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长如何培养幼儿动脑思考的习惯
2015-05-06郑利霞
郑利霞
孩子出生后的五、六年是脑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的关键期,家长应该抓住这个被称为智力“机会之窗”的宝贵时期,充分开发幼儿的大脑,促进其潜能的发展,因此,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界定
“动脑思考的习惯”这一概念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人给以定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它定义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去解决遇到的困难。
二、培养目标
对于3-6岁的幼儿,要形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第一,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提问“为什么”、“怎么办”,并在家长的引导下思考问题,运用语言讲述自己的想法,最终能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亲近自然掌握日常基础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思考出现的问题。
第三,遇到问题会进行猜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其他多个事物,并能够运用这种想象能力与家长一起进行创造性游戏。
三、培养措施
家长在家庭培养中,会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也会得到一些效果,但是如何让教育的效果最大化和科学化,就应掌握具体的可行方法。帮助幼儿形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应掌握以下三种方法:
(一)引导幼儿想办法
家长根据生活情境及时地对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并且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1.提问用语。
首先家长要会提问。家长与幼儿交流过程中的准确用语就是一个关键点,即家长首先得学会如何用语言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的思考。掌握提问用语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门艺术,这里有一些提问语,供家长参考。
家长的引导语可以分为两类,即封闭式和开放式:
封闭式提问:“这是什么?”“是这样的吗?”“好不好啊?”“对不对啊?”等等,这些提问的答案是限定的,有利于幼儿快速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开放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有什么变化啊?”“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呢?”“你有什么办法?”“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啊?”等等,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充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以上的提问是最基本的方式,我们也可以延伸,运用一些有吸引力的语言,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2.引导步骤。
其次,家长应该知道如何引导孩子来动脑思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认为家长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来引导幼儿:第一步,找问题点;第二步,找原因;第三步,找现象;第四步,引申学习。
家长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提问的角度性和扩展性,这样幼儿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锻炼思维能力。比如,问幼儿:“有没有看见过大海里的船?”(也可以做一个实验:叠一个纸船,放在有水的盆子里。)“小船为什么能够漂在水上啊?”“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漂在水上啊?”“人为什么能够在水里游泳啊?”“为什么小石子不能漂在水上呢?”等等这样的提问,在幼儿原有的知识水平上,一步一步让幼儿深入地了解一些浮力现象。
3.耐心讨论。
当孩子能够发现一些问题时,家长千万不要忽略,要重视起来,因为这是孩子主动提出来的,面对这些问题,家长要与孩子一起讨论,比如说“我是从哪里来的啊?”“为什么太阳在天上啊?”“为什么爸爸和妈妈长得不一样啊?”等等,这些问题我们成人看上去很幼稚,但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完全陌生的,家长应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案。对于自己也不明白、不懂的问题,家长要花费心思花费时间去查寻资料,或者请教他人。家长不一定都要给孩子一个准确的答案,可以给孩子提供适合的书,让他们自己领悟,因为有些东西是需要孩子长大以后才会懂的。
4.激励幼儿思考。
幼儿有时不能在同样的情境下进行思考,因为他们还没养成思考的习惯,要想让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必须要经历长时间的学习与磨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鼓励是不可缺少的。在这里家长不能对幼儿的思考行为忽冷忽热,要时时适当地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回应和支持。比如,在幼儿表现出思考能力之后,家长应说,“嗯,宝宝用扫帚把球从角落里拿出来了,真棒!妈妈(爸爸)希望你以后也能这样多动动小脑子!”如果孩子过分依赖父母,做什么事情都要家长来做主的话,家长切不可心急,在每次引导孩子思考之后,选择合适的强化物来刺激孩子能够再次表现好行为。比如,“因为宝宝今天开动小脑子思考问题了,把妈妈遇到的问题都给解决了,所以要表扬一下,奖励给你最喜欢的玩具手枪。”
(二)丰富幼儿的知识
丰富幼儿的知识:通过增加阅读、走进自然,丰富他们的知识量。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1.增加阅读。
孩子的阅读能力有限,父母可以给孩子多买一些动画书、故事书等,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读动脑筋的故事,如寓言故事、科普性读物等,并且要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如果幼儿能够独立阅读,家长不要过多地参与,只要做好辅助工作就行,在孩子阅读完毕之后可以总结性地提问:“这个故事是讲什么的啊?能不能给我讲一讲啊?”“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认为喜羊羊做得对吗?”如果幼儿刚开始的时候不能独立地阅读,家长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方法,直到幼儿能独立地读书,那么这时家长就要引导幼儿阅读,“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页是讲什么的?”“那接着喜羊羊应该怎么做呢?我们接着看第二页。”家长通过这种形式的指导,逐渐使幼儿了解阅读应该怎样进行,最后家长也应做一个总结性的提问,让幼儿概述故事内容,不仅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也进一步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走进自然。
除了让幼儿阅读,家长带领孩子一起在自然环境中体验生活也是一种丰富幼儿知识的方式。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公园里都有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这朵花好漂亮啊,宝宝知道它叫什么?”“它的颜色真鲜艳,是什么颜色呢?”“它是什么时候开花呢?”……除了公园,还要去动物园,比如,“这个长着长长大鼻子的动物叫什么啊?”“你在故事书里见过它吗?”“它的鼻子有什么作用啊?”“它一般生活在哪里呢?”……
(三)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家长通过问题让幼儿打开思路,产生发散思维,从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跳动的火花,也是人们进行创造的基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进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
1.让幼儿多猜想。
家长要想正确引导幼儿进行联想与想象,首先要会针对幼儿的想象力进行提问,重点是让幼儿通过“猜想”来打开思路。
其实,要孩子发挥想象并不难,关键在于家长随时随地的启发。家长可以问孩子,当看到车子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圆圆的轮子还可以做什么用啊”。看到书里的小房子是三角形的房顶、长方形的大门,可以问幼儿“房子还可以是什么样子的啊”。随便你提出需要想象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
2.指导幼儿进行创造性游戏。
幼儿的游戏是在想象中完成的一种现实活动。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创造性游戏中,使孩子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家长要重视指导孩子的创造性游戏,同孩子们在一起设计游戏,并一起玩,比如“逛超市”、“给玩偶穿衣服”、“乘公共汽车”、“去医院看病”等等。
四、注意问题
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也应注意一些问题,以防教育出现偏差。家长应该掌握以下三点注意事项:
(一)避免教育过度
教育过度就是家长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孩子,即使孩子在玩,也不放松。家长不要任何时候都要教育一下孩子,注意动脑教育的适度性。
(二)避免教育呆板
教育呆板就是家长给孩子的答案做一个固定的框架,长此以往,就会扼杀幼儿的思维。所以家长应注意教育的灵活性,给孩子一个开放的富有弹性的想象空间。
(三)避免教育急切
教育急切就是家长急于从孩子身上得到答案,结果导致孩子产生急躁心理,即遇到问题后不假思索地回答。所以家长应注意教育的稳定性,在提问之后,留一些时间让幼儿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