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年级循环日记的实施策略

2015-05-05施福娣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日记写作能力成员

施福娣

“循环日记”,按字面意义可以简单理解为“学生循环写日记”,其具体含义是指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一个学习小组内,学生轮流负责写日记。这种循环日记写作形式不仅使小组成员间相互理解,还能相互督促学习。中年级学生的写作课上或多或少存在着训练不足问题,课上训练时间有限,课下又不能保障一定的写作量,因此采用循环写作模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分配小组,促进学生交流

实施循环日记的首要条件就是将班级内学生进行合理分配小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愿组合,一般4到5人一个小组,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有更多机会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小组成员可以为自己小组命名,有的小组借用语文课文的名字,比如“蒲公英小组”(三年级上册第八课)、“变色龙小组”(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水滴穿石小组”(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等等。循环日记写作小组分配完成后,各小组根据自己情况选出组长,组长也可以实行轮流制,组长和组员相互交流、督促,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除此之外,学生写完日记后把日记公开展示给小组各成员,然后就本日记进行交流、评价,比如,某学生在学习完《师恩难忘》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这一课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了一篇关于师生的日记,内容感情真挚,用词准确生动,感染了阅读此日记的学生,同学们纷纷交流,把自己的心扉展开,分享彼此难忘的师生情。在中年级学生中采用循环日记的写作模式不仅能增强学生写作能力,还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习。

二、开放写作内容,鼓励学生创作

日记内容不用教师规定,而是采用开放式写作,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可以写入日记,鼓励学生自己创作,避免应付、抄袭。

部分学生喜欢在课文中寻找灵感,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成为日记的话题,比如,某一学生非常喜欢语文课,她的日记内容大部分都是受到课文启发的,在学习《走,我们去植树》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 后,她和几个小伙伴实践了种树过程,并将其写入日记中,同时还把自己植树时的心情和体会表达得淋漓尽致,小组成员阅读后不禁也有亲自植一次树的冲动。还有一位同学在学习《蒲公英》(三年级上册第八课) 后,她萌发了在生活中观察蚂蚁的想法,根据作者对植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她也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小蚂蚁,然后将自己的观察写成日记,蚂蚁常见但是认真观察的人却很少,她的日记也启发了同学留心生活的想法。其实不管是大作文还是小日记,学会观察生活、留心小事就会有充足的写作素材,就不会出现很多同学常见的“没什么可写”的状况。

三、及时评价反馈,促进学生发展

及时对循环日记进行评价、反馈有助于作者写作水平的提高,促进作者写作能力不断增强。

比如,某一学生写的一篇日记《我家的小花猫》,教师和学生首先对其日记内容进行肯定,然后指出其中的不足。教师对其写作思路进行点评,用词造句进行相应修改,让整篇文章更流畅、精彩;小组成员则指出了日记中出现的错别字,这两者的评价对作者而言非常重要,让其在今后的写作中尽量避免低级错误的出现,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另一位同学写出《我的妈妈》后,除了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外,还受到家长的点评,她的妈妈阅读其日记后了解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形象,促进自己和孩子间的交流,增进其感情。

四、调整循环模式,更换竞争对手

每个学习小组经过长时间实行循环日记的习作方式也有一定弊端,即学生缺少新鲜感,因为本小组成员是固定的,每个人的日记风格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甚至每个成员的点评话语也大同小异,这不可避免会使学生产生应付心理。比如有的学生习惯从课文中找灵感,她写的《第一次学习游泳》和《最难忘的一件事》内容大致相似,没有新鲜感。而有些学生喜欢为日记找错别字,对每个成员日记都只是局限于指出明显的错字,对文章的其他方面没有任何点评。

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的调整循环模式,除了小组循环外还可以进行组间循环,即将两个小组的循环日记本调换,这样可以使更多同学进行交流点评。还可以挑选几个优秀的日记作者,将其放在同一组,让他们形成竞争对手,这样学生不会出现骄傲自满情绪,不断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

综上所述,循环日记在中年级学生中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循环日记是一种有效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使用合理的方法策略不断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写作中的乐趣,激发其写作兴趣,还能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循环日记写作模式让语文课更精彩。

猜你喜欢

日记写作能力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