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操作中的空白
2015-05-05贾燕
贾燕
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重用,尤其是低年级。最近听了几节一年级“数与代数”内容,对操作在低年级中的有效运用产生了一些思考。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偏重于形象思维,抽象的过程需要借助于具体的操作,所以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对实物的操作、图形的操作很多。但有的老师把操作作为一种形式,什么内容需要操作?什么时候操作?操作的目的是什么认识得并不清楚,从而造成课堂效率降低。以下以听课中的几个片断进行评析。
三位老师同课异构了一年级《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本来一年级从实物操作到表象操作到符号内化是常用的方式,前两位老师都采用了大致相同的方式,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把10根扎成一根,突破逢10进一,然后根据操作说说怎么算?第一个学生就说得很流利,而且没有老师的指导独立发言。在教学24+9时,先在图上圈一圈,说一说,再看着黑板上的式子说一说。从实物操作到图形操作再到符号操作,逐步提升,学生说得也很好。
第三位老师没有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用图画一画。在教学24+6、24+9的环节上就看出了不同,从图中引出24+6,同时在屏幕上出示小棒图,问:“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互说。然后指名答,老师前后请了4位学生,第一个没说出,第二个:“先算4+6,再算2加……(老师提示)10+20=30”。第三位:“先算4+6=10,再算……(说不出来了,老师提示)20+10=30”。第四个学生完整地回答出来。作为听课的老师,我从学生举手的比例,发言的流利程度、完整性、独立性去进行比较。
诊断分析:第三位老师课堂中发生的状况,问题出在知识的形成上。有老师认为一年级学生已经会算了,有的在幼儿园已经会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但学生在那时形成的知识并不系统,进入小学后,我们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基础,但也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原来的状态,而应该让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本节课来看,就应该从具体到抽象,从实物到符号。为什么前三个学生都没有说完整呢(而且后面所请的学生说得也不够好)?简单的一个“摆一摆、圈一圈”中能够帮助学生突破以下几个难点。(1)先把单根的合起来或圈起来,也就先将4和6相加,个位相加。(2)把24分成20和4,一年级学生对数的分成本来就是一个难点,在操作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脱离了操作就有困难,学生说不对,这也很大的影响。(3)10和20合成30,而不是和2相加。为什么前两节课中学生几乎没犯这样的表达错误,而第三节课错误如此明显,就是因为学生在摆、圈的过程中看到了24圈了4左加是20,如果是以数的形式出现,由于它的抽象性学生容易想成2。
操作究竟为了什么?如果不理解了这一点,操作难免流于形式。一位老师执教的内容是一(下)《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屏幕上散放着一些红星星和黄星星,问:“谁多,多几个呢?”生想出统计、两个两个地数、排成一排对齐着比、把一黄一红圈在一起的方法。师:“哪一种方法能最快地得到结果呢?”生用学具操作。生:“排成一排,对齐着看。”(第一排是13个红星星,与它相对齐的是8颗黄星星。)学生看出红星星比黄星星多5个。生:“我还可以数一数,用13-8=5。”问:“为什么用13减8呢?”生:“因为红星星13个,黄星星8个。”师:“要算红星星比黄星星多几个,就是求13比8多几个,从红星星中去掉8个黄星星。”同桌互说,把老师的话重复,反馈时只有8个学生举手,而且学生说得很不完整,需要老师的提醒。
诊断分析: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数出红星星比黄星星多几个,但教师在联系计算时没有利用这一操作的直观的经验,致使算理的得出是空中楼阁,学生怎么说也说不清,因为学生并没有理解透彻。其实在摆的过程中就隐含着算理,13个红星星与8个黄星星一对一的摆,还多出5个。问:“该怎么看呢?”(看单独的5个红星星)“为什么不看所有的红星星呢?”(左边与黄星星一样多)师作出把8个红星星拿去的动作。问:“谁能把红星星的变化说出来呢?”(原来有13个红星星,拿去8个,还剩几个?)问:“如果不摆,你知道该拿去几个红星星呢?为什么?”利用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减法的由来,它也是表示从整体中拿去一部分求剩下的,与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这样学生就能新知联接旧知,把新内容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算理懂了就好说了。
思考:
1.要不要的空白——体现在认识上
与公开课操作多相比,家常课上许多老师并不用操作,认为没有什么用,而且学生控制能力差,会把课堂弄乱了,老师讲一讲就行了。案例1的第三位老师透露出的就是这种常态的想法。
老师的“讲一讲”学生的“想一想”有时并不能代替“做一做”“摆一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的抽象思维要建立在从形象 ——表象——抽象上,前两位老师课堂上学生说得好,正是因为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而第三位老师把学生的起点定得太高,学生的抽象能力难以达到。
教师要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对教学会有什么影响?从这个环节上受到了许多的启发,教学要轻负高效,或许着力点正是在于几根小棒,几张图,更为深刻的是教师对儿童认知规律的理解。
2.能不能空白——操作目的的认识上
操作后是不是就戛然而止了,造成操作和算理之间的空白。教师以为学生操作后就能自动地由操作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就能把操作中的体会运用到说理的过程中。一般学生并没有这样的能力,需要老师在操作中引导学生感受算理。
操作是为算理服务的,是理解算理的基础。我们要找到如何利用操作来理清算理,将算理在操作之中化解,方能展现操作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霍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