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尝试
2015-05-05陶洪
陶洪
学生不喜欢历史课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育中一个严重问题,如何才能改变这种让人沮丧的现状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根据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一些综艺类型所承载的“综艺元素”可以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它们分别是“脱口秀”、“讲座”、“益智”等三种综艺形式。本人将逐一阐释上述综艺类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脱口秀”式综艺的特点及课堂运用
1.讲台是“魅力”展示的舞台,我们是舞台上的舞者
讲台也就是舞台,我们可以成为舞者。尊重讲台,展现个性、人格以及衬托出魅力。教学的时候偶尔地自我陶醉、侃侃而谈,比如教学文化史方面,诵几首诗词,画几笔书法;在历史事件、人物的讲述后加些自己的、有别他人甚至书本的、不越轨的评价,这样放松有个性的教学将大大提高学生们的“收听率”,也许有些教师还会因此拥有些“粉丝”级的学生。如此一来,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何乐而不为呢?
形象生动、通俗幽默的语言值得中学历史教师的借鉴。只有当教师的语言通俗幽默,才能感染所有学生;只有学生受到了感染,才会产生兴趣,才会真正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只有学生产生兴趣,才会真正学习历史。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一些适当的现代词句、网络语言、英文等。
2.课堂不再枯燥无味,我们来聊些“话题”
历史教学中也是可以运用“话题”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达成教学目的。“话题”的选择可以很广泛,可以来自课本、参考材料、也可以来源于现实生活。比如上到“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时,不防以《金陵十三钗》为话题展开;讲体育方面的内容,可以以“南京青奥会”或“伦敦奥运会”为话题;中国古代史复习时,也可以用时尚话题“穿越”为题……时代感强烈又兼具趣味特点的“话题”可以很大程度地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学习。
二、“讲座”式综艺的特点及课堂运用
1.历史不一定要平铺直叙,要花点时间说点“故事”
把历史知识故事化非常适合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纪录,充满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很大。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很少不受前人事迹的影响的,有的甚至把历史人物作为终身学习的榜样。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本作适当的故事化的改造,增加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事迹的内容,使历史事件变得丰满。比如在讲到“洋务运动”的时候,可为大家补充洋务运动时开创的留学运动,近代史中很多名人都有留学经历,如詹天佑、陈独秀、鲁迅、周恩来等,那时的留学热潮也不亚于现在,第一批国家派的留学生留美幼童30人。他们在美国学习生活得如何呢?不论在课堂、运动场还是社交场合他们都是佼佼者,这些孩子后来都升入到美国名牌大学,但没等大学毕业就被清政府召回,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其他原因略去)是他们的行为举止已经超出了清政府顽固派能容忍的限度。他们先脱下了长袍马褂,因为那不方便运动;对带队老师不再下跪请安,因为接受了自由、平等的观念,后来还剪掉了辫子,甚至有的人还进了基督教堂,皈依了上帝,这哪里是在培养接班人,这不是在培养掘墓人吗?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到:清政府为了国家的富强积极地向西方学习,但所有的一切又要在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尽管如此,从这以后留学运动方兴未艾,在这30名幼童中,唐绍仪成了民国第一任总理,梁敦彦任民国外交部长,蔡绍基任天津北洋大学校长,詹天佑设计修筑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书本内容加上补充内容,同学们对洋务运动给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
其次,布置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对某事件或某人物的相关情况进行查找、提炼、收集,然后由学生来讲故事或扮演其中的角色,变被动式接受为亲身体验。这样,可以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语言表述能力,也容易让学生找到历史人物中的“偶像”和“榜样”。
2.别把历史说得平淡,它应该“悬念”四起
导入新课时,可以用“悬念”开头,使学生产生急于想听下去的心理。如讲《十月革命》时,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中国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吗?如果不是,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哪个呢?它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始讲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兴趣。
讲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时,有意识应用“悬念”,则能起到波澜起伏的效果。如在讲述《赤壁之战》时,可这样设计“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消灭了袁绍残余势力,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之后便带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全国。那么战争会倾向曹操出现一面倒的局面吗?南方的割据势力会坐以待毙吗,谁将成为曹操的对手,他们将采取怎样的方式斗争呢?”接着分析赤壁之战中作战双方的利弊。这样的讲述显然比平铺直叙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讲课结束时设置“悬念”也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学生在思想中马上就出现了问题”。讲授应言有尽而意无穷,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和探讨。如在讲授完《秦王扫六合》后,可作这样的小结:“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统一了全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自谓‘始皇帝,以为秦朝的皇位可以二世、三世、千世万世地传下去了。那事实会是怎样的呢?王位就那么简单地传承了吗?后面的历史将会怎样发展呢?这便是我们下面课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结尾能引发学生课后的思索与回味。
三、“益智”式综艺形式的特点及课堂运用
l.试题的内容
试题的内容是竞赛活动开展的前提,可以采用的试题题型是简答题,难度是三个级别,A难度,书本内容;B难度,相关材料涉及内容(包括书本小字部分、史料部分以及参考资料部分);C难度,相关历史涉及内容。比如出关于唐太宗相关的试题,有A难度题:“唐太宗的名字是是什么?”答案:“李世民”;B难度题“‘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句话是谁说的?”答案:“唐太宗”或“李世民”;C难度题:“唐太宗在什么事件中杀害了其大哥?”答案:“玄武门事变”。
2.竞赛参与者的选拔
采用自主报名和推荐两种方式,学生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由小组成员推荐,选拔时注重小组间的人数和实力的均衡。
3.竞赛方式采用问答比赛的形式,方式两种:A、“闯关”式:《开心辞典》式,由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单独挑战十一题,难度“由浅入深”,出现错误及宣告失败,最后能答出十题者为优胜;B、“PK”式:《一站到底》式,有两名同学限时轮流答题,直到其中一名同学失败为止。
4.竞赛奖励
同时奖励小组和个人,优胜小组和个人可以得到精神奖励“历史知识优胜组”、“历史知识小达人”称号;物质奖励,相关学习用具,本子、笔一类。相对注重精神层面的奖励。
这样的活动开展能很容易地抓住学生眼球,会让枯燥的历史知识鲜活,让学生恐惧的考试有趣。
综上所述,把“综艺元素”融入日常教学的实践,宗旨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作为尝试,与大家交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玉带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