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下人民币如何“走出去”

2015-05-05黄卫平黄剑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5年5期
关键词:互联互通人民币国际化经济新常态

黄卫平 黄剑

【摘要】贸易规模扩大、基础建设投资、融资平台构建对于“一带一路”沿途、沿岸国家,将是新的发展契机,而刚刚起步的人民币“走出去”进程,也将会迎来一个发展良机,有助于其从周边化逐步进展到区域化,最终形成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体现的是一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更和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实力相关。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既是“一带一路”战略的细化,同时也需要大战略的带动和促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探寻引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道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  经济新常态  人民币国际化  互联互通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9月上旬,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在2014年11月的APEC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更详细地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此后,中国提出建立丝路基金,“一带一路”的建设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件大事。“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开放的地域合作机制,它是对我国古丝绸之路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期的传承和扩展,同时也是建立在APEC合作机制、中国—东盟(10+1)、欧亚经济联盟等既有合作机制基础上的创新理念。从目前的战略实际出发,包含“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个方面,拥有海上航运、铁路、公路、空中航路、管道、信息网络等交流手段,是在世界经济新形势下,顺应经济发展需要所倡导的新思想。“一带一路”战略体现出中国政府所秉持的“低调外交、谨慎外交、务实外交”的大国风范。基于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已经逐步演变为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主,带动双边及多边经贸关系发展,相邻区域之间经济的影响及融合更为关键。“一带一路”战略是包容性发展战略,它传承中华民族古老优秀文化,加强互联互通,是通过亚洲经济利益的共享建立辐射联接欧洲大陆、印度洋沿岸乃至非洲东岸的经济合作体系,构思了世界经济中新的宏伟蓝图,对于沿途国家实现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新常态赋予“一带一路”战略新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带一路”战略符合沿途、沿岸各国、各个经济体的共同利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西域、中亚的重要商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推动了中西贸易、文化、人员往来。国力盛衰与丝绸之路的兴衰成正向关系。历史上,在中国盛世之時,丝绸之路驼铃喧嚣,商船扬帆远航;在乱世及羸弱年代,丝绸之路鞍马罕见,海盗横行。对于欧洲人而言,寻找通向东方的道路一直是他们的梦想。15世纪横跨欧亚的奥斯曼帝国控制、阻断了欧亚大陆交通线,欧洲才从陆上转向海洋寻找通往东方的通道,开启了欧洲的大航海时代。

“一带一路”战略描述了进一步密切了亚、欧全面经济往来,加快拓展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最终建立亚欧大陆通道的宏伟蓝图。中欧携手推进新丝路战略,打通亚欧陆上交通,基于全球经济视角,不仅有助于在现有基础上将中欧贸易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海上新丝路的复兴还有助于推动经济带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基于长期视角观察,新丝路将是中欧两个古老文明焕发活力的复兴之路,是沿途、沿岸经济合作的新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符合今天世界经济新增长极的发现。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全面深化开放的必然选择。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2009年,我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3年,中国货物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5.83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14年中国依然延续了这一趋势。据理,中国应该在亚太区域贸易合作及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扮演主要角色,但是,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刻意排挤中国。2011年11月10日,日本应邀正式决定加入该谈判的进程,但相比之下在世界及东亚有着更重要地位及影响力的中国并未收到参与该谈判的邀请。

基于目前的发展态势分析,即使中国最终被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吸纳,但可以预见,美日会联手对中国进行打压,从而遏制中国发挥主导作用,这将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增添不确定因素,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继续对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采取开放态度的同时,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亚欧大陆,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实现中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推动全面改革与全方位开放战略的必由之路。中国对外贸易也将随着新丝路所推动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出现而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得中国西向的对外贸易数量增长,国别结构、商品结构均有很大变化。1992年中国在与中亚五国建交之初,双方贸易额仅为4.6亿美元,而2012年已达到459.4亿美元。截至2014年底,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以上周边国家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对于双方而言都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兰州到乌鲁木齐高铁已经通车,连接中国西部与中亚国家的高速铁路网也在筹建之中,最终会与欧洲铁路网连接。建成后的高铁客运速度高达300公里/小时,货运速度高达200公里/小时,实现了中国乌鲁木齐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的陆路连接,从而大幅度节省了运输成本,同时提高了运输效率及便捷性。此外,中国与伊朗、巴基斯坦就铺设高铁线也正在洽谈中,一旦达成,就可以形成“一带一路”的整体交通骨架。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助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面临新机遇时期所制定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不仅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也将从新的空间梯度谋求发展,为中国提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有效解决中国现阶段所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国产能过剩最早源于1996年,在当时尚未加入WTO机制的情况下,内部市场无法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经过15年的漫长谈判,中国于2011年加入WTO,从而通过世界市场消化了过剩产能,并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通过世界市场的开放,满足了中国14年来飞速发展的供给能力。

今天,中国制造能力已高居世界第一,但是在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履蹒跚、新兴经济体增长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各国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传统欧美市场针对中国的“两反一保”等非关税壁垒措施层出不穷,国内新兴市场的培育尚需假以时日,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制约,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下行压力。因此,“一带一路”通过与一些经济具有强烈互补性、彼此有较大合作空间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能源型国家的深度合作,既解决我国的能源单一依赖性,增加能源获取渠道,降低能源购进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将中国长期积累的过剩产能转化为经济合作伙伴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合作双方生产力的提高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早期的“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实现有效呼应,解决“胡焕庸线”所体现的长期困扰中国东西部发展的区域严重不平衡问题,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对东部沿海地区的过度依赖,加强国土的安全性保障。通过陆路交通、海上交通实现“大物流”的构想,促进贸易的便利性及克服单一通道的局限性。

“一带一路”战略将助力人民币“走出去”

伴随着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传统国际贸易结算及国际投资中采用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世界货币已不能满足中国对外贸易的需要。在此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及市场化需求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初始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先决条件。中国经济与世界的互联互通不仅包括陆上和海上经济合作走廊建设,也包括融资平台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形成的地域经济新格局一定是建立在相关国家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基础之上的。贸易规模扩大、基础建设投资、融资平台构建对于“一带一路”沿途、沿岸国家,将是新的发展契机,同样对于刚刚起步的人民币“走出去”进程,也将会迎来一个发展良机。

我国于2005年7月21日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改变过去人民币单一盯住美元的作法,参考一揽子货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从而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2009年,我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0年,我国GDP以58786亿美元超越日本GDP的5474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经济体;2013年,我国以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41603.3亿美元超越美国的39104.1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伴隨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国际结算及国际投资中采用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世界货币已不能满足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在此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及市场化需求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初始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先决条件。

货币国际化是指货币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也意味着该国货币在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职能上的延伸,亦即成为世界货币或国际货币。它不仅反映了一国总体政治经济实力,同时也反映了一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及影响力。一般而言,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流通手段职能、贮藏手段职能及支付手段职能是依次渐进发展的,而国际货币职能则是以上职能在世界市场上的应用。

2009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及银监会颁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旨在促进贸易的便利化。

货币国际化在地域上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客观而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即周边化,未来尚需扩展到区域化,从而最终走出去达到国际化。因此,言及人民币国际化,可谓任重而道远,很难一蹴而就。货币国际化在业务类型上,也要经历贸易结算使用、跨境投融资、金融交易的不同阶段,如果我们回顾目前三大主要国际货币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对于人民币未来国际化的发展,需要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当前外部环境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全新发展路径,从而才能实现人民币跻身世界货币的构想。

187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1912年美国又超过英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但其时美元并未取代英镑成为世界主要货币,说明仅仅依靠经济规模及贸易规模的扩大实现货币的国际化还远远不够。二战作为一个特殊的重大历史事件,推动了美元的国际化进程。一方面是大英帝国日薄西山,欧洲大陆战后满目疮痍、一片废墟、工业基础几近摧毁;另一方面是美国依靠强大的黄金储备以及战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施加的巨大影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了新的货币体系制度,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依靠输出通货膨胀尽享铸币税所挟之优越。及至冷战结束,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其建立在高科技及互联网基础之上的新经济及新能源开发、再工业化战略仍然使其维持了世界头号强国地位,包括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的优势也使得美元保持主导地位,并辅之以金融创新,主导世界经济走向及规则秩序。截至2014年6月底,IMF相关数据表明,全球已知币种结构的6.3万亿外汇储备中,美元比例高达60%。

欧元诞生于1999年1月1日,但依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欧盟是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谓之经济联盟,其他多以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较低阶段形式存在,典型如NAFTA、CAFTA等),超国家单一货币降低了交易成本及汇率风险,促进了投资便利,统一的货币政策以及欧元区整体经济规模的影响,使得欧元的国际化进程不仅顺利,而且快速。尽管受欧盟通货紧缩压力的影响,欧盟及欧元区经济面临较为严峻的经济发展局面,但截至2014年第四季度,欧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仍然达到22.6%,这也反映了欧元虽尚未能与美元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但也可以作为世界货币体系的“半个支柱”确立其自身的主流国际货币地位。

日元的国际化则遵循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态势,某种程度上而言,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借鉴意义也最大。1964年日本正式接受IMF的第八条款,承诺本币的自由兑换义务,可谓日元国际化的开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尽管为各国货币国际化提供了一定空间,但日本政府基于本国货币政策发挥独立性作用的考虑,并不把货币国际化作为战略方针从而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至1984年,随着日本经济的飞跃发展,日本官方发布一系列重要文件确立了日元国际化方向,并采取设立离岸市场、开放境外金融市场、取消资本管制等一系列重要手段,使得日元开始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崭露头角。这一阶段日元的表现可谓风光无限,但随着“广场协议”的签订及96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發,日本作为东亚“雁形模式”的头雁,自然无法避免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日元不断升值导致的金融泡沫破裂以及经济周期下行使得日元的国际化进程遭受挫折。近几年来日元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比例约占4%左右,可以说目前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游离在主流与非主流货币之间。

自2009年我国采取人民币跨境结算以来,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显著扩大。下图为人民币开展跨境贸易结算以来的历年金额,其中2014年为前三季度金额。

由下图可见,我国自实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来,在2009年仅35.8亿元规模,到2014年前三季度便已高达4.8万亿规模,人民币在2014年甚至成为我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占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例约达25%,在货物贸易进出口中的结算比例则超过15%,可以说,经过6年的跨境贸易结算,已经为人民币“走出去”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伴随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的扩大,当前人民币周边化在投融资领域也呈现出以下特点:

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签订顺利。截至201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白俄罗斯、印尼、阿根廷、巴西、英国、欧洲央行等26个国家货币当局或境外银行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2.9万亿。

人民币已成为第七大储备货币。2014年10月15日,英国政府发行了58亿元主权级人民币债券,成为第一个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西方国家。随后澳大利亚宣布该国政府机构也将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一些央行或货币当局也表示拟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币种当中。相关数据表明,人民币已成为世界第七大储备货币。

债券市场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已有166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108家境外机构获得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

人民币离岸市场全球布局。中国香港、新加坡、伦敦、中国台湾等地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已颇具规模,将大大促进人民币交易并促使相关人民币衍生金融工具的诞生,进而带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尽管人民币在结算规模、双边互换、储备选择、金融体系构建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步,但必须承认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还处于初级阶段。从世界其他国家已有的经验看,货币国际化必须具备一定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而经济中的巨大事件往往在一国货币“走出去”及最终实现国际化的进程中成为其中的催化剂。

“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可以起到这样的催化作用,推进人民币的周边化进程。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交通畅通,及至实行贸易畅通化、便利化,乃至成立丝路基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等金融平台,需要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同时也有助于消除人民币“走出去”中遇到的诸多障碍。总结“一带一路”战略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可以用八个字“引领、加深、保障、巩固”加以概括:

基础设施建设将引领人民币进一步“走出去”。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合作构想,表达了中国愿意为亚洲邻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欢迎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便车的愿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同时建设周期相对较为漫长,因此,以中国为主导提供的相应建设资金可以将人民币作为流通货币,从而将人民币的使用扩大到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并使得人民币的使用常态化,加强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有利于未来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

贸易畅通化将加深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1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2.3%,低于7.5%的预期(其中出口增长4.9%,进口下降0.6%)。传统意义上,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随着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及新型低价能源的应用,中国外贸长期依赖的人力资本比较优势已经丧失,同时部分加工贸易产业已经实现向东南亚国家的转移。可以预见,如果不能实现产业升级及创新驱动,未来中国出口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同时,我国外贸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国际收支失衡,引起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及贸易争端,这也将不利于中国外贸的健康发展。

适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仅是通过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改变中国外贸遭受传统欧美市场束缚的困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范围内扩大整体市场规模,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实现贸易畅通。更为重要的是,中亚国家与我国经济有着极强的互补性,可以提供丰富、廉价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并解决我国外部市场需求不足的局面,实现合作共赢。

由此带来的外贸乘数效应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贸易规模的扩大可以使得人民币结算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并深入扩大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发展,发挥人民币在区域贸易中的主导作用。

金融平台建设将保障人民币较顺利的“走出去”。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通过类似毛细血管的作用实现资本的输出及资源的合理配置。配合“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将出资建立丝路基金及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新加坡、泰国、马尔代夫等23个国家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专项基金的设立及各国之间金融合作的深入会使得人民币的国际化流通进一步加大;同时,通过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以及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机构的设立,借助金融创新,将会更进一步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为将来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保障机制。

人文交流纽带的加强将巩固人民币在周边的地位。区际贸易及国际贸易包含的是有形的商品及无形的服务,但更重要的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跨文化沟通、理解和包容。“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承诺未来五年将向周边国家提供两万个互联互通领域培训名额,此举将加强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了解。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旅游贸易已呈现逆差态势。一方面,发展中国旅游事业,另一方面,开展中国境外旅游,以及各种涉外交往,都会使得中国和各国人民的人心更加相通,从而各民族之间更加相融、互信,在人民币真正实现国际化之后,巩固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

人民币国际化体现的不仅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一国货币地位,更和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实力相关,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及经济发展需要人民币实现国际化,而实现国际化的路径一定是曲折的、不平坦的。“一带一路”是中国应对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既是其中的细化,同时也需要大战略的带动和促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探寻引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道路。

参考文献

周玉池:《一带一路:为国民财富国际化提供配置机会》,《中国民商》,2014年第7期。

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理论月刊》,2014年第11期。

郝宇彪、田春生:《人民幣国际化的关键:基于制约的因素分析》,《经济学家》,2011年第11期。

Cohen Benjamin J.The Future of Sterling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Macmillan press,1971.

Krugman Paul.Vehicle Currenc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0.

责 编/杨昀贇

How Can RMB Go Global with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Huang Weiping  Huang Jian

Abstract: Increased trade volume,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financing platforms to be established will bring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o countries involved i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At the same time, the fledgling RMB which just sets off to go global will also usher in a good opportunity, helping itself get out of the current marginalized situation, gradually go regional, and finally become internationalize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not only reflects its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but has a link to China'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diplomatic power. The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 sub-strategy under the"One Belt and One Road" general strategy, its development needs support of other major strategies, so as to create a virtuous cycle and help to explore new ways of maintai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Key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 economic new normal,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nectivity

猜你喜欢

互联互通人民币国际化经济新常态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的合作发展探讨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政策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形势研究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新常态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及发展探讨
“互联网+”时代“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模式探索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下一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