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5-05-04姜瑾

关键词:知行合一启示思想政治教育

姜瑾

摘 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价值。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知行脱节严重、教育理念不适应大学生实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等问题,对此,我们要吸收前人经验,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加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方法,加强师德建设等,真正实现知和行的统一。

关键词:“知行合一”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20-03

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是指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主要是对道德修养、道德实践而言的。“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王阳明的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它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与行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不可分离的。知与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二者如影随形、紧密结合。“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①“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②从道德教育层面上来看,王阳明坚决反对教育上知行脱节,主张知行合一,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不可能离开道德意识独立存在。“知”与“行”必然是统一的。“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的话,就不能算作“真知”。

其次,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③就是说,道德意识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思想指导,按照道德意识去进行道德践履就会达到“良知”的工夫,实现真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各高校都普遍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和一批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但同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脱节比较严重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开展,大多数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所宣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准确的理解,有较强的理性认知。但部分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和他们的价值观认知却有很大的差异,知行不一。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在面临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时,都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加强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知,更要通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将大学生内化的价值观外化为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大学生实际情况存在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想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政治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突出为政治教育,却将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忽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着极大的差距,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有道德之知,而少道德之行。

(三)学生主体地位有待加强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整个高校教育都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现实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并不明显。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灌输,学生只得成为接受政治观念、思想观点、道德知识的容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使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教育效果离教育目标相去甚远;而且,这种做法也必然导致大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低下,道德情感培养和道德行为养成的迟缓。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受教者自身出发,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循序渐进地诱导和启发,而非照搬课本或者经验,这样只会让受教育者更加厌烦。

三、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突破了前人的“先知后行”的思想,主张“知行合一”,即知不离行,行不离知,知行并进。这种思想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走到今天,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涵,特别是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它以独特的智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的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

在王阳明的思想中,良知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主宰,突出了人的价值。王阳明把良知作为判断是非的准则,认为只有学生自己体会和悟出的道理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认知。正如其所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④王阳明这种思想反映了其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破除对权威的迷信,不唯上,不唯书,主张张扬个人认知真理,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思想。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主体。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忽视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需要以及自我创造,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脱节以及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的分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知行合一,促进教育实践

王阳明主张要通过内省、直觉去体悟自己的良知,自觉提高道德修养。王阳明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不仅要有静的功夫,还要有动的功夫,因为静的功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自身存在的不良问题,还需要“道德践履”。基于这一点,王阳明说:“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⑤也就是说,道德修养的提高需要通过日常的具体事务来磨练道德意志,增强道德信念。同时,王阳明认为,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并充分发挥道德认知对学生道德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通过知、情、信、意、行,提高自身修养,实现完美人格。在这一过程中,王阳明坚决反对只重认知而不重践行的思想与做法,认为一切都要落实在行动上,只知不行必然会导致知行不一、只注重表面的不良风气。

王阳明理清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之间的差距,并且突出了实践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价值呈现多元化,利益更加多样化,增加了个人道德选择的困难,使提高个人自觉性显得更为重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把手段变成了目的,德育实践的后果只能是知行脱节。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行,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解决当前知行脱节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现代高校德育必须重视知行合一,促进教育实践,把启发人们的道德自觉、注重道德实践、提升个人品质放在首位,让学生积极投身于服务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通过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勤工俭学、志愿活动、咨询服务、教学实习,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尽责的道德情操,从而增进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主张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

王阳明在道德践行中始终围绕着“知行合一”思想做文章。为了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教育内容,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践履,王阳明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程度和个性特点,采取启发诱导、环境熏陶、顺性道情、内心体悟等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各得其心”。

王阳明用这些因时而变、不拘一格的教育方法,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教学方法、突破教育困境具有重要借鉴价值。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知行脱节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打破方法单一的局面,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根据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差异,充分利用活动载体、文化载体、传播载体、管理载体、网络载体等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因地施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减少盲目性、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增强正确运用方法的自觉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从而减小知行差距,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四)重视“以身示教”,加强师德教育

王阳明在教育过程中高度重视教师“以身示教”的作用,认为教师的以身作则和为人师表能让学生在教师健全人格影响下感悟道德精义,革除自身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进而陶冶情操形成完善人格。

王阳明认为教师必须具有兢兢业业的职业道德精神。1528年,时任总制、督御史的王阳明,军务繁忙且已病入膏肓,但是作为老师,他却并没有忘记为师者的责任和义务,仍然一如既往地关心自己学生的学业。⑥王阳明以身示教、道德事功的职业道德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品德塑造活动,需要教育工作者以人格感染为手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用崇高的理想激励自己,用高尚的道德规范自己,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用严明的组织纪律约束自己”,⑦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具体说来,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从事的是教育人、塑造人的工作,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知识。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具备深刻的知识内涵,一个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科学视野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广泛的影响力的。再次,完善师德评价与保障机制。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合理的保障机制加以维护与督促。

总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方法、加强师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要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知和行的统一。

注 释:

①③④⑤⑥王阳明.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30,30,249,31.

②王阳明全集(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9.

⑦廖和平,周雄文,王卫方.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J].思想教育究,2003(10).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张锡勤,关键英.从中国古代的知行学说论及德育的内涵[J].道德与文明,2012(5).

〔5〕谢四平.强化知行合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湖南社会科学,2005(3).

〔6〕陆文敏.“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其实现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

〔7〕吴兴怀.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启示思想政治教育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