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关穴揿针防治胃镜检查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
2015-05-05孙敏曾旭燕汪真真刘静
孙敏,曾旭燕,汪真真,刘静
(浙江省中医院,杭州 310006)
胃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上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恶心、呕吐是胃镜检查和治疗过程最常见的并发症[1],频繁的恶心、呕吐可以引起咽部擦伤、食管贲门撕裂伤等[2-3],甚至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而终止胃镜检查。据临床文献[4]显示,电针内关穴可减轻胃镜检查过程中的恶心、呕吐反应,但过程复杂且需用专用仪器。笔者采用内关穴揿针防治胃镜检查所致恶心、呕吐症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均为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浙江省中医院门诊患者,均首次进行胃镜检查。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期间,治疗组有 1例患者因大出血在胃镜下止血而退出,对照组有1例因不能耐受而放弃胃镜检查,最终纳入研究共198例。治疗组中男69例,女30例;平均年龄为(28±8)岁;主要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53例,溃疡病36例,其他10例;胃镜时间最短70 s,最长118 s,平均88 s。对照组中男71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32±10)岁;主要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 55例,溃疡病 31例,其他 13例;胃镜时间最短 75 s,最长 195 s,平均 102 s。两组性别、年龄、主要胃镜检查及胃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因上消化道疾病,需要做胃镜检查者;②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的疾病,心肺功能基本正常;③年龄为18~65岁,首次进行胃镜检查。
1.3 排除标准
①食管、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急性期;②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③同时患咽喉部疾病者;④正在接受镇静剂、止痛剂、解痉药治疗者;⑤沟通障碍者;⑥内关穴部位的皮肤有感染、皮疹、破损、血肿者。
2 治疗方法
本研究由固定的消化科医生、胃镜专科护士、效果观察人员经过相应的分工培训后参加试验研究。所有参加本研究的患者使用同一台胃镜做检查,在检查前10 min均口服2%盐酸利多卡因胶浆10 mL,留在咽部 约1 min后咽下。
治疗组在口服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后,由专人定位左手内关穴。常规乙醇消毒后,用镊子夹取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0.22 mm×1.5 mm揿针的环形针柄部,连同胶布取下揿针刺入内关穴,按压揿针处以有酸胀感但不痛为宜,嘱患者用右手拇指按压胶布部位至胃镜结束。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恶心呕吐的程度
记录胃镜检查时间内发生恶心呕吐的次数,0~1次为Ⅰ级,2~3次为Ⅱ级,4~5次为Ⅲ级,6次以上为Ⅳ级。胃镜结束后,让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判断患者的主观感受,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恶心呕吐感越显著。
3.1.2 患者满意度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定,最低分为 0分,最高分为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越满意。
3.1.3 揿针不良事件发生率
记录患者治疗期间晕针、断针、血肿及皮肤破损等不良事件。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程度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改善恶心、呕吐程度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程度比较 (n)
3.3.2 两组患者VAS评分分级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VAS评分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分级比较 (n)
3.3.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患者满意度经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n)
3.4 安全性评价
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晕针、断针、血肿、皮肤破损等不良事件。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呕吐的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4]。外邪所犯、饮食或情志所伤以及脾胃虚弱等均可引起恶心、呕吐。胃镜检查是一种特殊的外邪,这种有形之外邪能扰乱中焦,导致胃失和降,中气奋起抗邪而上行,故而发生恶心、呕吐。内关穴最早见于《灵枢·经脉》中“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内关穴[5]属于手厥阴心包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针刺内关穴具有和胃降逆、宁心安神、理气宽胸的功效。临床大量文献表明内关穴对恶心、呕吐有明显的抑制效果[6-7]。
揿针又称图钉型皮内针[8],是皮部理论和腧穴理论相结合的具体运用[9]。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体表的部位,与经络气血相通,既是机体卫外屏障,又是针灸施术之处,所以针刺皮部同样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起到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在胃镜时使用揿针,既能防治恶心、呕吐,又能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患者不适。
综上所述,采用内关穴揿针干预胃镜检查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可利用其材料简单、操作方便、患者舒适、不涉及重要脏器、使用安全等优势,达到缓解胃镜检查引起的恶心、呕吐,保证患者顺利完成胃镜检查,增加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1]杨杰,姜琼,车筑萍.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并发症分析[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6,26(5):362,365.
[2]孙丽娟,张永兴.纤维胃镜检查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7):39.
[3]康桂花.胃镜检查的并发症及防治原则(附 150例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7):248.
[4]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15.
[5]刘志顺,于金娜,张瑞锋,等.电针内关穴防治胃镜检查不良反应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北京中医,2007,26(1):18-20.
[6]张琨,杨妍.按压内关穴减轻胃镜检查中 79例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2009,30(4):79-80.
[7]杨影,周美启.浅谈内关穴的临床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7):614-616.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 8部分:皮内针(GB/T21709.8-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10.
[9]何玲.论皮内针疗法的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