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阅读教学的辩证思考
2015-05-05吉利
吉 利
一、目标:语言精神形神融合
阅读教学既是技能的教授,更是生命的对话。技能的形成源于语文的工具特质,生命的对话彰显语文的人文关怀,两者理应统一。阅读教学怎样既关注学生语言发展,又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孙建锋老师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给我们诸多启示。
1.在语言积累中诱发深度思考
在学生反复吟读课文之后,孙老师安排了一道填空题,学生踊跃发言:“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美在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老师启发引导:“枝头的叶子还美在哪儿呢?仔细读课文想一想。”学生恍然大悟:“美在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这样的填空既可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也为学生的感悟搭建了表达和倾吐的平台。
2.与文本对话时表达生命哲思
精读课文,孙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有想法及时写下来。大家感慨良多:“我从奉献一词中读懂了叶子的工作是不求回报的,是无私的。”“我把叶子换成老师、爸爸妈妈,把大树换成学生、我们,也就是无数位不同的老师做着相同的工作,把知识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学生,无数位不同的爸爸妈妈做着相同的工作,把关爱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我们。”孙老师看时机已到,便让学生感悟“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营养,让它茁壮、葱翠”这句话的意义,学生水到渠成地读懂了这一种号召。
二、内容:简单深刻水乳交融
简单、浅近,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要学,复杂、深远,高于儿童生活的内容也要有序地学,从简单中读出深意,在复杂中体会恒常,这样才能使儿童“有强健的体魄”。每一节阅读课皆要让儿童兴致勃勃地“入”,而后心满意足地“出”。孙双金老师在《二泉映月》一课教学中诠释了阅读教学的出入之道。
1.听曲声,感受悬念
课始,孙老师安排学生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听曲之后,孙老师问:从这悠扬的琴声中,你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仿佛与阿炳进行了一次交流,听到了阿炳生活的苦难、凄凉、不幸。回答很精彩,却是浅表的,是学生一种朦胧的情绪表达,正迫切地期望能真正听懂这首曲子,读懂这篇文章。
2.听心声,感悟苦难
若想听懂《二泉映月》,必须得读懂苦难。孙老师紧扣文本,让学生用心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闭眼一分钟,感受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的情景,想象阿炳眼前永远的一片黑暗是什么滋味……有了这样的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孩子们纷纷与阿炳产生共鸣。老师问此刻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学生听懂了苦难,听懂了阿炳,听懂了《二泉映月》。
3.听赞声,感悟智慧
这首不朽的名曲不仅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小泽征尔首次听到此曲,感言要跪着听《二泉映月》。想想他为什么要跪着听?学生纷纷说:“小泽征尔很喜欢这首曲子,被曲子深深地震撼了。”“小泽征尔用自己的灵魂在倾听,只有跪着,才能体会曲中的深沉情感。”孙老师说:“我们应该从中听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苦难的抗争,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如此,学生更收获了一份智慧。
三、方法:讲授探究融会贯通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也有些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概念的同化,即奥苏贝尔提出的“接受——同化学习”。因此,讲授法与自主探究法应该融会贯通地灵活运用。以笔者《早》一课教学为例,试谈阅读教学如何融会贯通地运用讲授与探究。
1.讲清疑点助探究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老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讨论、查字典、查资料等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于是,学生自己通过查字典理解了“花厅、绣像、冰清玉洁、酿雪、坐南朝北”等词语的意思,老师则精要讲解“诗云、子曰、二十四番花信风”等词语,教师的讲授讲在学生自主探究遇到困难之时,讲得精要。
2.价值引导促感悟
文中有一段介绍了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学生细细品味,感悟少年鲁迅的形象,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鲁迅知错就改,寿镜吾先生批评过他,就再没迟到过;鲁迅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鲁迅在桌子上乱刻乱划,不爱护公物;我觉得鲁迅睡觉睡过了头,迟到被老师批评是自找的。预设的目标是让学生朗读文本,感悟“早”字的来历及鲁迅坚守这份信念的执著与坚韧,怎能瞎扯呢,于是,老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暂且不去评价刻字的事,也不去猜想迟到的原因,少年鲁迅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那种立志的决心和践行的精神。这样巧妙地引导,能够有效地把握自主探究的方向,确保其朝着预定目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