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雨巷》的艺术世界

2015-05-05张艳萍朱思克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13期
关键词:篱墙戴望舒雨巷

张艳萍 朱思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现代诗歌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起着其他文体(小说、散文)不可替代的作用。《雨巷》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是教与学不可多得的范本。

《雨巷》创作于1927年,很多知识分子在那一时期都充满了苦闷,都有过徘徊。戴望舒也是这样。《雨巷》不但有着浓郁的时代特色,更富有浓郁的个人气质。戴望舒深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浸润,深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突出表现孤独、抑郁和消沉的情感。戴望舒出生于多雨的杭州,数不清的弄巷里给他太多的细腻。要了解《雨巷》,就必须关注这三点。我们在体味作者的情绪与思想上不要支离破碎地分解,要整体地把握。“雨巷”与“丁香”是本诗的独特又重要的意象,必须加以仔细地体味;“伞”“颓圮的篱墙”的意象是教与学的难点;“姑娘”是体会诗歌的焦点与疑点;诗中的音韵美是关键点。

戴望舒在其《白蝴蝶》中写道:

给什么智慧给我,

小小的白蝴蝶,

翻开了空白之页,

合上了空白之页?

翻开的书页:寂寞;

合上的书页:寂寞!

戴望舒的诗始终没有脱掉“寂寞”的底子,这种色彩在他的名篇《雨巷》中尤为突出。戴望舒被叶圣陶先生称为“雨巷诗人”。《雨巷》诗中用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默默、冷漠、凄清、惆怅、静默、太息、凄婉、迷茫、颓圮、哀曲等词语明确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这些词语构成本诗一种凄清、迷茫的意境。

一、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戴望舒曾说:“新的诗应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叶圣陶说:“(戴望舒) 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全诗七节,每节都是六行,句子有的长短相同,一句一行;有的长短不同,一句数行,既有整齐的美,也有参差的美。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的音节首先表现在音韵上。全诗基本上是每节三、六两行押a n g韵。《雨巷》的独特之处在于大量运用内韵。所谓内韵,即诗行中间带有与韵脚相同(或相近)的韵,也就是说本诗的诗句中镶嵌着带有a n g韵母的词汇,加之前后两诗节和每节中若干诗行复沓,使a n g韵母的音响按诗人情绪起落流动全诗。读起来既嘹亮又舒缓,和谐又富有变化。

戴望舒更是创造性地将内韵、脚韵、双声叠韵和复沓成分融合在诗的意象上(特别是主要意象上),这样就造成了音、义、情三位一体的音节形式。以一、二两节为例分析一下。

1.韵角为a n g:长、巷、娘、芳、徨。

2.内韵为a n g:彷徨、长(第二句第一“长”字)、望、香、样。

3.双声叠韵:彷徨、丁香(其丁香也是都押n g)。

4.复沓:悠长、悠长;丁香一样,丁香一样,丁香一样;哀怨、哀怨。

钱理群先生说:“我觉得语文教育当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还说:“朗读就包含着一种理解。”我们可以采取群读与个读相结合的方式反复诵读。以第四节为例。两个“走近”的反复使用表达出女子徘徊的样子。这反复中又有自我鼓励,试着看的冲动。然而,她的希望是带着失望的,她的勇敢毕竟有限,她的勇敢也是灰色的,因为她的眼神哀怨!

“梦”尽管有美的意思,那毕竟不是一种行动。“像梦一般”反复使用,表达的意思是不尽相同的:第一遍是美好的,第二遍则是凄婉的;第一遍是清晰的(在梦中是清晰的,是有希望的),第二遍是迷茫的(在梦醒之后是迷茫的,是没有方向的行动)。因此,这里表达热切、果断、美好的是第二遍的“走近”与第一遍的“像梦一般的”。

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对《雨巷》赏析时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评过这一派的诗。他又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轻清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懂。”

二、“雨巷”“姑娘”“伞”,是美丽的意象

《雨巷》中的意象并不多,主要是雨巷、姑娘(丁香),反复出现强调、凸现,始终让读者牢牢地把握着这简单的“点”不放,加入叙事把散落在文中的其他意象有机地串聚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是明朗的,这首诗给我们带来的美感,正在他行文的单纯明朗上。然而,这种“美感”会妨障我们对诗人“忧怨”的理解。我们在品读“姑娘像花”的美感时会削弱文中“冷漠、凄清、惆怅”的诗境。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雨巷,是江南独有的。所谓“大街小巷”,可见巷是有别于街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可见巷是幽深的、安静的;“万人空巷”,可知“巷”是与家联系的、私用的。江南多水、多雨,这巷有了水(雨),便是潮湿的,有水气的,朦胧的!

如果这女子匆匆地赶路,那便是归家。

如果这女子彷徨地散步,那便有忧郁。

就像丁香花一样忧愁与凄清。

南唐的李璟在《山花子》中说:“丁香空结雨中愁。”

姑娘,我们虽是陌路,

却有着一样的愁情……

姑娘,把姑娘比作花,戴望舒不是第一人;把花比作姑娘,戴望舒也不是第一人。然而,姑娘是花,花是姑娘,既是丁香又是姑娘的,让这两个意象重叠交织的,戴望舒是第一人!艾青在《望舒的诗》中说:“他(戴望舒)的诗里的比喻常常是新鲜而又适切。”

伞,本是雨中之物;油纸伞,是江南的特色;这便有了江南雨中的情趣。伞,是油纸的,浑圆的形制,精细的做工,透明的色彩,既是一种艺术的道具,又多了一份胭脂气——这便有了女性的色彩,便是一道风景了!我们可以称油纸伞为“女儿伞”。如华盖一般,在少女的头顶一张,用伞遮雨也往往遮住了人,那便是具有了一种风情!传说中“白娘子借伞”的故事在发生在江南——躲雨也好,借伞也罢,总要一方有伞,一方无伞;这样才能一来二往,生出情来。可是,戴望舒却不这样给我们布景。“姑娘”与“我”各有一把,这便只能可望而不可即了,想擦肩而过怕都是不可能。因此,“姑娘”似乎成了“雨巷”中可视的一道风景: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我”也是这诗中的风景,却并不一定是姑娘的对应物。两把伞最终把“我”与姑娘分成两个世界的风景。姑娘“太息一般的眼光”和“我”的忧伤都是在这“颓圮的篱墙”。“姑娘”与“我”,是诗人作品中并不相交的意象——甚或是诗人自己的“两个形象”!巷,把风景的空间压缩到了最小的程度,集中地反映出诗人的情绪。但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我”却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诗人在这条狭窄的路上,并没有找到自己的未来(梦想)——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三、“颓圮的篱墙”是一个怪怪的意象

诗人为什么要选择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词境,而又充满无果的遗憾呢?在众多优美的(不是壮美的) 的意象里,为什么要加入一个“颓圮”的意象呢?先从《雨巷》的结构来看。第一节是“起”,第二、三节是“承”,第四、五、六节为“转”,第七节为“合”。这样构成了:“我独行,有一个希望——希望出现了——希望与我擦肩而过——我独行,有一个希望。”在“转”的四、五、六节中又分为“走近——走尽——消散”三个阶段。正是在“走进”中出现了一个情感的拐点。

我彷徨的地方是雨巷,

我消散的地方是篱墙,

也就是雨巷的尽头,

也就是我希望的地方,

在雨巷的篱墙,那里是“颓圮”的地方,

——诗人还在路上。

这种错位,并没有引起诗人激烈的情感碰撞,诗人并没有追上去,至少没有追到那堵篱墙……他又撑起油纸伞,走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在寂寥的雨巷中流浪——流浪

刚才,我还想着刚才

消了丁香一样的颜色

散了丁香一样的芬芳

走尽了那颓圮的篱墙……

诗人明明遇到丁香一样的姑娘,白白地看着她从自己的身边走远了,而不知“珍惜”——不可思议的是诗人却孤独地在雨的哀曲里“欣赏”着希望的消失!因此,他从一个追求者,变成了一个流浪汉——他只走在路上,并无抓住“希望”的希望。全诗的亮点只在“希望”一词上。然而,这希望是迷茫的。因此,如果追溯戴望舒的创作情愫的话,那正如杜衡在《望舒草序》中所说:“(戴望舒) 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如果追溯他创作情绪的话,那正如艾青在《望舒诗》中所说:“(这种) 感伤的声音,对时代的洪流是回避的。”1926年的秋天,戴望舒加入了“共青团”(C.Y,一个进步的组织)。1927年2月,他在参加会议的途中被捕,后被保释。四月的“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又开始通缉他。他只好躲到了施蛰存家中匿居,这次打击让戴舒望陷入苦闷。

他在此时的《忧郁》诗中说:

我颓唐地在挨过这迟迟的朝夕

我是个疲倦的人儿

我等待着安息

也正是在此时,他创作了《雨巷》。《雨巷》中的忧郁是大革命失败后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忧愁——“个人的愁怨和惆怅同更广大的愁怨和惆怅是相同的,因而也是无法排遣和摆脱的。”

就在这个时候,他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仑的影响。高尔基曾这样评价魏尔仑:“在他那些总是忧郁的,流露出深深苦闷的诗歌里,可以清晰地听到绝望的哀号,以及渴望光明,渴望纯洁,多情善感的心灵的苦恼。”(《保尔·魏尔仑和颓废派》) 这也与诗人的个人气质有关。童年的戴望舒曾出过天花,脸上留下麻子,常常被人取笑。他成为有名的诗人后,也还常受到朋辈们的讥笑。这些对戴望舒心理影响是很大的——他是以弱者或不自信的心理开始写诗的。也正在此时,戴望舒可能正在经历着与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的情恋。这对《雨巷》的创作也不能不造成影响。

那时的诗人是一个“疲倦的人儿”,他只是在“等待”,那“希望”似乎用“等待”更好些。他是没有力气,也没有兴趣到那“颓圮的篱墙”的——他只在心里希望,他只在路上等待!那“颓圮的篱墙”,也许正是艾青说的:“所可惜的是他始终没有越出个人的小天地,因之,他的诗的社会意义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雨巷》是一首很美的诗,美在它的音节,美在它的意象,更美在诗人的敏感上——多愁善感的苦恼!

猜你喜欢

篱墙戴望舒雨巷
温暖的篱墙
戴望舒《雨巷》(节选)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山村夜色
秋天的梦
烦忧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在淡淡的秋季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大象”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