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克兰危机看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新动向
2015-05-04李华锋齐山山
李华锋 齐山山
摘 要:自乌克兰危机于2013年11月爆发,危机演变进程备受关注。俄罗斯深层次介入使俄对外政策成为国际焦点。文章从乌克兰成为俄与美欧争夺的重要战略空间和乌克兰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来探究乌克兰危机爆发的总根源,进而分析俄罗斯外交政策新变化,最后将从乌克兰危机对俄欧关系、中俄关系以及热点地区的影响预测国际格局中大国关系的微妙调整。
关键词:乌克兰危机;对外政策;国际格局
中图分类号:D0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057-03
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临时拒签《欧盟——乌克兰联系国协议》引发了乌克兰危机,这场关于乌克兰未来“向西走”还是“向东走”的危机,给乌克兰人民带来巨大的不安和灾难,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如此变局?
一、乌克兰危机爆发的总根源
(一)乌克兰成为俄与美欧争夺的重要战略空间
乌克兰地处欧亚大陆中部,南接黑海,东临俄罗斯,疆域广阔,握有俄传统的战略通道——黑海出海口,被形象地称为俄欧双方的“战略之轴”。乌克兰的战略重要性促使其成为欧盟与俄罗斯争夺政治、经济影响力的重要战场。
对俄罗斯而言,在苏联时期乌克兰作为创始成员国之一,关系已然密切。另外,俄乌在历史、宗教和语言上有极高的相似性。即使在当今,正如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曾经直言:“乌克兰是欧亚棋盘上的重要地带……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其地缘战略选择将受到极大限制。”[1]乌克兰的重要性更在于地处俄欧之间的缓冲地带,避免了俄罗斯直接面对西方国家的敌视。普京重新就任总统后,为加速推进欧亚一体化建设,力图在原苏联地区建立欧亚联盟,将乌克兰视为联系欧洲与亚太地区的桥梁。尤其在俄与西方国家竞争日趋激烈、矛盾日益凸显之际,引导乌克兰“向东走”显得意义重大。
对欧洲而言,乌克兰作为俄罗斯的重要政治盟友,掌握着俄罗斯黑海出海口,引导其“向西走”不仅可以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又能斩断其“西进”的通道,是抑制俄罗斯“大国复兴”的关键一步,可以更好地实现其战略意图。
(二)乌克兰国内危机的总爆发
1.政局不稳,总统与议会权力归属更迭频繁。乌克兰独立初期,权力分配体现出弱化政党作用、强调突出总统权力的特征,总体上适应了乌克兰建国初期的国情。
2004年,尤先科发动“橙色革命”取得政权后对宪法进行修改,限制前任总统的权限。但在尤先科任期的5年里,几乎每年出现政治危机,其亲美倾向突出,俄乌关系不断恶化,以致俄多次以切断对乌天然气供应相威胁。2008年,俄格战争使得俄乌关系更为紧张。而亚努科维奇上台后,力图加强总统权力,于2010年再次修宪,企图实现2004年之前实行的总统优于议会的“总统议会制”。
在2013年乌克兰爆发的动乱中,双方达成协议:回到2004宪法限制总统权力。
自乌克兰独立,不过短短二十多年,权力归属问题出现了多次摇摆,致使国内政局动荡,政权不稳,也给国外势力插手干涉乌克兰内政留下了空间。
2.乌克兰国内经济发展滞缓,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自乌克兰独立以来,其经济发展较为波折。建国初期,曾一度实施完全开放的对外政策,实践证明,这种政策负面影响深重,经济发展各方面不断下滑:1991年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分别下降10%、11%和4.5%,1992年上述三项指标又分别比上年下降14%、16%和9%,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14%,国民收入下降15%,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13%[2],社会总体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
目前乌克兰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缓慢的恢复过程中,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乌克兰经济更是陷入困境,预算和支出严重失衡,国家财政赤字压力增大。2012年下半年乌克兰加紧入欧的步伐刺激俄乌关系紧张,俄乌双边贸易大幅度下降,大量青年处于失业状态,加剧了社会关系的紧张程度。
乌克兰西部曾处于波兰统治之下,与其发展水平大体一致,但随后波兰通过入欧,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停滞,与波兰差距不断拉大,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其越来越倾向于向欧盟靠拢。但东部地区在工业、经济、宗教等各方面深受俄罗斯影响,亲俄倾向十分明显,关于“向东走”还是“向西走”的问题,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矛盾尖锐。而这次亚努科维奇拒签《联系国协议》成为诸多矛盾的总突破口,直接引发抗议游行,造成政局动荡。
二、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具体实践
在乌克兰危机的发展进程中,俄罗斯的影响无处不在,其在危机爆发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更凸显其政策的新变化。
(一)强势收复克里米亚,捍卫国家主权
2000年普京就任总统之际曾说过,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的俄罗斯。以“硬汉”著称的普京同样也说过:“不给俄罗斯退路的人,我们也不会给他活路。”[3]
苏联解体后,北约先后两次吸收东欧国家加入,将北约防线不断向俄边界推进,挤压俄罗斯的地缘发展空间,直至2008年俄格战争使北约东扩受阻;然而,欧盟接棒,企图将乌克兰纳入其范围之内,由此引发乌克兰国内危机爆发。
2014年3月2日,应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总理阿克肖诺夫请求,普京出兵克里米亚。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全国公投”,96.77%参加投票的选民赞成克里米亚加人俄罗斯联邦,投票率为83.1%[4]。17日,克里米亚议会宣布从乌克兰独立,申请加入俄罗斯。21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全票批准克里米亚入俄条约,俄罗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收克里米亚的做法令西方国家难以接受。
针对“克里米亚入俄”事件,七国集团宣称:俄罗斯支持的克里米亚公投“无法律效力”,并呼吁俄罗斯“停止吞并克里米亚的企图”。而俄罗斯官方认为:以公投方式决定地区发展并非其首创。20世纪末以北约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人权高于主权”为理由,推动科索沃独立,这一事件为克里米亚“脱乌入俄”提供了国际事实依据。
围绕克里米亚入俄问题,俄罗斯采取强势推进的方式,有国际事实为依据,以强大的国家实力为依托,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二)进一步加强同中国、古巴、智利等国的友好关系,开拓发展空间
面对西方国家一系列制裁措施,俄罗斯相继出台反制裁措施:禁止从欧盟、美国等国进口肉类、水果、蔬菜等。反制裁使俄罗斯国内出现了巨大的市场空白,为弥补这些空白,俄罗斯加速了与中国、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
据不完全估计,通过边界通商口岸由中国运往俄罗斯的果蔬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中俄之间的猪肉封关壁垒随之打破,与去年同一时期比,俄罗斯与欧盟28国贸易额下降3.2%,但与中国贸易额增加3.4%[5]。此外,中俄合作还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中俄之间的合作已深入到网络空间,军事方面的合作也不断加强。最令人瞩目的是一条长超过7000公里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它将连通欧亚两个最大国家的首都,全面带动两国的经济发展,提升合作水平。总的来说,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关系造成严重破坏,却加速了中俄两国的合作。
尽管中俄关系发展迅速,俄领导人也认识到仅维持原有的关系是不够的,还必须缔结新的贸易伙伴。在以美国主导的北约不断东扩的形势下,普京以6天为期集中访问拉美国家,加强原本与拉美薄弱的经贸关系,为此,普京免除了古巴在苏联时期90%的债务,也对尼加拉瓜、阿根廷和巴西进行了友好访问,双方签署了涉及经济、军事、教育、能源和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协议。拉美之行,既发展了同拉美国家的友好关系,争取了更多的国际支持,同时摆脱了美国孤立俄罗斯的困境,对美国形成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充分发挥能源外交的作用,强硬姿态回应欧美制裁
在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能够以“强硬”态度对待欧美制裁措施,主要是因为乌克兰和欧洲的能源命脉——天然气的供应主动权掌握在俄罗斯手里。
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3统计,2012年俄罗斯管道天然气贸易流向为:德国300亿立方米,意大利136亿立方米,土耳其245亿立方米。一旦俄罗斯停止供气,德、意、土等都将受到重创。鉴于地缘政治因素,乌克兰又是俄罗斯能源输出最大的途经国,深刻影响着欧洲国家的能源安全,而美国视乌克兰为切断欧亚合作的重要桥梁,为控制东欧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为此,欧盟希望将乌克兰一步步纳入其体系,稳定能源供应,压制俄罗斯战略空间。
然而,乌克兰于俄罗斯而言意义重大,虽然美、欧对俄罗斯进行了严厉的制裁,俄经济发展速度也有所放缓,鉴于国内对能源的需求,欧盟不会对俄罗斯进行全面制裁;同时,美国已宣布:不会因为乌克兰问题而与俄罗斯开战,此外,俄美经贸合作规模不大,制裁不会伤及俄罗斯的根本。至于石油等资源,虽然美国在页岩气革命后,对外依赖度降低,但大规模的输出尚需时日,目前不会对俄罗斯的能源政策构成挑战。因此,俄罗斯曾强硬回应不会因制裁改变对乌立场。
三、俄罗斯对外政策引发世界格局的新变动
冷战结束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欧对俄制裁,这种一超多强的局面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一)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关系渐行渐远
“克里米亚入俄”后,西方国家对俄先是警告,接着对金融、军事等领域进行制裁,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甚至“暂停”俄罗斯的八国集团成员国身份。
面对严厉的制裁,俄罗斯并没有做出任何让步,普京警告说,世界应该尊重莫斯科,不应触犯俄罗斯的利益,更不应侵犯俄罗斯熊在森林中所占据的地盘[6]。俄罗斯国内也制定反制裁措施,禁止进口西方国家的一些产品,甚至俄民众支持政府关掉在俄的麦当劳。相互间的制裁措施使双方经济关系越来越冷淡,在乌危机政治立场上的不可调和,使得双方沟通不畅,关系越走越远。
(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升温
冷战结束以来,中俄关系一直呈现“政热经冷”的状态,经济上的合作一直处于滞缓阶段,这也是困扰两国决策高层的难题。
在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制裁大战”中,中俄关系有了长足发展。就投资方面,俄方代表米哈伊尔·沙莫林表示:“我们希望加强对华投资,也希望吸引中方投资到俄罗斯的一些项目。”[7]而中方代表张高丽表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成为俄罗斯第四大投资来源地。此外,《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在2014年5月的签署,标志着中俄能源合作进入新阶段。
伴随着经济合作的高速发展,政治合作也深入推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德江10月30日在北京会见了由主席米罗诺夫率领的公正俄罗斯党代表团,表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同公正俄罗斯党的友好关系,中国全国人大愿继续深化同俄联邦会议的全方位合作[8],“政经共热”的局面是继斯大林时期后在中俄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大国复兴梦”。
(三)加剧了热点地区的动荡不安
欧美对俄罗斯的制裁不断加深,但正如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所言,欧美的制裁措施没有使俄罗斯发生“任何改变”,相反却把斯洛伐克这样的小国无端拖入大国的地缘政治争端。
关于对俄罗斯实施进一步制裁问题上,中东欧诸多小国内部存在争议。同时,伴随着制裁战的深入,欧洲小国的境况大不如从前。据了解,制裁对捷克的机械设备和石油冶炼技术出口影响较大,同样,俄罗斯的反制裁措施也使中东欧小国备受煎熬,据波兰国有天然气公司PGNiG称,9月10日从俄罗斯输入的石油量比平日减少了45%;斯洛伐克也于11日确认,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同比减少了10%[9]。纵使俄罗斯挥舞能源大棒并非第一次,不管对于欧洲还是中东欧小国,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并左右国际局势的发展。
甚至有专家指出,俄欧之间的贸易战,有可能在乌克兰境内形成新的“铁幕”,小国正在为美俄的地缘冲突埋单。制裁对于中东欧小国来说,深刻影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经济放缓或下跌严重影响着国内政局的稳定,总的来说,制裁大战使得乌克兰周边的国家关系更加脆弱,加剧了世界的动荡不安。
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的传统安全造成了巨大挑战,而欧美、俄罗斯采取的应对措施使该地区的形式更加复杂。围绕能源供给问题,在欧盟的多方斡旋下,欧俄乌三方签署了今冬天然气协议,俄乌天然气危机暂缓,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欧盟的能源安全。但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关系,俄罗斯已不再是积极向欧盟靠拢,加强同中国、拉美国家的外交联系是近一段时期内俄罗斯对外关系的必然趋势,不断加强在克里米亚的军事存在,与阿布哈兹结盟,令黑海地区形势再度紧张,这都将对世界格局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62.
〔2〕何卫,顾志红,黄曰昭.独立后陷入严重经济困难的乌克兰[J].俄罗斯和东欧中亚国家年鉴, 1992-1993.
〔3〕高大海.普京的硬汉精神[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4.2.
〔4〕储昭根.克里米亚闪电入俄的经验与启示[J].亚非纵横,2014(4):97~109.
〔5〕近期中俄经贸持续增长经贸往来日趋频繁[EB/OL].中俄资讯网,2014-10-27.
〔6〕法媒:普京面对西方制裁斗志更盛[EB/OL].中俄资讯网,2014-10-27.
〔7〕俄公司期待发展与华投资合作[EB/OL].新华网,2014-09-10.
〔8〕赵成.张德江会见俄罗斯客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0-31.
〔9〕任鹏.制裁俄罗斯 中东欧国家进退两难[N].光明日报,2014-09-15(08).
(责任编辑 张海鹏)