着工具包不请自到。要是给爷爷工钱,他立马跟你急眼:“亲帮亲,邻帮邻,谁还没有个难处。”
多年前,爷爷去邻居家做木工,刚进门脚被绊了一下。原来,那家母亲忙着在灶上做饭,而年幼的孩子却为了烤火钻到灶坑里,只剩两条小腿露在灶门口。情况危急,爷爷一把将孩子拖出来,抱起来就奔向医院抢救……幸运的是,孩子的命总算保住了,只是脸上留下了疤痕。爷爷在做木工的同时,也常用相关的老话教育我,比如“人靠自修,树靠人修”,再如“人靠心好,树靠根牢”。这些话浅理深的谚语,道出了爷爷朴素的慈善品质。
父亲是动物防疫员,他以服务农户的行动诠释了奉献精神。作为一名农村老党员,父亲从事基层动物防疫工作30多年。在农村,猪、鸡、牛、羊既是农民的生活伙伴,也是收入的重要来源,老百姓对此很上心。农村动物防疫工作,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条件差、待遇低、没保障,甚至会被人轻视。然而,就是这样一份艰苦工作,父亲却干得很起劲,同时也做了不少善事。为了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父亲总是按要求完成任务,有时遇到困难农户,父亲自掏腰包垫付防疫费,为的就是人畜无患。父亲还自学了动物诊疗、外科手术等实用技能,十里八村的乡亲有事相求,父亲二话不说骑车赶到,帮助群众治疗畜禽疾病。父亲认为,多学一门技术,就多了一种服务本领,多了一种行善途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年寒冬的深夜,父亲总能做几例母畜难产手术。在简陋的农家畜舍,两三个小时的手术下来,父亲常常冻得浑身寒战,令畜主感动不已。父亲常跟我说:“救死扶伤,人畜同理,救了畜禽一条命,也是帮助畜主一家人。”工作之余,父亲还带动党员参与修桥涵、捐善款、出义工等公益事业,成为组织上的放心人、群众中的贴心人。30多年的风雨历程,父亲没攒下什么家产,却赚得了群众的口碑,也给我留下乐善为民的榜样。一幅幅甘于奉献的身影,折射出父亲热忱的慈善情怀。
如今,因为选择了慈善事业,我成为一名职业慈善工作者。慈善工作虽没有高薪厚禄,但却能用爱心、专业和资源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体现一种职业信仰和人生价值。还记得,我发表的第一篇慈善文章,是2006年刊登于大连日报的获奖征文《慈善离我们有多远》。正是这篇文章,点燃了我朦胧的慈善梦,开启了我向往的慈善路。从2007年入职庄河市慈善总会开始,我与慈善共成长,走过了学习、探索、进步、发展的难忘历程。8年多来,我将全部精力投入慈善工作,满腔热情倾注笔端,撰写了数千份慈善稿件和工作材料,从一名慈善通讯员成为慈善组织负责人,这其中,有家人的期望,有领导的栽培,有同事的帮助,有太多值得我感恩的动力。回想亲历的3000个慈善日夜,难忘入会之初领导跟我讲的“日行一善”,难忘爱心人士慷慨捐赠的大爱,难忘慈善义工志愿无偿的奉献,难忘每个受助群众感激的泪眼,难忘每次慈善活动成功的喜悦……慈善,融入了我的生命与记忆,也融进了我的汗水与情感,我为这份善缘、这种历练而珍惜。“用心做事,用情做人,用善立身”,已成为我不懈努力的慈善追求。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我家祖孙三代的慈善情缘,只是全国千千万万个积善人家的缩影。中华民族五千年兴盛不衰,究其原因,我想既有华夏儿女的血脉延续,也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更有父而子、子而孙的慈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