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养阴方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2015-05-06牛新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2期
关键词:西医证候心肌梗死

牛新萍 王 霞 杨 林

益气养阴方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牛新萍 王 霞 杨 林

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方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影响。方法 6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方药, 观察两组中医症候、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能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候, 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益气养阴方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疗效满意, 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 且安全性好。

益气养阴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心功能

心肌梗死发病率近年来有逐步上升趋势, 由于心肌梗死介入或溶栓治疗的发展, 心肌梗死患者存活率明显增高, 由此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并发症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 且预后不良[1]。因此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十分重要。然而, 传统心力衰竭治疗如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可以缓解临床症状, 但并不改善预后, 降低住院的病死率。介入治疗、机械辅助循环装置的应用,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然而沉重的经济负担限制了上述新兴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因而, 寻求更加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治疗方案, 已成为近年来的迫切要求。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疗效,传统中药具有标本兼治、双向调节且毒副作用小的优势。在继承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研究和临床实践,可进一步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优势[2]。益气养阴方是本院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常用组方,本研究旨在观察益气养阴方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包括中医症状、心功能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源于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本院心内科住院患者, 共纳入病例60例, 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 平均年龄(55.0±4.4)岁;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平均年龄(56.0±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具有心肌梗死病史(病程为心肌梗死后1个月以上), 且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西医诊断标准, 心功能为Ⅲ~Ⅳ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年龄18~80岁;血浆脑钠肽(NT-pro-BNP)≥1800 pg/ml者;停服影响心功能的中药2周以上。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气阴两虚证, 主症:心悸、气短、疲乏、动则汗出、自汗或盗汗。次症:头晕心烦、口干、面颧暗红。舌脉:舌红少苔, 脉细数无力或结代。凡具备主证和次证中任意2条者, 同时参考舌脉即可确诊为气阴两虚型。

1.2.2 排除标准 由于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导致心力衰竭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瓣膜病等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治疗原发病, 常规使用正性肌力药、利尿剂、ACEI抑制剂、扩血管药、β受体阻滞剂等综合治疗(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关于《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的标准治疗)。对照组为常规西医综合治疗给药, 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益气养阴方(党参20 g, 麦冬20 g, 五味子9 g, 黄芪25 g, 茯苓30 g,炒山药30 g, 薏苡仁30 g, 桃仁10 g, 甘草6 g), 由本院中药房煎药室制备, 1剂/d, 浓煎, 分2袋各100 ml, 2次/d口服, 连续用药28 d。

1.4 观察指标 28 d后观察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失代偿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心功能指标变化(超声EF值及NT-pro-BNP)。随访3个月。

1.5 疗效判定标准

1.5.1 西医疗效判断标准 按NYHA心功能分级方法, 评定心功能疗效, 显效: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者;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 但不及2级者;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者;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定标准判定。显效:主次症基本或完全消失, 治疗后证候积分为0或减少≥70%;有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加重:治疗后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水平比较 心功能改善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 心功能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中医证候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 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后两组比较, 心功能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疗效比较[n(%), %]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侯疗效比较[n(%), %]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 x-±s)

2.4 安全性评价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有2例发生轻微胃肠道反应。一般体检项目如血、尿、肝肾功能试验前后无异常。

3 讨论

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肌坏死, 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 治疗困难且医疗资源消耗大, 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祖国医学认为心力衰竭主要分属于“喘证”、“水肿”、“心悸”等范畴, 为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主要是阳气亏虚、气阴两虚, 标实主要是瘀血、水停。在病机转化方面, 本虚主要是心、肺、脾、肾亏虚, 早期常以为心气虚为主, 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阴阳, 表现为气阴两虚、气阳两虚。标实常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 主要表现为血瘀、水停、水邪上泛[3,4]。患者多见气阴两虚之证。从中医的角度来看, 患者心悸易惊、短气乏力、动则汗出、潮热盗汗等气阴不足症的改善缓慢,尤其在使用西医的利尿剂后, 大多数患者可出现心悸气短、口干不欲饮、舌干红瘦小及脉沉细等气阴两亏之证。

本研究中益气养阴方由党参、黄芪、麦冬、五味子、茯苓、山药、薏苡仁、桃仁、甘草组成。方以党参、黄芪为君, 协同起到补心气生津之功;麦冬、五味子为臣, 养阴生津, 清心除烦安神;桃仁活血化瘀, 茯苓渗湿利水, 健脾宁心;山药补脾肾生津;薏苡仁健脾渗湿利水, 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 为使药。诸药合用, 有补、有活、有清、有敛, 补而不滞,活而不散, 温而不热, 清而不寒, 故可补心气, 养心阴, 活心血, 养心脉, 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痰之功。益气养阴方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方面, 4周后治疗组(益气养阴方+西药常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超声EF值、NT-pro-BNP是反映心功能的客观指标, 对判断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可预测患者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本研究发现两组在治疗4周后都提高了EF值, 降低了NT-pro-BNP水平, 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表明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不仅可以减轻患者心悸、乏力、口干渴等不适症状, 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心功能, 而且非常安全, 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越性。

[1] 金晓宇, 于睿.曲美他嗪对陈旧心梗合并心衰患者CRP和心功能的影响.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2, 6(5):2-4.

[2] 赵益业, 黄春林, 林晓忠.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探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 14(2):81-82.

[3] 李越华, 闫国良, 卜建红, 等.生脉散加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气阴两虚证)临床研究.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1):25-26.

[4] 张晓华, 于德洵, 刘淑荣, 等.于作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20(11):85-8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2.139

2015-01-15]

116021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

猜你喜欢

西医证候心肌梗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