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断面黄土隧道三岔口区域前期变形分析及开挖优化

2015-05-06史继尧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15年1期
关键词:三岔口正洞斜井

王 玥,史继尧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河南 洛阳 471009)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客运专线铁路建设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西北、西南、东北等偏远地区是建设重点,由于以上地区山岭较多,因此产生了很多长大隧道。对于长大隧道而言,利用斜井开辟工作面加快施工进度是经常采取的手段[1],其中,斜井与正洞交叉的三岔口区域,位置结构特殊,应力分布复杂,是整个隧道的施工关键之一[2]。

近年来,对于斜井进入正洞的三岔口施工方面的研究,大量的文献均为技术总结性质,涉及有包家山隧道[3]、桃树坪隧道[4]、关角隧道[5]、西山隧道[6]、函谷关隧道[7]、新吉坪隧道[8]及马家山隧道[9]等。这些研究阐述了特定地质条件下,采用特定工法进行三岔口施工的技术方案,总结的规律较浅显。少量文献在三岔口施工前进行了不同的方案比选,涉及有渝利铁路大梁隧道[10]及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干阳沟隧道[11]等。这些研究往往从安全、进度、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但在安全方面的分析,则没有量化的监测数据支持,也没有不同方案的实际效果对比,指导参考作用不强。

本文根据宝兰客专14标的古城岭隧道和兰山隧道的多个三岔口施工监测数据,对三岔口区域的变形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1 工程概况

新建铁路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站前工程BLTJ-14标段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境内,起讫里程为DK1012+435.5 ~DK1028+332,全长 15.897 km。线路自花岔沟大桥兰州台引出,经古城岭隧道、大坪沟中桥以及兰山隧道后,在兰山隧道出口至本标段的终点DK1028+332。

本标段地处陇西黄土高原西北部,沿线地形起伏较大,位于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地面高程1 704~1 897 m,区内黄土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山坡上多为风积黄土覆盖,沟心多为第四系碎石类土层,局部第三系底层出露。

黄土梁峁区顶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洞身主要为冲积砂质黄土及第三系泥岩夹砂岩及砾岩,局部为碎石类土。沟谷中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冲积黄土、洪积圆砾土和上更新统冲、洪积砂质黄土及粗圆砾土。

1.目前的纪录为300 千克。1931 年,世界重量级拳王麦克斯·贝尔在与对手俄尼·沙夫的对决中,挥出致命一拳。6 个月后,俄尼·沙夫因重伤身亡。

本标段不良地质主要为黄土陷穴,黄土陷穴主要分布于陡坎处。特殊岩土主要为湿陷性黄土、松软土及膨胀土,湿陷土层20~30 m;砂(黏)质黄土属松软土,层厚5~15 m。

本标段隧道工程有主隧道2座15 817.4 m,其中古城岭隧道10 364.6 m、兰山隧道5 452.8 m,共有斜井和横洞7座。

2 施工方法

2.1 隧道正洞施工方法

本标段隧道工程多为Ⅳ级和Ⅴ级围岩,隧道正洞主要采用三台阶七步法,根据地层土体强度的不同利用反铲挖机、铣挖机、弱爆破等方式进行土体开挖。

2.2 隧道三岔口施工工艺

斜井隧道进入正洞的三岔口挑顶施工,采用的是小导洞法,在双线大断面隧道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优异的安全性。具体为斜井进正洞前,首先在斜井浇筑不少于5 m的二次衬砌混凝土;然后采用小导洞(尺寸4.5 m×4.0 m(宽×高))沿正洞开挖轮廓线爬行开挖,形成上台阶操作平台;最后上台阶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初期支护后,向兰州方向进行上台阶开挖至10 m长度后,再进行宝鸡方向上台阶开挖,开挖10 m后,进行中(下)台阶开挖,形成标准台阶长度后,进入正常工序开挖施工。具体施工步序见图1。

3 实例选取及开挖方法

随着宝兰客专工程的开展,已有5条斜井陆续进入正洞施工,依次为古城岭隧道2#和4#斜井、兰山隧道1#横洞、古城岭隧道1#和3#斜井,其工程地质情况和采用的开挖工法见表1。

4 监测数据分析

4.1 监测布点设置及数据选取

根据铁路隧道监控量测规范要求,隧道正洞监测断面间隔为5 m,每断面设置1个拱顶沉降监测点,3组周边收敛沉降测点(对应3个台阶,见图2)。本文选取了三岔口区域正洞隧道的3个监测断面,共计9个测值进行重点分析(3个拱顶沉降值,6个周边收敛值)。测点编号依次为:拱顶沉降——GD-L、GD-0、GD-B,收敛变形——SL-L-上、SL-L-中、SL-L-下、SL-B-上、SL-B-中、SL-B-下。

其中三岔口区域的斜井锁口处,已提前施作二次衬砌混凝土。根据本工程多条隧道的监测数据表明:斜井锁口处的监测数据变形很小,施作二次衬砌后,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的累计变化<5 mm,变化速率<0.5 mm/d,与三岔口正洞的开挖施工无明显的响应关系,故本文不作分析;斜井中轴线对应的正洞监测断面,由于施工繁忙和空间条件制约,难以得到理想的周边收敛数据,故本文未作采用。

监测数据自开挖暴露出布点位置开始,24 h内测得初值,终止于不可抗力因素,如:全断面停测于台车的拼装、防水板的铺设,中台阶有时停测于新延通风管的遮挡,下台阶有时停测于仰拱钢筋的绑扎。

4.2 监测数据分析

分析图3曲线得知,本工程区域黄土隧道三岔口部位的变形规律如下:

1)三岔口区域中心处的拱顶沉降累计变形值最大,且围岩级别越低,差异越明显。其开挖暴露最早,变形时间最长,符合开挖施工的时空效应规律,是评价三岔口区域施工安全的重要监测指标,见图4。

2)以三岔口区域中心处拱顶沉降为衡量指标,截至停测,在Ⅴ级围岩条件下,变形发展快,上、中台阶开挖阶段,累计变形占总比最大,超过70%;在Ⅳ级围岩条件下,变形发展慢,中、下台阶开挖阶段,累计变形占总比最大,约60%;综合可以判断,三岔口区域施工开挖中台阶部分,对隧道结构变形影响最大,累计变形占总比约50%。

3)三岔口区域附近一旦完成仰拱封闭成环,则该区域所有测点的变形速率很快趋于稳定,累计变形值几乎不会再发展。

4)围岩级别越低,三岔口区域变形风险越大。尽管Ⅳ级围岩容易开挖,施工连续性好,仰拱封闭早,但其变形发展速率很高,前期累计值很大,一旦因不可抗力(如雨雪阻断原料供应、机械故障、停电等)导致后续支护和仰拱施作有所延迟,将危及隧道结构安全。

本工程两例软弱围岩处三岔口施工变形值均大幅超过黄色预警值(设计黄色预警值为-60 mm),说明传统的三岔口施工方法有优化改进的空间。

图1 三岔口小导洞法施工步序图(单位:cm)Fig.1 Construction sequence of junction section by pilot heading method(cm)

表1 三岔口实例概况Table 1 Summary of junction sections

图2 三岔口区域监测布点示意图Fig.2 Layout of monitoring points of junction section

5 施工建议及优化

5.1 三岔口区域施工不利因素

1)传统的七步三台阶开挖方法,三级台阶总长度为15 m,加挖土操作空间10 m,仰拱本身长度约5 m,所以仰拱远端距离掌子面大约30 m,这导致仰拱封闭成环时间较晚,本工程Ⅴ级围岩三岔口处仰拱封闭完成时间约25 d,Ⅳ级围岩三岔口处仰拱封闭完成时间约33 d。

2)原三岔口施工方案采用的是两头同时施工,工作面狭窄,且施工力量分散,施工速度慢,导致弱支护区域(未浇筑仰拱封闭成环)大范围长期暴露,变形长期发展。

5.2 三岔口区域开挖优化措施

考虑到施工工期、工艺复杂性、配套设施成本等因素,本文从工艺和方案2个方面分别提出如下优化建议:

1)工艺性。在三岔口区域局部优化台阶长度,优先缩短上、中台阶和仰拱距离,将仰拱远端与掌子面距离控制在25 m以内;

2)方案性。改两头施工为单头先后施工,便于在有限空间内集中力量,加快进度,达到提早一端首先封闭的目的;同时,还减少了开挖暴露面积,一端预留的土体起到反压土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三岔口区域的变形。

图3 各斜井三岔口部位测点历时变形曲线Fig.3 Curves of time-dependent deformation of different junction sections

5.3 古城岭隧道3#斜井三岔口施工应用实例

在前文提到的4处三岔口施工完成后,古城岭隧道3#斜井开始进行三岔口施工,由于地层条件比较复杂,正洞底部为泥岩夹砂岩层,中上部为卵石土层,开挖时根据围岩情况交替采用钻爆法和反铲机械法,同时地层富水、渗漏严重,施工方决定加大质量管控力度,导致开挖速度缓慢,开挖约10 d才露出三岔口区域隧道正洞的上台阶部分,两侧小导洞还未延伸足尺。而与此同时,该隧道三岔口各测点变形一直呈线性快速发展,中心拱顶沉降累计值最大,沉降最快,约-3.5 mm/d,如按原施工进度,该区域完成第一组仰拱浇筑约需35 d,预计该处累计变形可能超过-100 mm。沉降对比见图5。

图4 三岔口区域变形示意图Fig.4 Sketch of deformation of junction section

图5 各三岔口中心拱顶历时沉降对比Fig.5 Curves of time-dependent crown settlement of different junction sections

基于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和趋势判断,施工方经过讨论后,决定更改原开挖方案,采取前文列举的开挖优化建议,停止正洞宝鸡方向的开挖,在有限的工作空间里集中力量向兰州方向开挖施工,并对该局部的台阶长度和仰拱距离作了少量缩减,在不到3周的时间内便浇筑完成了兰州方向的第1组仰拱;由于三岔口区域有了这2处稳定的封闭成环点(斜井、正洞兰州方向),使得后续宝鸡方向的开挖变形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降低了该处隧道的结构风险。

从图5中分析该三岔口区域的历时变形特征,可以得出该优化措施的2个优点:

1)在最为不利的地质条件下,较好的控制了变形,最大变形累计值为 -66.4 mm,小于古1#斜井(-77.4 mm)和古2#斜井(-85.1 mm)。

2)施工工艺和开挖方法比较简便、快速,从工期和成本来说,优于双侧壁导坑法。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大断面黄土隧道的三岔口施工是工程的重大安全风险控制点之一,本文总结分析了宝兰客专14标段的多个三岔口施工实例,总结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变形规律,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1)明确了三岔口区域施工安全的最重要监测指标,即三岔口区域中心处的拱顶沉降累计变形值,在本工程所有三岔口区域,该值为最大,且随施工过程响应变化十分清晰。

2)指出了三岔口区域施工的重点部位和阶段,即中台阶开挖,其对隧道结构变形影响最大,期间产生的变形约占总变形50%。

3)肯定了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变形控制措施,即仰拱封闭成环,三岔口区域正洞部分一旦完成仰拱封闭成环,则该区域所有测点的变形速率明显趋缓,累计变形值几乎不会进一步发展。

同时依据此规律,对本工程古城岭隧道3#斜井三岔口施工作出了变形预判和开挖优化,改两头开挖为单头先后开挖,微调了台阶长度,较好地控制了变形,确保了隧道安全,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经济性。

6.2 存在的问题

1)监测数据不够全面,限于三岔口区域施工繁忙、空间狭小,所以中心区域未能测得收敛变形值,只能依据正洞部分的收敛变形推断该区域的边墙变形特征,同时没有分析底部隆起变形。

2)现场施工情况复杂,各因素干扰多,所得更偏于概括性结论,精确度不足。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1)在三岔口区域设置几个位移监测点和底部沉降,不但可以全面体现该区域的初期支护变形特征,还可以揭示其位移规律;

2)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三维模拟计算,可以排除大量干扰因素,更精确的研究开挖工艺和方法对变形的影响。

[1] 张文强.长大隧道三岔口施工技术在实践中的选择与应用分析[J].隧道建设,2012,32(3):383 - 387.(ZHANG Wenqiang.Selection of and application analysis 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for junction sections of long tunnels[J].Tunnel Construction,2012,32(3):383 -387.(in Chinese))

[2] 鲁建邦.大断面隧道挑顶施工三维数值计算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2(1):77-80.(LU Jianbang.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analysis of roof-ripping construction of the large section tunnel[J].Railway Standard Design,2012(1):77 -80.(in Chinese))

[3] 史振宇.包家山隧道大断面斜井进正洞挑顶技术[J].隧道建设,2010,30(3):313 -316.(SHI Zhenyu.Technology of roof ripping between large cross-sectional inclined shaft and main tunnel:Case study on Baojiashan tunnel[J].Tunnel Construction,2010,30(3):313 -316.(in Chinese))

[4] 张学文,王猛,赵旭鹏.桃树坪隧道3号斜井进主洞施工技术[J].隧道建设,2011,31(6):728 -732.(ZHANG Xuewen,WANG Meng,ZHAO Xupeng.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connection section between inclined shaft and main tunnel:Case study on Taoshuping tunnel[J].Tunnel Construction,2011,31(6):728 -732.(in Chinese))

[5] 李志平,李永生.关角隧道单车道无轨斜井施工方案优化[J].隧道建设,2010,30(1):53 - 57.(LI Zhiping,LI Yongsheng.Case study on optimization of construction scheme of Guanjiao tunnel through trackless single-lane inclined shaft[J].Tunnel Construction,2010,30(1):53- 57.(in Chinese))

[6] 王鑫.西山特长隧道斜井进入正洞交叉口施工技术[J].现代隧道技术,2010(4):122 -125,130.(WANG Xin.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section joint of the Xishan super-long tunnelwith inclined shaft[J]. Modern Tunnelling Technology,2010(4):122 -125,130.(in Chinese))

[7] 张艳文.函谷关隧道横洞垂直挑顶进入正洞CRD法开挖工序转换[J].科学之友,2007(6):1-2.(ZHANG Yanwen.CRD method excavating procedure transformation of entering formal cave by vertical proping from cross cave in Hanguguan tunnel[J].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2007(6):1 -2.(in Chinese))

[8] 杨生伟.新吉坪隧道斜井进正洞挑顶施工技术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6(1):33-36.(YANG Shengwei.Research on ro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inclined shaft crossing main line in Xinjiping tunnel[J].Journal of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13,26(1):33 -36.(in Chinese))

[9] 秦召,吴发展.马家山隧道上罗斜井三岔口挑顶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2,38(9):213 -214.(QIN Zhao,WU Fazhan.On ripping construction technique at fork road of Shangluo incline shaft along Majiashan tunnel[J].Shanxi Architecture,2012,38(9):213 -214.(in Chinese))

[10] 王勇.隧道斜井进正洞挑顶方案比选及优化[J].山西科技,2010,25(5):108 -109.(WANG Yong.Plan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back brushing of the inclining shaft into the main tunnel[J].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25(5):108 -109.(in Chinese))

[11] 柳福鑫.干阳沟隧道0号斜井挑顶方案比选和优化[J].山西建筑,2012,38(31):201 - 203.(LIU Fuxin.On comparison of roof ripping schemes for No.0 shaft of Ganyanggou tunnel[J].Shanxi Architecture,2012,38(31):201 -203.(in Chinese))

猜你喜欢

三岔口正洞斜井
长大隧道“正洞无轨+斜井皮带机”出碴技术研究
施工支洞与主洞交汇三岔口的施工方法
国外斜井TBM项目数据统计
高速铁路隧道斜井挑顶施工技术
分水岭隧道横洞进正洞挑顶施工技术探讨
黄土隧道施工横导洞进入正洞施工方法的选取
斜井防跑车装置优化设计及应用
后卸式斜井箕斗多点卸载的设计与应用
复杂地段副斜井井筒施工方法的选择
经济复苏“三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