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本解读的三大策略
2015-05-05谢超兴
谢超兴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感知、理解、评价、建构文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与文本及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获得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解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质量与深度就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与内涵。
“文本解读”应包含“文本”与“解读者”两个部分。这里所说的“文本”指的是师生直接面对的由语言符号组成的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即语文教材。而解读者主要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
作为教材的文本,它包含了作者、文字符号以及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观念等。在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这些构成要素,多角度挖掘文本的内涵。作为解读者的师生,有其独特的知识构成、成长经历、审美心理,所以,在解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其客观、科学的原则。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文本解读的“三尊重”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文,尊重作者
有效的文本解读,作者是重要的一环。王富仁先生指出:阅读教学中应“尊重文本作者的主体性”,“必须避免那种脱离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进行的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这些无不告诉我们,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绝对少不了对文本作者的关注。
1.理解相应的写作背景。
关注写作背景,这是最为低成本的策略。但凡一篇经典的作品,它基本上都是产生于一个特定的背景中,或者是作者所处在一个较为特殊的时间、环境当中,通过对写作背景的了解,了解作者当时的创作状态,有利于进一步准确把握文本所传达的意义。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此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关内的东北人无家可归。通过这一写作背景的了解,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作者当时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坚定不移的抗战之心,为文本的解读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2.创设相应的解读情境。
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解读策略。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在教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时,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先让学生们闭上眼睛,然后做日常学习的事情,比如找出不同颜色的笔,拿出某学科的作业本等。在这样的一个情境体验中,学生们切身体会到失去光明的生活是如此的不方便,也就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于三天光明的热切期待,为文本的解读开启了体验之门。
3.了解作者的生平。
了解作者的生平,主要是要求我们读作者的传记,这个策略实现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效果确是非常好的。比如我们进行苏辛词教学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豪放派知识甚至与婉约派的区别,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苏轼的传记等。比如我们要进行《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时,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阅读《巨人传》中的《贝多芬传》,让学生了解贝多芬所经历的苦难与挣扎,了解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体会其是如何用生命进行音乐创作的,为学生深入感受贝多芬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
二.就文论文,尊重文本
文本解读离不开对文本的关注,这是文本解读的核心所在。文本,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晶,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情感倾向以及价值倡导。当然,作品本身就有许多不确定的领域,需要读者进行“补白”,为解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尊重文本的意义。
文本的意义可能是作者赋予的,可能是时代赋予的,也可能是编者赋予的,不管怎样,这意义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主流、方向、看法等。比如在解读《愚公移山》这一篇作品的时候,必须要尊重历史赋予其的意义,文中的愚公为了铲平门前的大山,造福子孙后代,不畏艰难,智对嘲讽,体现愚公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精神。入选课文很大程度正是基于这一积极意义的。
2.尊重文本体现的情感。
要尊重文本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一篇文质皆美、情韵悠长的作品,往往在叙事之中饱含深情,字里行间可感可叹。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必须要用心去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肺腑之言。就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选取了车站送别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通过写父亲攀爬铁路为自己买橘子这一背影来表现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以及对父亲深深的感动,细细品味,父子深情跃然纸上。
3.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新课标明确提出,价值观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入选课本的文章有其正面的价值观,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尤其要重视其价值导向。如《伟大的悲剧》这一名篇,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阿蒙森第一个到达目的地,斯科特失败,而失败的斯科特还要为阿蒙森作证,证明阿蒙森是第一位到达南极的,虽然他在回程中,因饥寒交迫,体力不支,与严寒搏斗了两个月后,长眠于冰雪之中。解读本文时,就要注意其价值导向了,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人的诚信、坚毅、执着、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的爱,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毕竟还是哈姆雷特。因此,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务必要尊重文本时空限制,坚守文本的意义,尊重作者的情感,忠实文本传达的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在文本的解读上才不至于“走火入魔”。
三.见仁见智,尊重读者
文本在进行解读之前,只不过是一连串的文字符号而已,只有经过读者的解读,文本才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情感。但文章的解读不仅仅依靠读书技法,更取决于读者本人生活视野、人生阅历和审美经验等。正如鲁迅指出的,在看《红楼梦》时:“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说明了解读者在阅读、理解、接受与构建的过程中,还受到自身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要素的影响。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就必须要关注读者这一块了。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
文本的解读过程其实是一个反映、实践、改变和丰富文本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融会了读者的生活感受、情感体验、联想和想象,甚至审美判断的多种心理的过程。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甚至是情感对文字符号进行自己的理解和阐释。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一点了。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对于百草园生活的描写,因为农村的孩子有了相似的生活体验,他们很快就能够说出个所以然来。而来自外地农村的孩子,就更容易理解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之情。同样地,在《约客》的教学上,来自农村的孩子更容易理解个中的情况和感受,因为他们本身就有这样的生活基础和情感体验。
2.民主集中,把握解读的尺度。
“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不在于把有限的理解力凌驾于文本之上。”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认识水平、生活经验或者情感体验是有限的,价值观也正在形成当中,但他们的思维特点却又是极度活跃和开放的。他们富于创新富于异想,见解大胆而又无拘无束,对于文本解读可能也会无边无际,比如,在课堂上,有学生认为愚公把子子孙孙的前途断送在一座大山前是不对的,认为愚公已经破坏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出现了认为《背影》里面的父亲攀爬月台是违反交通规则的奇葩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的“拨乱反正”了。教师可以采用“民主集中制”的方式,讨论时不妨放开让学生讨论,但在总结的时候,一定要紧扣文本集中到符合文本的合理的解读与理解上来。
总之,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既要注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懂作者、读出意义、体味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它是作者、文本和解读者的有机融合,是三者思想碰撞的过程。
[1]应永恒.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技能的支柱[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12):54-57.
[2]易灿辉.秦建文.新课程语文文本解读架空分析刍议[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4):118-120.
[3]史绍典.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下)[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3):92-94.
[4]唐肖肖.领会修订精神,优化多元解读 [J].课程教学研究,2012,(8):36-42.
[5]谢越华.文本解读:让语文教学充溢人性[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